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细菌引起的一种猪急性、热性、败血性的人畜共患病.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染发病,但主要侵害育肥猪,该病主要发生在夏季炎热季节.该病在规模化养殖场很少发生,但是在饲养管理条件差的猪场时有发生.2016年5月,笔者所在的辖区一猪场发生以猪群集体高热不退,食欲骤减或不食,传播速度快,皮肤出现红疹板块为主要特点的病例,经诊断为猪丹毒病.  相似文献   

2.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等。本文介绍了上海地区某猪场猪丹毒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3.
急性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对育肥猪的影响较大,且3个月以上的生长猪发病率最高。病猪在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呕吐、体温升高、疼痛等症状,给生猪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育肥猪急性猪丹毒的发病特点,从而提出详细的诊断和治疗措施,以供养殖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型传染病,急性型猪丹毒呈败血症状。亚急性型猪丹毒出现皮肤疹块,俗称"打火印",慢性型猪丹毒主要发生心内膜炎和关节炎。该病可感染各年龄的猪,但主要侵害育成猪和育肥猪。猪丹毒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对养猪业危害很大。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积极预防该病对猪群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猪饲养行业中,猪丹毒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危害性极大,主要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猪,通常架子猪比较容易感染上猪丹毒,特别是那些月龄在3~6的猪比较多见,一旦猪染上这种病或者带上猪丹毒杆菌,很容易在猪群中蔓延开来.从临床上看,该病有一个1-7天的潜伏期,通常有急性性、疹块型以及慢性型三种类型,诊断起来并不存在太大难度,通常在猪饲养中,通过对猪进行猪丹毒疫苗接种来达到预防猪丹毒的目的,一旦猪真的感染上猪丹毒,可采用青霉素和抗猪瘟血清对病猪进行治疗.考虑到猪丹毒是猪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因此在检疫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如果经检疫发现存在病猪、死猪和不合格肉品,应妥善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6.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多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疹块型,转为慢性后发病猪多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亚急性型猪丹毒表现为发病猪皮肤疹块和发热,常有皮肤感染症状。全身治疗用头孢噻呋钠、阿莫西林钠、青霉素钠等,配合解热镇痛药(如安痛定注射液)和消炎抗过敏药(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皮肤感染用碘剂涂擦有很好的疗效。及时正确的治疗是降低发病猪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猪丹毒是人兽共患传染病。不同年龄猪均有易感性,但以3个月以上的生长猪发病率最高,3个月以下和3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牛、羊、马、鼠类、家禽及野鸟等也可发病,但非常少见。人类可因创伤感染发病。猪丹毒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夏季发生较多,冬、春只有散发。猪丹毒经常在一定的地方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相似文献   

8.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转为慢性的多伴随发生关节炎,偶有心内膜炎。该病主要侵害育肥猪。就流行性而言猪丹毒广泛流行于世界多地,对养猪业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9.
猪丹毒俗称打火印,以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慢性心内膜炎和关节炎为特征。该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12月龄的猪。1流行特点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由于菌体  相似文献   

10.
猪丹毒是一种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以高热、急性败血症,亚急性出现皮肤疹块,慢性型产生心内膜炎、关节炎及皮肤坏死为主要特征。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导致猪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其他传染病,给养猪户(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12.
家兔子宫内膜炎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中草药膏剂治疗兔腹腔炎症 ,子宫内膜炎等疾病 ,收到了比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bstract— The autho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otitis media in the dog. Based on a study of 100 normal dogs, the structural variations and appearance of the tympanic membrane a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hanges that were observed in 100 otitic ears, fifty of which were recent cases and fifty longstanding cases which were treated surgically. The incidence of otitis media is given in the two otitic groups studied. The equipment and techniques used in examination, the criteria for diagnosis, the pathology and the treatment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