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被感染后,会导致牛群腹泻、发热、黏膜糜烂溃疡、先天性免疫等症状。本文通过对牛病毒性腹泻流行情况、检测方法、临床类型以及预防与防控等进行论述,为我国的牛病毒性腹泻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简称牛病毒性腹泻(BVD)或牛粘膜病(BM),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血胞减少、腹泻、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出畸形胎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1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病毒性腹泻病。1953年Ramsey和Chiver发现粘膜病。1961年Gillespie等研究证明,这两种病毒是有共同抗原性的同种病毒,1971年由美国…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应用BVD-双抗体夹心ELISA对内蒙某地区5个农场的1341头奶牛和157头绵羊的粪便进行了检测.结果,牛BVDV阳性率为47.8%(641/1341),羊为14.6%(23/157)。将12份ELISA阳陛和10份ELISA阴性粪样作电镜检查,结果两者的符合率为100%。本研究为该地区BVD/MD的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牛,羊感染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牛的一种多呈亚临床经过、间或呈严重致死病程的传染病,以消化道粘膜受损为其特征。该病最早于1946年由Olafson等首先发现,目前已在所有大规模养牛国家中广泛流行,尤以欧洲为甚。我国自1980年以来有关于本病的介绍,但流行情况尚未有报道。为此,我们收集了黑龙江等8个省(13个地区)28个农场、进  相似文献   

7.
8.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BVD/MD)是由被膜病毒科瘟疫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两种临床表现型的牛的传染病。我国某些省市已分离到了病毒。为探索本病对我省牛群的感染情况,1987年以来,我们对本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如下。一、方法1.BVD/MD微量病毒一血清中和试验:被检血清送农业部动检所,由部动检所按部  相似文献   

9.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欧美等养牛业发达国家的一种常发病。随着养牛业的不断发展及不断引进国外品种,该病亦流入我国,为查明天津地区的流行情况,我们对全市八个区、县的奶牛及黄牛用血清微量中和试验法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牛粘膜病。本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厌食、腹泻、脱水、体重减轻,粘膜发炎、糜烂和坏死,以及流产胎儿发育异常等。  相似文献   

11.
1990年5月,棋盘农场的85头奶牛突然发生以腹泻为主症的疾病,同时有口、鼻及消化道粘膜发炎、糜烂或溃疡等病变,其发病率为137头存栏牛的62.1%。该场饲养的115只绵羊由于常与牛群接触,有43只亦感染而发病。经3~4天,死亡1头奶牛和5只绵羊。同期,郭仁进等3个养牛专业户的11头奶牛也发生同样疾病。12头妊娠奶牛中2头发生流产,经布病血清学检查,呈阴性反应。病初,用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后经会诊,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综合分析,疑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遂  相似文献   

12.
13.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简称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病毒(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一种复杂、呈多临床类型的疾病。该病是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咳嗽、怀孕母牛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4.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简称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一种复杂、呈多临床类型的疾病.该病是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咳嗽、怀孕母牛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奶牛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河北省某规模化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疑似病例中采集病料,将处理好的病料接种MDBK细胞,盲传9代,得到了不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琼脂扩散试验表明本病毒能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OregonC24标准阳性血清反应,出现沉淀线;细胞培养物用BVD/MD荧光抗体染色检测,可见到荧光着染的特异性细胞,荧光颗粒出现于胞浆中。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病毒抗原结果BVDVOregonC24VP/N为3.141,分离毒P/N为3.012,P/N>2,与BVDVOregonC24V结果一致;电镜观察到圆形、直径为40~60nm,有囊膜,囊膜表面有突起的病毒粒子,与BVDV颗粒基本一致。经RT-CR检测,扩增出了唯一的315bp的目的条带,进一步证实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  相似文献   

16.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由病毒引起的,广为传播的牛羊的一种传染病,猪可自然感染并产生抗体,但不表现临床症状,除此之外,本病毒还可以感染麋和鹿。急性感染的牛可引起严重的消化道病变,并发生死亡。慢性感染者生长缓慢,影响增重和产奶。公牛可通过精液感染母牛;怀孕母牛被感染后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  相似文献   

17.
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防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牦牛群中陆续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血清阳性率在30%~42.4%之间,病死率在30%左右,本研究先后从四川、西藏等地牦牛中分离出病毒,并对其进行各种生物学特征鉴定后,表明该病毒与标准毒属同一种,所不同的是四川牦牛病毒株属非致细胞病变型,即属NCP型。但回归本动物能复制出典型病例。目前尚无国产牛粘膜病疫苗用于生产。本研究依据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具有交叉免疫性的原理,用猪瘟弱毒苗对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进行预防,试验证明用猪瘟弱毒苗可以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且安全可靠,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牛的一种流行较广的传染病。此病在欧美国家广泛存在,感染率相当高。我国由1980年以来陆续报道了诊断和调查的情况,证明我国也有此病流行,有的地区感染率也很高。在我省牦牛中,大牛和小牛的腹泻时有反映,黄南、玉树、果洛等地曾分离出犊牛付伤寒的病原,使用付伤寒死菌苗进行防制。有的地区可以降低发病率(如黄南).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综合症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呈亚临症的经过,也有严重致死者或生殖缺陷者。吉林省于1980年以来,曾见该病零星散发,1986年6月由于引进美国黑白花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