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滇桑(Morus yunnanensis Koidz.)属于桑树特异种质资源,是研究桑属植物进化的重要桑种。解决滇桑嫁接不亲和性而不易繁殖的技术难题,对促进滇桑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屏边大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集的滇桑冬芽及枝条为材料,利用扦插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无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滇桑的冬芽能够在添加3.0 mg/L 6-BA和0.5 mg/L GA3的MS培养基中萌发,其萌发的小芽在添加1.0 mg/L 6-BA和0.2 mg/L GA3的MS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并木质化,继续在添加0.5 mg/L IBA的1/2 MS培养基中培养生根后能够移栽成活,其萌发率、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分别达到95%、55%、90%;扦插能够诱导含冬芽的滇桑枝条生根获得完整植株并移栽成活,但其扦插生根率较低,仅30%左右。试验结果提示,进一步优化组织培养和扦插条件,有望建立滇桑的无性繁殖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四川蚕业》2015,(3):43-44
滇桑Morus yunnanensis主要分布于云南德钦、福贡、思茅、景东、贡山、新平哀牢山、屏边大围山,四川康定、攀枝花、盐源、丹巴、康定、稻城,贵州罗甸、兴仁,西藏察隅等狭窄区域,海拔1420~3800m,对高山湿度有特别要求。根据地理分布,滇桑应是较进化类型。支持Koidz.滇桑以种级单位分出。滇桑的系统位置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桑树的枝条是传统的中药材,以我国特有野生桑种质资源川桑(Morus notabilis)的枝条为材料,提取分离药用化学成分。桑枝粉首先采用95%乙醇粗提、减压浓缩,然后分别用硅胶柱色谱、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反相C_(18)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技术以及制备型HPLC色谱仪等,对提取物中的化合物进行富集和分离、纯化,共得到13种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分析以及与已有研究文献的相关信息对比分析,鉴定13种化合物分别为川桑素A(1)、桑辛素I(2)、桑呋喃B(3)、桑酮T(4)、桑酮C(5)、桑酮U(6)、5,5'-双丁氧基-2,2'-双呋喃(7)、异香草醛(8)、丁香醛(9)、东莨菪素(10)、反式-3,5-二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11)、对羟基-苯甲醛(12)、川桑素L(13)。编号为2~13的12种化合物系首次从川桑中分离的已知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3(川桑素L)为一种新的天然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四川蚕业》2014,(3):13-14
研究了川桑Morus notabilis的地理分布。川桑主要分布在四川洪雅、马边、峨眉、古蔺、筠连、峨边、雷波、木里、荥经、珙县、屏山,云南贡山、泸水、福贡、德钦、大理、思茅、景东、绥江、镇雄、文山,湖南沅陵、永顺,重庆石柱、南川(金佛山)。分布区狭窄,对高山湿度有特别要求。从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分析,川桑与鸡桑亲缘关系最近。但根据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川桑与华桑分在一个分支。因此,川桑的亲缘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采用扦插育苗加快栽桑步伐,已成趋势。为探索和扩大扦插桑品种,1989年、1990年我们运用杂交桑枝进行扦插育苗试验,获得成功。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细齿桑Morus serrata的地理分布。细齿桑分布于中国西藏吉隆、八宿、左贡、尼泊尔、印度北安恰尔邦、喜马偕尔邦,海拔2300m林中,最高海拔3400m。分布区为印度板块(Indian Plate)与劳亚古陆欧亚板块的接合部。是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个种,分布量少。是随着地理造山运动在后期形成的类型。为白桑Morus alba向亚洲西南部迁移的地理替代种。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南充地区茧丝绸公司蚕桑生产技术指导站和武胜县蚕桑局共同主持研究的“利用‘插桑’硬技露地扦插代替桑籽育苗技术”于1987年12月18~19日通过鉴定。这项技术已在四川省的南充、绵阳、涪陵、重庆、内江、自贡、遂宁、乐山、德阳等9个地市的23个县大面积生产上繁殖推广达480多万株。1988年全省将以20~25倍的速度扩大推广面。  相似文献   

9.
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和组成较为保守且其序列片段的变异速率适中,适合用于研究植物的系统进化。以我国主要栽培桑种广东桑(Morus atropurpurea)的品种一串红为实验材料,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广东桑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基因组结构,并且与已报道近缘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广东桑叶绿体基因组长159 113 bp,2个反向重复区(IRa和IRb)长度均为25 707 bp,被大单拷贝区(LSC)和小单拷贝区(SSC)分隔开,LSC和SSC大小分别为87 824 bp、19 875bp;叶绿体基因组共有130个基因,包含85个蛋白质的编码基因、37个t RNA基因和8个r RNA基因,其中含有内含子的基因数量是24个,有22个基因只含有1个内含子,2个基因(ycf3和clp P)含有2个内含子。广东桑叶绿体基因组的基因数目、种类以及CG含量与其它桑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类似。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广东桑叶绿体基因组得到83个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单核苷酸、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四核苷酸和五核苷酸重复基序的数量分别是60、8、3、10、2个,未发现六核苷酸重复序列,大多数位点都偏向A或T组成。用MEGA 6.0软件通过最大似然法和邻近法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对包括4个桑种在内的14个物种进行聚类分析,其中广东桑和蒙桑(Morus mongolica)聚在一起,印度桑(Morus indica)和川桑(Morus notabilis)聚在一起。研究结果对于叶绿体基因组工程研究以及桑属种间的分子标记开发和优良品种培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HKAS)、贵州生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HGAS)的桑属植物标本,搜集、整理近30年桑树资源考察资料,研究了长穗桑Morus wittorum的地理分布。长穗桑分布于贵州从江、黎平、册亨、望漠、印江、凯里、梵净山、江口、绥阳、毕节、德江,湖北咸丰、利川,湖南武冈、保靖,广东乐昌,广西平南、大苗山、凤山、全州,云南普洱、景洪、芒市、保山、河口、元阳、绿春、屏边、金平等山区。分布区狭窄。为北亚热带分布。喜马拉雅桑(Morus wallichiana)为长穗桑的另一种系,奶桑Morus macroura,变种毛叶奶桑Morus macroura var.mawu,绿桑Morus viridis为长穗桑向南迁移的地理替代种。  相似文献   

11.
桑组织培养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述组织培养概况与成就,桑芽、胚、子叶、叶片、愈伤组织、雌、雄配子体、原生质体等的培养进展,桑外源基因的导入,离体无性系的繁殖等成就。  相似文献   

12.
就此试验而言,八丈桑(Morus kagayamae Koidz)与改良鼠返(a Form of Morus alba L)两桑种亲和力非常强,似乎属于同一个种,八丈桑的长花柱性对改良鼠返的短(或无)花柱性为不完全显性,八丈桑的多裂片叶性对改良鼠返的5裂片叶性为显性,但其F_2代出现园叶、F_2分离的长花柱个体和多裂片个体在同一植株,短花柱个体与园叶个体亦在同一植株,F_2分离为3∶1,此场合,长花柱与多裂片叶性之间,短花柱与园叶之间有连锁、两亲叶尖长度有大差,但F_1、F_2的叶尖长度在两亲中间,  相似文献   

13.
野生桑种有其独特的优点、往往存在着有1-2个优良性状,是现行栽培品种无法比拟的。如叶形特大、特厚、生长速度特快,特别抗寒抗旱、发根力特强等,这些优良基因是现行育种中,扩大基因来源的重要途径。对野生桑的研究,过去报道较少,特别是有系统的研究野生桑的某些特异性状,几乎未见报道。一个国家拥有种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其研究程度,是决定育种成效的关健,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是否有后劲的重要条件。本文以神农架及三峡地区野生桑资源为主,在长期考察桑属植物的发根性的基础上,1991年春进行预备试验,1992年春正式试验对其各桑种进行了系统的发根性调查,研究了桑属植物发根性的系统差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应用形态系统数值分类法聚类分析,对桑属12个种、2个变种及20个栽培品种进行了系统发育,进化趋势及亲缘关系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形态系统数值分类法在桑树系统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前言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并且调节基因的活动和有性后代中基因重组的频率,控制能育性。因此生物染色体的研究,对遗传育种、亲缘关系的确定、分类学以及起源进化的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桑属中的许多种是家蚕的唯一饲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桑树多倍体育种现在受到广泛的重视。如四倍体桑品种上桑401号和上桑402号的产叶量,分别比原来二倍体母本改良鼠返和鼠返增加30%和40%;饲蚕全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摘要:对皇帝蕉芽的消毒方法、外植体的诱导、幼芽的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75%酒精60s--0.1%升汞12min(第一次8min 第二次4 min)的消毒方法,比较适宜于皇帝蕉外植体的消毒,易获得理想的无菌体系;在芽的诱导初期阶段,6-BA浓度采用5.0 mg/L,最适合皇帝蕉外植体的诱导;在幼芽的中高代增殖培养阶段,适宜采用MS 4.0mg/L6-BA 0.1mg/LNAA配方;在幼芽的高代增殖培养阶段,适宜采用MS 3.0mg/L6-BA 0.1mg/LNAA配方;在幼芽的生根阶段,适宜采用MS 2.5mg/LIBA 0.2mg/LNAA配方,幼苗生根快、根系壮实、发达,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7.
18.
1962年以来,广东省蚕区推广桑树良种伦40号,由于产叶量高、叶质好、普遍获得丰收。为了保持良种桑的优良特性需进行无性繁殖。为此,蚕业生产部门先后采用嫁接和扦插等措施以扩大伦40的种植面积。但嫁接繁殖由于花工较多,成本较高,特别砧木容易感染细菌性青枯病等,受到一定的限制。1980年,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  相似文献   

19.
标准苗木产量整个抚育幼苗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及时实施的结果,苗圃工作的全体人员,获得了播种区内,每单位面积(公顷)标准实生苗的高产量。标准实生苗的平均产量一年年地增长着。例如:1946年每公顷出产600,000株,1947年是677,000株,1948年是770,000株,1949年是730,000株,1950年是1,000,000株,而到1953年每公顷达1,350,000株。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在各种植物上应用这种革新技术生产种苗正在实用化。在桑树方面,随着密植桑园的普及、扩大,需要优良桑苗的量增加,更期望能利用这种新方法,在短期内生产大量优良桑苗。桑树方面的组织培养的研究,是从60年代末开始的。在70年代,是进行分离的器官、愈伤组织的培养。弄清了器官发育、生长的主要因素,能使一个器官变成个体。进入80年代,这种技术飞速发展,已经能进行花药、花粉、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可是,至今达到实用阶段的是分离芽的培养及用叶片形成不定芽的大量繁殖技术。组织培养的程序作为桑的组织培养的繁殖技术,达到实用阶段的是冬芽、顶芽(茎尖)、腋芽的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