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从阿克苏地区枣园采集枣果黑斑病样本共分离得到55个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塔里木大学园艺试验站16个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正态分布,因此可以将这16个菌株的EC50平均值作为枣黑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基线。来自其它6个红枣栽培区的39个菌株中,抗性菌株27株,抗性频率达到69.23%。其中以中抗菌株为主,其抗性频率达46.15%,而低抗菌株抗性频率为12.82%,高抗菌株抗性频率为10.26%。敏感菌株共12株,占菌株总数的30.77%。由此推测,阿克苏地区枣黑斑病菌对戊唑醇已产生较为严重的抗性,为了提高病害防治效率,生产上应尽量限制戊唑醇的使用次数,应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交替使用,同时还应引进防治枣黑斑病的新型杀菌剂或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2.
测定湖北省不同地区水稻纹枯病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发现,抗性菌株的抗药性水平不高。根据常见植物病原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设计引物,从水稻纹枯病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和抗性菌株中扩增β-微管蛋白基因,均获得了大小为695 bp的基因片段,其中含有1个53 bp的内含子,与粗糙脉孢菌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病菌抗性菌株β-微管蛋白基因的第271、第453、第612位碱基发生了突变,分别由T、T、T突变为G、C、C,但这3个位点相对应的氨基酸却没有发生变化。此外,内含子的第15位碱基由G突变为A。由此可见,水稻纹枯病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产生与β-微管蛋白基因的变异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油菜菌核病是危害油菜生产的主要病害,多菌灵作为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在很多地区已产生抗性.川渝地区是我国油菜的重要产区,油菜菌核病发生普遍,但该地区病原菌对多菌灵抗性研究未见报道.该文开展川渝地区油菜菌核病对多菌灵敏感性基线、抗性监测及抗性分子机理的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6个野生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病原菌EC50值在0.009 12~0.182 7μg/mL之间,不同敏感性的菌株频率呈近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平均EC50值为(0.067 25±0.034 06)μg/mL;以5.0μg/mL作为田间抗性菌株的区分剂量,检测了2013年采自该地区10个区、县、市585株病原菌对多菌灵的抗性,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为敏感菌株,占99.49%,仅发现3株田间抗性菌株,占0.51%;3株抗性菌株的抗性倍数达2 085倍以上,均为高抗菌株;以引物B1-1/B3-1PCR扩增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测序并与标准菌株1 980比对,结果发现3株抗性菌株的198位氨基酸均由Glu变为Ala.  相似文献   

4.
克隆了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油菜菌核病菌(Scherotinia sclerotiorum)、辣椒炭疽病菌(Cal-letotrichum gloeosporiodies)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4种病原菌的9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进而与典型模式菌粗糙麦孢霉(Neurospora crassa)进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4种病原真菌β-微管蛋白序列与粗糙表孢霉具高度同源性;油菜菌核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由Glu突变为Ala,是导致上述病原菌产生对多菌灵(MBC)抗药性的主要原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与其他抗多菌灵真菌一致,且与乙霉威(NPC)之间存在明显负交互抗性。但小麦赤霉病MBC^S和MBC^R菌株的β-微管蛋白序列完全一样,且与NPC之间不存在负交互抗性,有关小麦赤霉病菌产生抗药性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白菜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光源照射对白菜黑斑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测量了黑斑病菌孢子生长的菌落直径,对适合白菜黑斑病菌孢子萌发的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结果]通过同一种培养基PSA进行培养,8株白菜黑斑病菌株中火烧坪BHB1的产孢量最好;最适宜黑斑病菌孢子萌发的培养基是PSA培养基,PDA培养基、豆芽培养基和玉米培养基也较适合黑斑病菌孢子的萌发。白菜黑斑病菌孢子在0~35℃能够萌发,最适宜的温度是15℃。该菌在日光灯照射下产孢量显著高于紫外照射,且日光灯不宜长时间照射,紫外灯照射不利于孢子萌发。黑斑病菌菌落在第4~7天生长最快。[结论]为白菜黑斑病的抗病育种研究和防控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三七黑斑病菌对烯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分离自云南省砚山、石林、丘北和西双版纳不同地区的50个三七黑斑病菌菌株对烯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50个供试菌株对烯唑醇的EC50值在0.173 9~6.670 7 g/mL,平均EC50值为(1.784 5±1.195 4) g/mL,已出现对烯唑醇敏感性降低的亚群体,其中41个菌株对烯唑醇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正态分布,将这41个菌株的EC50平均值(1.354 2±0.652 9) g/mL作为三七黑斑病菌对烯唑醇的相对敏感基线;其他9个菌株中,抗性菌株有2个,抗性指数在3~10。由此推测,供试的三七黑斑病菌已出现对烯唑醇产生抗药性的趋势。本研究为三七黑斑病菌抗药性风险评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参黑斑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及抑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对人参黑斑病菌具有稳定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开发新型微生物源农药,本试验用稀释分离法和病组织分离法,从土壤和人参黑斑病菌组织中分离和纯化具有一定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菌株。结果共筛选对人参黑斑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22个,其中细菌16株,放线菌5株,木霉1株。由此可见,土壤及人参黑斑病组织中均含有对人参黑斑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菌株,细菌中Xc1、Xd5和Xc4菌株,放线菌中Fd2和Fw1菌株及木霉Zh1都具有开发为防治人参黑斑病微生物源农药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防治梨树黑斑病,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梨树黑斑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异菌脲、咪鲜胺锰盐和苯醚甲环唑对梨树黑斑病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而氢氧化铜对梨树黑斑病没有明显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理来源芦笋茎枯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不同省份芦笋茎枯病菌对内吸性和保护性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个省24个菌株对多菌灵和代森锰锌2种杀菌剂的抗药水平,并比较了其差异。结果表明:各省份菌株对2种杀菌剂的抗药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山东省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最强,平均EC50值为1.10 mg/L,江西省和福建省菌株次之,平均EC50值分别为0.58 mg/L和0.33 mg/L;福建省菌株对代森锰锌的抗药性最强,平均EC50值为34.53 mg/L,河北省和山东省菌株次之,平均EC50值分别为15.88 mg/L和14.19 mg/L。多菌灵相对代森锰锌更易产生抗药性,其抗药菌株为7个,平均抗性水平为3.66,抗性频率为29.17%;而代森锰锌抗性菌株为4个,平均抗性水平为1.90,抗性频率为16.67%。24个菌株中,SD4对多菌灵和代森锰锌的抗药性均较强,抗性水平分别为10.44和3.01,表现出多抗性。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灰葡萄孢抗药性测定及抗药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湖北省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群体抗药性水平,为防治灰霉病提供理论依据,评估了源于湖北省的96个灰葡萄孢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抗性。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对多菌灵、农利灵和菌核净敏感,抗性菌株出现的频率分别为5%、2%和3%;所有供试菌株均对环酰菌胺敏感,EC50为0.004~0.200μg/mL;对Bc-hch基因序列扩增和酶解谱带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供试菌株对环酰菌胺敏感。抗性菌株抗药相关基因β-微管蛋白和组氨酸激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部分位点的突变是抗药性形成的可能机制之一,另外也发现了新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地区果蔬灰霉病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最低浓度抑制法对采自长三角的9个地区、6种果蔬作物的210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单孢系菌株对嘧霉胺、多菌灵、腐霉利、咯菌腈、啶酰菌胺等5种杀菌剂的抗药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灰霉病病菌菌株对嘧霉胺、多菌灵、腐霉利、咯菌腈、啶酰菌胺的抗性频率分别达68. 57%、70. 48%、68. 10%、0、15. 23%,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灰霉病病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程度不同。长三角地区果蔬灰霉病病菌对嘧霉胺、多菌灵、腐霉利等3种药剂普遍存在抗药性问题,且抗性较为严重,建议生产中减少使用;对于新型杀菌剂咯菌腈和啶酰菌胺,未检测到对咯菌腈产生抗药性的菌株,但已检测到对啶酰菌胺产生抗药性的菌株,但抗性频率不高;在生产上应该选择替代的新型杀菌剂,但仍须做好抗性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江苏省句容市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类和不同种群葡萄炭疽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发生频率,探索其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的遗传变化,为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后白镇、华阳镇和茅山镇等地采集大量葡萄炭疽病害样本,采用单孢纯化的方法获得葡萄炭疽分离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枣黑斑病菌的分子检测方法,研究枣黑斑病菌田间侵染动态,分析病害防治的最佳时间,为枣黑斑病的高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文献公布的枣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HSP70序列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技术进行引物特异性验证与灵敏度检测,优化反应体系,建立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并应用该技术确定枣黑斑病菌侵染动态监测和越冬场所。【结果】该检测技术对枣黑斑病菌的检测的最低浓度为4.886 pg/μL,可在病害症状未显症之前检测到病原菌,对病原菌的越冬场所进行检测与验证病果、病叶及冠下表层土壤是枣黑斑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结论】建立的枣黑斑病菌检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和鉴定病原菌,可应用于枣黑斑病菌田间侵染动态和越冬场所的监测与验证,为阿克苏地区枣黑斑病的流行监测和早期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黑斑病是甘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选育抗黑斑病的甘薯品种是防治黑斑病的重要途径之一。黑斑病抗性鉴定是甘薯抗病育种的基础,然而目前采用的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方法仍存在不足,尤其是病原菌的纯化和准备。利用甘薯液体培养基对黑斑病菌进行扩大培养,成功接种苏薯8号和华东51-93并致病。采用该培养方法连续2年对苏渝303等8个品种进行黑斑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较为稳定一致,能有效反映甘薯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水平。该培养方法科学高效,操作简单,不易污染,从而可为甘薯抗黑斑病品种选育提供高效精准的抗性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鲍曼菌素及其复配剂对梨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为新型生物源杀菌剂的研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鲍曼菌素及其复配剂对梨黑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田间调查法测定鲍曼菌素复配剂对梨黑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鲍曼菌素对梨黑斑病病原菌孢子萌发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鲍曼菌素与嘧霉胺9种比例的复配剂表现出加和或增效作用,其中,在鲍曼菌素∶嘧霉胺=4~7∶6~3时有增效作用,鲍曼菌素∶嘧霉胺=5∶5时增效指数最高,达2.58。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33~500mg·L-140%鲍曼菌素·嘧霉胺复配剂对梨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对照鲍曼菌素、嘧霉胺和多菌灵单剂。【结论】鲍曼菌素及其复配制剂对梨黑斑病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望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杀菌剂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治。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北京地区不同科蔬菜菌核病菌对4种常用杀菌剂(多菌灵、乙霉威、腐霉利和异菌脲)抗药性现状,2011—2012年在北京郊区县蔬菜种植地区分别采集184个不同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株,采用最小浓度抑制法测定184个不同蔬菜菌核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供试的184个菌株中,对多菌灵、乙霉威、腐霉利和异菌脲抗药性菌株比例分别达到90.22%、100.00%、37.50%和50.00%;不同科蔬菜的菌核病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据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抗药性与敏感性表现分为8种抗性表现型;其中对多菌灵、乙霉威和异菌脲抗药三重抗药性菌株所占比例为33.86%,对多菌灵与乙霉威抗药二重抗药性所占比率为27.51%;4重抗药性菌株所占比例为15.87%;对多菌灵、乙霉威和腐霉利抗药三重抗药性菌株所占的比例为12.17%,其他表现型菌株所占比例均在10.0%以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蔬菜菌核病菌对供试的4种杀菌剂均已产生抗药性,迫切需要选择新型的杀菌剂或生防制剂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鲍曼菌素及其复配剂对梨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为新型生物源杀菌剂的研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鲍曼菌素及其复配剂对梨黑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田间调查法测定鲍曼菌素复配剂对梨黑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鲍曼菌素对梨黑斑病病原菌孢子萌发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鲍曼菌素与嘧霉胺9种比例的复配剂表现出加和或增效作用,其中,在鲍曼菌素∶嘧霉胺=4~7∶6~3时有增效作用,鲍曼菌素∶嘧霉胺=5∶5时增效指数最高,达2.58。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33~500 mg·L-1 40%鲍曼菌素·嘧霉胺复配剂对梨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对照鲍曼菌素、嘧霉胺和多菌灵单剂。【结论】鲍曼菌素及其复配制剂对梨黑斑病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望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杀菌剂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治。  相似文献   

18.
11种杀菌剂对梨树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出防治梨黑斑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梨树黑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40%氟硅唑乳油对梨树黑斑病菌丝的毒力最强,EC_(50)值最低,为0.401 6μg/mL;其次是10%苯醚甲环唑乳油、20%丙环唑乳油、25%戊唑醇乳油,EC_(50)值分别为1.478 0、2.018 5、4.101 0μg/mL;1.5%噻霉酮乳油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对菌丝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EC_(50)较高,分别为886.52、759.468μg/mL。11种杀菌剂对梨树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植物病原真菌对几类重要单位点杀菌剂的抗药性分子机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单位点杀菌剂是植物病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单位点杀菌剂的大量、广泛使用,抗性问题也随之产生。目前为止,有植物病原菌对各大类单位点杀菌剂均具抗性的报道。本文作者主要阐述了生产中常用的5类单位点杀菌剂,包括苯并咪唑类杀菌剂(MBCs)、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CFs)、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DMIs)、QoIs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的作用机理及抗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论述了抗药性产生的机理及抗性治理原则。MBCs作用于β-微管蛋白,抗性主要与靶标蛋白基因的点突变有关,突变造成的氨基酸变化多集中于第50、167、198、200和240等5个位置,主要突变位点为第198位,同一菌株通常只发生一个氨基酸变异,不同位点的点突变甚至同一位点的不同氨基酸替代均会引起抗性水平的差异;DCFs的作用靶标尚不清楚,病原真菌对其抗性可能与双元组氨酸激酶OS基因的点突变有关;DMIs通过抑制14α-脱甲基酶最终影响麦角甾醇的合成,抗性主要与Cyp51的点突变或过量表达或运输体的过量表达相关,Cyp51点突变是抗DMI的主要机制,同一突变对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敏感性表现不尽相同,不同位置的点突变在同一病原菌中对不同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影响也不同。点突变数量在不同的真菌中表现不同,有单个发生,也有多个同时发生,且对抗药性具有积累效应;QoIs作用于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III,抗性主要与Cytb的点突变有关,与抗性相关的点突变主要发生在Cytb的120-155和255-280两个编码区,其中G143A和F129L为最主要的点突变;SDHIs作用于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II,抗性主要与SdhB、SdhC或SdhD的点突变有关,大部分病原真菌对SDHIs的抗性与SdhB点突变有关,SdhB点突变发生位置比较单一,在多种病原菌中突变均发生在相同的组氨酸上即H272, 而SdhC和SdhD突变位点比较多。  相似文献   

20.
3种柑橘病原真菌对苯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敏感基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点病(Diaporthe citri)、黑斑病(Guignardia citricarpa)和脂点黄斑病(Mycosphaerella citri)在柑橘上的发生日趋严重,导致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劣。尽管加强栽培管理对病害的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药剂防治仍然是目前这几种病害的最有效途径。苯醚甲环唑是最近登记用于柑橘病害防治的DMI(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14α-demethylation inhibitors)类杀菌剂,苯醚菌酯是我国自主研发的QoI(苯醌外部抑制剂,quinone outside inhibitor)类杀菌剂,具有应用于柑橘上述病害防治的潜力。本研究从全国各柑橘产区分离获得柑橘黑点病菌菌株48个,黑斑病菌菌株46个,柑橘脂点黄斑病菌菌株50个,在含药培养基上测定抑制50%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药剂有效剂量(EC50值)。结果表明:黑点病菌、黑斑病菌和脂点黄斑病菌菌丝生长对苯醚菌酯的敏感基线依次为0.003,0.011和0.035μg/mL,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依次为0.149,0.008和0.970μg/mL,黑点病菌孢子萌发对苯醚菌酯的敏感基线为0.001μg/mL。由此可见,我国柑橘黑点病菌、黑斑病菌和脂点黄斑病菌种群对苯醚菌酯敏感,黑斑病菌和脂点黄斑病菌种群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显示这两个药剂在防治这些病害中的潜力。柑橘黑点病菌、黑斑病菌和脂点黄斑病菌种群苯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的确定,可以为这些药剂推广后的抗药性监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