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作业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脑血流的影响,探讨脑梗死康复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7例,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康复组65例和对照组62例,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81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康复组和对照规组在入院早期均按脑梗死常规处理,康复组在病情稳定后经康复师评价后采用作业训练康复治疗。康复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D)。结果: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与健康组比较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显著降低(P0.01),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0d后康复组与健康组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组较治疗前增加(P0.01),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对照组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与健康组比较仍降低(P0.05)。结论:作业训练能够增加脑梗死患者损害区的脑血流量,促进功能恢复,TCD可以作为评价其早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间关系的评定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TIA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颈动脉超声诊断仪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ICA),对比2组颈动脉斑块情况,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斑块总积分,观察CCA、ICA、ECA斑块好发部位。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正常率低于对照组,斑块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总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依次为CCA、ICA、ECA。结论颈动脉超声可发现早期CAS病变,具有无创、简便、重复性好等特点,对TIA及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椎动脉的结构变化。方法:对13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椎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血管走行、动脉粥样斑块及颈总动脉内径(CCAD)、血流峰值(BF)、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MT)、阻力指数(R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毛糙者24例(18.2%),粥样斑块93例(70.5%),总体异常者117例(88.6%),椎动脉异常者51例(38.6%)。经与CT或MRI比较,侧向符合率为82.0%。两组单侧脑梗死患者相比较,其CCAD、BF、RI部分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相比较而言,椎动脉对于脑梗死的预测意义不如颈动脉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方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56例,随机分为综合组及常规组各128例,分别给予综合干预方案及常规干预方案进行护理,对比2组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性质变化,并监测各时间点血脂水平。结果干预前2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及斑块性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6),不稳定斑块向稳定性斑块逆转增多(P0.05);干预后综合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及斑块性质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2组TC、TG、HDL及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TC、TG、LDL较干预前下降(P0.05),HDL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综合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方案可稳定或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及针灸组各30例,联合组采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临床疗效及颈动脉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P0.05);2组治疗前颈动脉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P、VM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联合组明显高于针灸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加推拿疗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动脉血流变学指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高血压患者心脏及血管改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82例高血压患者及65例健康自愿者的心脏、颈动脉、肾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变化。结果高血压组心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均增厚52例、左房扩大42例、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A〈1者有72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4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36例、肾段动脉阻力指数RI〉0.70者50例、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106 cm/s者67例,而对照组分别为5、17、12、11、14、15、22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心脏、颈动脉、肾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均出现异常表现者43例(52.4%),对照组均无异常。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了解早期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颈动脉内膜情况及肾动脉、脑动脉血流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患者93例,按入院顺序分为丹红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丹红组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而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和丁咯地尔治疗,两组治疗前后都应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选择51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治疗前丹红组和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丹红组和对照组均比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丹红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增加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脑血流量,预防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血管彩超检查了解中年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LDL-C)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变化.方法 选取中年患有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60例(实验组),与血脂正常的中年人60例(对照组)作对照,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分别记录两组颈动脉IMT的厚度,并了解有无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结果 实验组LDL-C水平、IMT阳性率及斑块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MT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定期开展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于监测患有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中年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糖负荷膳食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负荷组及传统组各40例,分别根据低糖负荷膳食法及传统食物交换份法制定膳食干预方案,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糖、脂代谢指标及颈动脉斑块影像学指标变化。结果干预前2组糖脂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2组HbA1c、FPG、2hPBG水平较干预前下降(P0.05),低负荷组低于传统组(P0.05);低负荷组干预后TC、LDL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且低于传统组(P0.05),HDL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0.05)且高于传统组(P0.05);干预后低负荷组IMT及斑块面积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低糖负荷膳食干预更有利于T2DM患者调节糖脂代谢,进而达到稳定及消退颈动脉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14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阿托伐他汀钙,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变化,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压控制优于对照组(P0.05),TC、LDL-C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IMT及斑块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可有效调节血脂,稳定血压,保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莒县中医医院脑病科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用中西联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脑动脉血流指标[左大脑后动脉(LPCA)、右大脑后动脉(RPC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P<0.01);治疗后两组LPCA、RPCA、LVA、RVA、BA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LPCA、RPCA、LVA、RV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耳穴压豆配合中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其机制与进一步改善患者脑动脉血流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及踝臂指数(ankle-brchial index,ABI)变化的价值。方法 78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1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对所有观察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是否有斑块、管腔狭窄或闭塞,测量颈内动脉管腔内径、内中膜(IMT)厚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同时测量踝部动脉和肱动脉血压,计算ABI。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颈动脉粥样硬化率增高(P<0.01),低踝臂指数率增高(P<0.01),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P<0.01),管腔内径及搏动指数减小(P<0.01),阻力指数减小(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高于踝臂指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及踝臂指数测量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结构发生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100例,依据血浆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70例和单纯型高血压组30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回顾颈动脉有无斑块、斑块特点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情况。结果:H型高血压组斑块占85.7%;单纯型高血压组斑块占50%,有统计学差异(P0.05)。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狭窄50%占8.6%,单纯型高血压组占3.3%,无统计学差异(P0.05)。H型高血压组IMT测量值高于单纯型高血压(P0.05),斑块总积分高于单纯型高血压组(P0.05)。结论: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结构改变有密切相关性,对IMT水平、斑块总积分检测,可评估病情,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部血管的病变特点及TIA与颈部大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100例诊断为TIA的患者为TIA组,69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测量受试者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及双侧锁骨下动脉管腔内径及血流速度、斑块部位、形态、大小及性质,有无管腔狭窄及其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颈内动脉系统TIA组及对照组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系统TIA组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发生率低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TIA患者颈部动脉病变的可靠方法,对预防TIA发生、发展及TI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L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综合组及常规组各50例,在治疗期间分别实施综合干预方案及常规护理干预方案;采集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晨起空腹肘静脉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双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变化;对比2组干预前后LDVT发生率,并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评价问卷,以评价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综合组凝血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2组双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双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干预后综合组双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高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治疗期间LDVT发生率为2.0%(1/50),常规组治疗期间LDVT发生率为14.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综合干预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指标、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LDVT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黄浩  王骁腾  洪军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9,39(10):1267-1270
目的 观察化痰脉通片对痰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CAS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化痰脉通片口服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ox-LDL、IL-6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ox-LDL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IM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痰瘀型CAS患者采用化痰脉通片联合西药治疗可显著降低其血清ox-LDL水平,从而达到保护血管内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形态及狭窄程度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医院收治确诊脑梗死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颈动脉超声检测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采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测定患者认知功能,并按照MMSE结果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44例)与认知障碍组(56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颈动脉斑形态与颈动脉腔狭窄程度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发生认知障碍与患者性别、年龄、甘油三酯的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态无关(P0.05),与高血压病程、血糖水平、胆固醇水平、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有关(P0.05),剔除高血压病程、血糖水平、胆固醇水平等因素,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仍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r=-0.369,r=-0.741,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与形态给与相应预防措施,以提高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不同程度与高半胱氨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动脉狭窄程度分轻、中、重度三组,并按斑块类型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分别比较它们之间的高半胱氨酸水平。结果颈动脉狭窄程度不同组别之间的血清高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其血清高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炎症反应程度与年龄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便更好地了解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机制,更好地防治此类疾病.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1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男90例,女102例,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彩超检查颈动脉明确颈动脉斑块形成,并将两组的hs-CRP和年龄进行对比.结果 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男性年龄小于女性,而hs-CRP明显高于女性(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 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炎症反应程度与年龄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性的年龄较女性小,而男性中的hs-CRP明显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胎盘植入患者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术前护理疏导效果。方法对双侧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胎盘植入患者13例给予术前心理护理疏导,比较疏导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3例患者心理疏导后的SAS和SCL-90的评分均较心理疏导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的心理疏导能减轻双侧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胎盘植入患者的焦虑、恐惧等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