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明盐渍海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比较不同产地盐渍海参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 GC-IMS)对不同产地盐渍海参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并建立指纹图谱。[结果]盐渍海参定性出以醛类、酮类、醇类和酯类为主的挥发性风味物质83种,但不同产地特征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不同。庚醛、辛醛等13种醛类是盐渍海参的共有成分。醇类和酮类是长岛盐渍海参的特征风味物质,威海和东营盐渍海参的特征风味物质主要为酯类,大连盐渍海参特征区域未鉴定出确定成分。[结论]不同产地的盐渍海参因特征性风味物质不同而具有独特的风味特征,可以为消费者的选择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萝卜品种‘鲁萝卜4号’为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其肉质根在生长发育过程的5个时间点和春秋两季所含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肉质根所含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异硫氰酸酯类、醇类、醛类、烷烯烃类、酮类、醚类和酯类,以异硫氰酸酯类、醇类、醛类和醚类物质为主,其中4-甲硫基-3-丁烯异硫氰酸酯含量最高;醇类物质含量在肉质根不同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上下波动,异硫氰酸酯类、醇类、醛类物质含量均为先上升后下降; 4-甲硫基-3-丁烯异硫氰酸酯是春秋两季萝卜中含量差异最大的风味物质,其在春季含量为34. 929μg/g,是秋季含量的3. 9倍。  相似文献   

3.
锯缘青蟹挥发性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方法提取锯缘青蟹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提取的风味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在锯缘青蟹中共发现67种挥发性成分,蟹肉和蟹黄中的挥发性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差异较大。蟹肉中含有3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物质4种,酮类物质1种,醇类成分5种,苯基类化合物7种,烷烃类11种,舍氮化合物1种,酯类化合物1种。其中烷烃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占总量的45%左右。蟹黄中共鉴定出4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物质18种,酮类物质2种,醇类成分5种,芳香类化合物3种,烷烃类5种,含氮化合物1种,类化合物1种,其主要成分为醛类物质,占总量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4.
遮光处理对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遮光处理对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为葡萄酒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酿酒葡萄赤霞珠和蛇龙珠为材料,对其果实进行遮光处理,以常规管理果实为对照,分析遮光处理对干红葡萄酒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从葡萄酒中共检测出包括烃类、醛类、酯类、醇类、酮类、酸类、醚类等挥发性风味成分,其香气特点不是由某个或某类香气成分产生的,而是各种香气成分平衡作用的结果。[结论]遮光处理可抑制样品酿酒葡萄果实醇类物质的释放,促进醛类物质释放。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抗生素对鸡肉风味的影响,试验以固始鸡为材料,采用放养和笼养2种模式比较了添加抗生素(有抗组)与不添加养殖的鸡肉中挥发性风味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饲养模式得到的鸡肉风味物中含量较高的均为酮类和醛类;放养模式下,有抗组和无抗阻鸡肉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而酮类和呋喃类显著差异;而笼养模式下,有抗组和无抗阻鸡肉中醇类及醛类物质含量显著差异;同时,无抗饲养时,放养组所含挥发性化合物的总量为(88.768±1.846)%,比笼养组提高了30.6%。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蚕蛹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缫丝蚕蛹鲜样,经过热风、真空微波、热风联合真空微波、真空冷冻干燥蚕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蚕蛹干制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缫丝蚕蛹及蚕蛹干样中共检测出118种风味化合物。干燥方式对蚕蛹中的醇类、醛类、烃类及芳香类等挥发性风味成分影响较明显,其中热风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蚕蛹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烃类,真空冷冻干燥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芳香类物质,热风联合真空微波干燥蚕蛹挥发性物质醛类、酮类含量均高于其他干燥方式,可促使蚕蛹风味物质的有效形成。  相似文献   

7.
采后桃果实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桃果实风味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确定了桃果实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内酯类、烃类等化合物,并且是以脂肪酸为前体物质及β-氧化为主要合成途径。调查表明不同产地、品种、部位和贮藏方式的桃果实中挥发性芳香物质(VFC)种类和数量都呈现差异性。结合国内外风味物质研究进展,阐述了风味物质分离、提取、鉴定和分析技术和方法进展,为果蔬风味品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干海带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智禹 《农学学报》2011,1(4):43-47
为了鉴定干海带的挥发性风味品质,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提取干海带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海带干品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研究结果表明,干海带中含有58种挥发性物质,占总质量分数的99.99%,其中醛类17种、醇类14种、酮类7种、烃类13种、酸类3种、其它类化合物4种。醛类化合物占全部挥发性化合物的比例最大,为39.22%,其次为醇类化合物,达到30.73%;烃类占18.51%,酮类6.86%,酸类2.67%。海带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正己醛(20.48%)、1-戊烯-3-醇(10.44%)、丁基甲苯(8.71%)、2-戊酮(3.89%)和(S)-甲基-环氧乙烷(3.85%)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为了鉴定干海带的挥发性风味品质,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提取干海带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海带干品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研究结果表明,干海带中含有58种挥发性物质,占总质量分数的99.99%,其中醛类17种、醇类14种、酮类7种、烃类13种、酸类3种、其它类化合物4种。醛类化合物占全部挥发性化合物的比例最大,为39.22%,其次为醇类化合物,达到30.73%;烃类占18.51%,酮类6.86%,酸类2.67%。海带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正己醛(20.48%)、1-戊烯-3-醇(10.44%)、丁基甲苯(8.71%)、2-戊酮(3.89%)和(S)-甲基-环氧乙烷(3.85%)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经60Co-γ射线辐照剂量5 kGy和0.10%茶多酚处理的盐水鸭在25℃下贮藏,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并结合气质联用分析其贮藏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包括可定性、定量测定的成分共94种,分别归类为含硫、胺类、醇类、酸类、烃类、酮类、酯类、醛类、含氮和呋喃类化合物等.其中以贮藏后30 d的检出成分最多.从种数上分析,烃类物质最多,其次是醛类物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烘烤阶段3种香料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电热式烘箱模拟烤烟三段式烘烤工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在烘烤过程不同阶段墨红玫瑰、香茅草和香叶天竺葵风干样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烘烤过程不同阶段3种香料植物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均发生明显变化,墨红玫瑰和香茅草风干样在烘烤前挥发性成分里相对含量最多的为丁香酚,其次为醛类和醇类物质。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和烘烤时间的增加,墨红玫瑰挥发性成分以酚类、醇类、烯类和醛类物质为主,香茅草挥发性成分以醛类和烯类物质为主;墨红玫瑰挥发性成分种类在缓慢增加,挥发性成分含量先减少后增加;香茅草挥发性成分种类先减少后增加,挥发性成分含量除在60℃时高于烘烤前的风干样外,其他温度下均低于烘烤前的风干样;香叶天竺葵风干样在烘烤前至60℃间的挥发性成分以酯类、醇类、酮类和烯类物质为主,在68℃时的挥发性成分以醛类物质为主。  相似文献   

1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法分析鉴定了单一型与拼配型(5∶12)(m∶m)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花袋泡茶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单一枇杷花袋泡茶检测出58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为92.50%,主要为醛类,相对含量为63.47%,为其具有浓郁刺鼻气味的主要原因;其次依次为酯类、醇类、烃类,还有少量酸类、杂环类、酮类。拼配型枇杷花袋泡茶检测出65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为92.98%;拼配后醛类物质种类减少、含量降低,烃类、杂环类醇类物质含量及酯类、醇类、酸类、酮类物质的种类、含量增加,从而使拼配型枇杷花袋泡茶具有和谐的栗香花香。  相似文献   

13.
风鹅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风鹅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规律,为传统风鹅的工业化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HS-SPME-GC-MS),对加工过程中各工艺点风鹅肌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了风鹅加工各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成分、种类、相对含量和绝对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原料和腌制的鹅肉中分别检测到43和63种风味化合物;在风干1 d、2 d和3 d的鹅肉中分别检测到50、61和62种风味化合物。这些成分可归类为:酯类、醛类、酮类、醚类、醇类、羧酸类、烯烃、烷烃、芳香族、杂环类化合物。在风鹅成品的风味成分中,烯烃类、酮类、醛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分别占化合物总数的39.67%、14.20%、12.12%和8.27%。【结论】风鹅加工过程中风味物质的总峰面积大幅增长,风干3 d达到原料肉3倍以上,尤其是烯烃、醛、酮、芳香族等化合物最为显著,这类物质对形成风鹅特有的风味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西藏‘斯布’牦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及差异.【方法】以西藏‘斯布’牦牛肉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成熟第1,2,3,5,7,14,21,28天的牦牛背最长肌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分析牦牛肉成熟过程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差异,并用主成分分析成熟过程中主要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在西藏‘斯布’牦牛肉成熟过程中共检测到57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共9类,其中醛类18种,醇类7种,烃类19种,酮类化合物2种,酯类2种,酸类5种,及其他化合物4种.在成熟过程中,第1,2天风味物质种类差异较小,第3天开始风味物质种类明显增加,主要增加了醇类物质,第5,7,14,21天的主要风味物质与成熟第3天大致相同,但其总体风味物质增多,第28天乙醇含量最大,且风味物质主要为酸类.【结论】西藏‘斯布’牦牛肉成熟过程中共测得57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将风味物质按照成熟时间分为前、中、后3个时期,其种类及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美国蓝多湖硬质干酪的风味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分析所得美国蓝多湖硬质干酪挥发性化合物57种,占化合物总质量分数的96.93%,主要是酮类(占38.1%)、酯类(占18.82%)和酸类(占13.77%),其次为醛类和醇类;其中,57种挥发性化合物中,2-十五酮、2-壬酮、2-庚酮、3-羟基-2-丁酮、癸酸、δ-癸内酯等是蓝多湖硬质干酪的主要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6.
以3个品牌共11种精制槟榔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理化性质,使用食品物性分析仪测定其质构特性,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分析和比较其风味成分。结果表明:同一品牌的精制槟榔高径比无明显差异,不同品牌之间精制槟榔高径比有一定差异;不同品牌精制槟榔多酚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品牌或不同品牌的样品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无显著性差异;品牌A的风味物质主要是酯类、醛类、酮类和吡嗪等,A品牌的2种不同样品的风味物质相似,与其他品牌相比风味物质的种类较少;品牌B的风味物质主要是醇类、萜烯类、醛类和酮类等,B品牌的5种不同样品的风味物质相似,与品牌A和C相比风味物质的种类较多;品牌C的4种产品的风味物质主要是萜烯类、酯类、醛类、酮类、醇类和吡嗪等,同品牌的4种不同样品的风味物质差异较大。该研究可以结合相关资料对未定性出的风味物质进行判断并建立精制槟榔产品指纹图谱,并可为精制槟榔加工工艺改进及产业升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2014年、2012年及1984年3个不同年份生产的安化茯砖茶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茯砖茶中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GC-MS测定,并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对不同年份安化茯砖茶的典型香气成分进行筛选。结果表明,3个不同年份的茯砖茶共有44个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醇类7个、醛类10个、酮类7个、酸1个、酯类4个、烷烃11个及其他类4个,主要以醇类、醛类、酮类和烷烃类为主;不同年份的茯砖茶香气物质差异较大,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醇类物质含量呈增加趋势,烷烃类和醛类物质含量呈降低趋势;有典型木香的1984年产茯砖茶,其醇类物质明显高于其他年份茶,尤其是α-雪松醇、α-萜品醇,以及烷烃类的α-雪松烯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份茶。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杀菌条件下酱牛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探讨酱牛肉高温蒸煮味的形成原因。以不同杀菌条件下的酱牛肉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法萃取肉样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处理的酱牛肉中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85种,包含16种醛类、18种醇类、23种烃类、3种酸类、4种酯类、6种酮类、3种醚类以及其他类12种物质:呋喃类、肼类和胺类等。且杀菌时间对产品风味的影响大于杀菌温度。得出结论,己醛、2-辛烯-1-醇、乙酸、棕榈酸、N-甲基乙酰胺、2-甲基四氢吡喃等物质为高温酱牛肉蒸煮味来源。本试验结果可为酱牛肉生产及品质控制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 HS-SPME)技术提取挥发性物质,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金银忍冬( Loniecr a ma ckii Maxim)和蓝靛果忍冬( Lonicera caerulea L.)果实挥发性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在2种果实中共鉴定出32种成分。其中在金银忍冬果实中分析出16种成分,包括3种烷烃类、1种酯类、4种醇类、5种醛类、2种酮类和1种萜烯类物质;从蓝靛果忍冬果实中鉴定出18种成分,包括4种醇类、11种酯类、1种醛类、1种酮类和1种酸类物质。2种忍冬果实中的酮类和烷烃类物质质量分数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热榨和冷榨2种目前主要压榨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品质进行研究,采用SPME-GC/MS联用法对热榨油茶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榨油茶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比热榨油茶籽油低,且颜色较浅,油酸及维生素E、角鲨烯等活性物质保存较好。共分离出的65个成分,包括醛类、醇类、酮类、酚类、酸类、酯类、烃类、醚类、胺类和杂环类共10类化合物。其中,相对质量含量较高的是杂环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7.52%,是构成热榨油茶籽油的主要风味物质。热榨油茶籽油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冷榨油茶籽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