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临安青山湖绿道建设中乡土景观的营造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土景观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表现载体,在景观设计中合理的表达能够展现地域风情特色。为了提升绿道环境的生态性,推动历史文脉的传承性,将乡土景观应用到绿道景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解读乡土景观的概念入手,结合临安青山湖绿道规划实例,从乡土文化、乡土植物、乡土风貌和乡土材料等乡土元素探讨绿道中乡土景观的营造与表达。  相似文献   

2.
大白鹭、苍鹭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是“中日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所列的候鸟之一,也是辽宁宽甸县杨木川镇红铜沟村的特有候鸟,现有 1250余只。   大白鹭属鹳形目、鹭科,又名鹭鸶。嘴长 20厘米左右、有直沟纹、色黑、嘴端尖,颈部细长。全体纯白,至夏季后头垂有数枚细长之白冠毛、毵毵如丝。背有白色疏松之毛曰蓑毛,尾翼十二枚。脚长色黑、趾暗黄、有长爪。体长约 30余厘米,双翼展开达 80余厘米,体重 1公斤左右。苍鹭嘴细长而直、色黄,脚赤黑。头部及颈多为白色。后头部之两旁有黑色长冠毛。颈之前面有直走之黑点列。…  相似文献   

3.
基于耐候钢材的性质,分析耐候钢材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价值。从耐候钢材在临安青山湖绿道应用实例分析,阐述耐候钢材在临安青山湖绿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竹子是一种具有较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非木材可再生重要资源。临安农民收入的60%与竹有关。竹业经济的发展,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本文从竹产业的三产的视角,在探析临安竹产业发展现状的同时,对推动中国竹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海拔、坡度、坡向、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密度以及竹子生物量等指标为自变量,对秦岭大熊猫冬季栖息地森林群落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大熊猫冬季栖息地居地森林群落主要以锐齿栎林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平均坡度为11.7°,坡向以东南坡为主;乔木的郁闭度为0.59,其高度、胸径和年龄都最大而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最低;灌木的盖度、高度都比较高而多样性指数比较低,分别为0.74,1.77 m,0.76;竹子的密度和生物量也都比较高,分别为9.28万株,hm-2,15.78 t·hm-2.夏季栖息地森林群落以巴山冷杉林为主,地形较为平缓,平均坡度为17.2°,坡向以东南坡和东北坡为主;森林郁闭度为0.60;乔木的多样性指数比较低,为0.67,其高度、胸径和年龄都明显最高而密度比较低;灌木的盖度、高度都比较高而多样性指数比较低,分别为0.71,1.22 m,0.69;竹子的密度和生物量都比较高,分别为46.56万株,hm-2,8.76 t·hm-2.通过因子分析,竹子生物量和灌木盖度是影响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这可能与为秦岭大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遗鸥的主要繁殖地鄂尔多斯市的泊尔江海子做样方调查,并对周边地区的湖泊及锡林郭勒里浑善达克沙地、乌兰察布里草原区的湖泊进行补点考察,基本查清了遗鸥的分布范围、集中分布点及繁殖地。通过调查研究提出遗鸥栖息地选择模式及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2009年9-10月,在祁连山夏玛林区采用访问与样方法结合的调查方法,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秋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调查25块样方、13个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影响秋季蓝马鸡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地貌、坡度、坡位、郁闭度、乔木层高度、乔木层胸径、灌木层盖度;对秋季栖息地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喜好选择中山地貌、15~35°坡度、中坡位和下坡位、灌木层盖度低于30%作为栖息地,避免选择郁闭度高的成熟乔木林。在气温升高、降水增加、人为活动频繁的压力下,种群数量可能下降,应该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原宝东 《林业科技》2011,36(4):14-17
2009年2~4月,对元宝山自然保护区黑熊春季栖息地选择进行调查分析,Vanderloeg选择系数Wi和Scavia选择指数Ei表明:黑熊喜欢郁闭度〉50%、水源距离〈30 m、坡度小于20°~40°、避风性良好、坡向为南坡、坡位中坡位或上坡位、树径〉0.4 m,人为干扰距离〉100 m、海拔1 600~2 000 m...  相似文献   

9.
竹子是一种具有较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非木材可再生重要资源.临安农民收入的60%与竹有关.竹业经济的发展,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本文从竹产业的三产的视角,在探析临安竹产业发展现状的同时,对推动中国竹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07~2010年,在甘肃岷山地区开展了羚牛的调查研究,为了清楚了解羚牛对栖身地的选择性,研究人员选用Vander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的估算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羚牛的栖息环境明显受到坡位、坡度、海拔、植被类型及植被起源的影响,其对20°~30°坡度并且处于上坡位的地理环境选择性强;而在坡向的选择性上不具明显偏好。活动范围集中在2 500 m以下的海拔区间,尤为偏好1 500~2 000 m的海拔区间;喜欢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环境中,并且对原始森林具有明显偏好,其次为次生林。在数据分析及其他羚牛栖息地选择的因素组合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羚牛生境选择的生态因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7年12月至1998年11月对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柄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由于林缘灌从地带阳光充足,草本植物返青较早,在0~10 cm的覆盖度较高的区域,昆虫相对较多,常常会吸引褐马鸡取食.夏季,褐马鸡为顺利完成繁殖活动和育雏,很少到林缘灌丛中活动,而是选择在针阔混交林中觅食,因为铁矿大多聚集在林缘灌丛.秋季,褐马鸡雏鸟已经长大,多数都是以家族的形式活动,使得被捕食的风险增加.因此褐马鸡在秋季同样会避开干扰较大的林缘,而选择在10~30 cm覆盖度较大的针阔混交林中,而林缘灌丛如沙棘等次生灌从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食物.冬季,褐马鸡多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林缘灌丛取食,此时期褐马鸡也多选择乔木胸径较粗、乔木较高的针阔混交林,这些区域为褐马鸡提供了良好的隐蔽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Vanderloge和Scavia选择指数方法研究了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斑羚(Naemorhedus goral)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4种有蹄类动物在栖息地选择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体形小的种类更倾向于选择低海拔植被类型;地貌方面,斑羚倾向于脊部,毛冠鹿倾向于谷地,鬣羚倾向于坡面和谷地,羚牛呈现随机选择;羚牛、鬣羚、斑羚对5 km内的居民点表现出回避。4种动物对栖息地植被、地貌和居民点距离的选择,反映出其生态位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村落景区基于宜居、宜业、宜游、宜文4个方面的更新策略。宜居即生态优先,建设优美人居环境;宜业即三产融合,调整产业结构;宜游即资源整合,塑造旅游品牌;宜文即继承保护,合理开发文化资源。以临安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实践为例,验证了所构建四宜策略的合理性,以期对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对西双版纳尚勇自然保护区周边7个村寨开展村寨访谈,结合步行样线调查和村寨同步监测方法,调查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选择情况。本次调查共发现6个种群,包括目击到的实体和足迹、粪堆等痕迹,推断在尚勇子保护区内生存的亚洲象最小种群数量为66~71头,重点活动区域在勐满上中良水库—不足不沙—三岔河区域。亚洲象觅食区域以热性竹林为主,取食和休息区域以竹阔混交林为主,在灌丛或林下灌木丛区域路过或休息。文中就亚洲象种群数量估计、栖息地选择以及种群分布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藉此提出保护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卧龙"五一棚"区域内的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冬季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红腹角雉冬季喜欢在2 400~2 800 m海拔段东坡陡峭坡面(﹥45°)的中坡位和下坡位活动,活动生境一般位于距水源近(0~100m)、林下植被盖度(0.10~0.15)和竹子盖度(0.6~0.9)较好,大树较多(5~10株.样方-1)的位点。通过与前人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选择研究的对比,发现虽然红腹角雉与大熊猫同时分布于五一棚相同海拔段和竹子盖度相似的区域,但选择的坡度不同(大熊猫选择20°~40°的坡度),并且两者在食性上差异显著。对自然因子和主要食物要求的差别,可能正是红腹角雉和大熊猫能长期共存于"五一棚"区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五指山地区洞穴型蝙蝠夏季栖息地的特点和资源状况,于2007年7-8月在五指山地区对13个洞穴进行调查。共采集到蝙蝠14种,其中褐扁颅蝠Tvlonvcteris robustula为海南蝙蝠新纪录,犬蝠Cynopterus sphinx等7种为五指山地区蝙蝠新纪录,洞穴型蝙蝠10种,占海南岛已知洞穴型蝙蝠18种的55.56%。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提示:多数洞穴型蝙蝠分布于低海拔(0-400 m)区域,倾向于高温高湿度的洞穴作为夏季栖息场所,物种分布型的热带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不同种类的蝙蝠多度和频度差异较大。最后,根据蝙蝠的栖息地特点和濒危状况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首先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系统取样并测量环境参数.有种群出现的栅格定义为探测栅格(n=53),反之为非探测栅格(n=46).海拔、坡度、坡向的余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丛盖度、距离最近水源距离、距离乡间土路距离、距最近居民点距离以及距最近林边距离等在探测栅格和非探测栅格之间呈显著差异.将显著差异变量经单变量逻辑斯蒂回归进行筛选(P<0.3),再使用Spearman correlation对这些剩余差异显著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排除了距离最近水源距离、距离乡间土路距离、距最近居民点距离3个因子,以最后剩余变量作为自变量,以褐马鸡探测栅格和非探测栅格作为因变量,采用向前筛选的逐步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最后选择具有最小AICC值的回归等式为最佳的回归模型,其模型为:π(x)=eg(x)/(1+eg(x)),g(x)=22.107-0.004×距最近林边距离+13.623×乔木盖度-0.021×海拔.模型表明,褐马鸡群体的栖息地选择与乔木盖度正相关,与距离林边最近距离和海拔负相关.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景区景观改建、扩建、新建工程不断发展壮大,景区景观建设规模及形式快速膨胀,暴露出大量问题,导致景区景观设计过于雷同。本文以函谷关景区景观设计为例,旨在探讨旅游景区景观设计及植物种植设计的有机结合及谐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9年9月至2020年9月,采用定点监测法、直接计数法、同步调查法、远红外相机监测等方法对三门峡湿地青头潜鸭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青头潜鸭分布及其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门峡湿地监测到青头潜鸭栖息地3处;有不连续分布的记录和变动较大的种群,最大监测种群数量为16只、最小记录为1只;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湖南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白鹇不同季节的栖息地选择特征,分析其栖息地选择的季节性差异,探讨白鹇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对栖息地的需求及成因,丰富对栖息地选择的认识,为白鹇种群的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基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实地调查,采用比较实际利用和可获得生境样方法,共测定105个利用样方和91个对照样方的21个生境参数,通过Vanderlooeg和Scavia选择指数、资源选择函数、逐步判别分析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坡度选择上,白鹇对15°~30°和30°~45°的生境都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在坡位方面,春夏秋三季几乎随机选择,只有冬季偏好下坡位;在海拔方面,白鹇夏季喜欢在较高海拔处活动,而冬季倾向在较低海拔处活动。春季主要影响因素为草本高度、落果丰富度和无脊椎动物丰度,正确预测率为88.5%;夏季主要影响因素为乔木层郁闭度、无脊椎动物丰度和可取食植物丰度,正确预测率为92.5%;秋季主要影响因素为落果丰富度和无脊椎动物丰度,正确预测率为93.8%;冬季主要影响因素为海拔、灌木盖度、落果丰富度、可取食植物丰度和裸地面积比,正确判别率为100%。【结论】白鹇春季栖息地选择主要受食物来源、繁殖期生境需求、降水影响;夏季主要影响因素为育雏期生境需求和食物来源;秋季主要受食物来源和隐蔽性影响;冬季主要受上层植被隐蔽性和食物可获得性影响。决定白鹇四季生境选择差异性的原因,主要为安全因素和食物因素。植被的郁闭度、草本盖度、取食条件等的季节变化,影响白鹇对植被类型、乔木高度、食物种类等的选取,从而使白鹇的栖息地选择发生季节变化。建议参照不同季节的生境要求,对白鹇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