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4.
<正> 由湖北省水产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分所和宜昌市水产研究所、宜昌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四川省长寿湖水产研究所等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继坝下人工催产中华鲟成功之后,将孵出的39.5万尾鲟鱼苗在环道里经20多天的饲养 相似文献
5.
为获取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后代的光照偏好及其可能适应人工环境的遗传行为改变,通过黑白底质颜色选择、趋光性和最适光照选择实验,并采用个体与群体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5月龄、7月龄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光照偏好进行了研究。黑白底质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和7月龄幼鱼偏好白色底质。趋光性个体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对光亮区(200~250 lx)的选择较为显著(P0.05),7月龄对过渡区(20~50 lx)选择较为显著(P0.05);群体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和7月龄幼鱼均对过渡区(20~50 lx)的选择较为显著(P0.05),此现象可能与"信号—适应"假说和最适光照范围有关。最适光照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幼鱼对45~135 lx照度区选择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7月龄幼鱼较多地选择23~202 lx照度区,表明随着年龄增大,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对光照的可接受范围变大。研究表明,中华鲟子二代5月龄和7月龄幼鱼偏好白色底质,最适照度为20~200 lx。实验结果可以为中华鲟子二代人工养殖和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中华鲟在各地水库、池塘生长良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四川省合川水产学校发扬了不断革命精神,从去年起,多次将中华幼鲟投放到四川省大、中、小型水库和各类池塘进行移养驯化,到目前为止,它们的生长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8.
暂养2006年5月渔民在崇明东滩误捕受伤的中华鲟野生幼鲟,分析研究了其6—8月的生长特点。结果显示,抢救存活的中华鲟幼鲟在人工环境下,体长和体重分别从(15.40±0.64)cm和(26.00±1.34)g增加到(29.20±0.75)cm和(108.00±3.87)g,日均增长1.54 mm,日平均增重0.90 g。拟合中华鲟幼鲟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121 5 L2.031 3(R2=0.945 7),其中b小于3,为异速生长,说明其体长增长快于体重增长。与同期野生环境下的中华鲟幼鲟比较,幂指数系数b人工=2.0313相似文献
9.
<正> 1933年11月12日23时和15日8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分所与兄弟单位合作,在宜昌葛洲坝下分别对2尾卵巢发育到第Ⅳ期的成熟中华鲟进行药物催情成功,获得中华鲟鱼卵115万粒,孵化出鱼苗39.5万尾。这是国内在葛洲坝下人工催情中华鲟试验的首次成功。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中华鲟、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鲟属于鲟形目、鲟科鱼类,1983年被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硬骨鱼类之一。为保护与延缓这一古老的自然资源,20世纪70年代重庆长寿湖水产研究所最早成功地进行了中华鲟的采卵孵化;1984年以来,湖北葛州坝中华鲟研究所每年都进行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近年来,中华鲟的商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2004年5~8月中华鲟幼鱼降河洄游途中在长江口聚集期间,收集到196ind幼鱼样本,分析研究了其生长特点。结果显示,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逗留期间生长迅速,体长和体重分别从5月下旬刚到达长江口时的16.68±3.27cm和28.69±16.06g增加到8月份入海时的31.90±7.77cm和236.77±176.64g,体长增长1.91倍,体重增加8.25倍。中华鲟幼鱼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其幂指数b值在5月和8月小于3,此时表现出异速生长。b值在6月和7月接近于3,呈等速生长。6月和7月的肥满度也高于5月和8月。表明6月和7月的生长情况要好于5月和8月。这一现象可能是中华鲟幼鱼在5月和8月有2次生活环境改变和食性变化所导致。 相似文献
15.
16.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成鱼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本研究设置低、 中、高 3 个密度梯度, 初始密度分别为(6.12 ± 0.04) kg/m3 、(8.92 ± 0.19) kg/m3 和(11.75 ± 0.29) kg/m3 , 密度养殖实验周期 12 个月,实验结束后将鱼转入恢复池进行低密度[(4.11 ± 0.03) kg/m3 ]恢复实验(6 个月), 分别在 0、12 个月和 18 个月时测定实验鱼的生长、血液生化和性激素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 密度养殖实验结束后, 低、中、高密度组分别达到(10.99 ± 0.21) kg/m3 、(13.59 ± 0.10) kg/m3 和(17.78 ± 0.28) kg/m3 ; 随着设计密度的增加, 实验鱼体重、 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日增重率(DWGR)显著降低(P < 0.05), 体重变异系数和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 < 0.05); 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总蛋白(TP)浓度随设计密度的增加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高密度组血糖(GLU)浓度高于中、低密度组, 各密度组间白蛋白(ALB)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各密度组 17α,20β-双羟孕酮(17α, 20β-DHP)和睾酮(T)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但其浓度比实验开始时略有升高; 高密度组雌二醇(E2)、卵黄蛋白原(VTG) 和孕酮(P)浓度水平显著低于低、中密度组(P < 0.05), 低、中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低密度恢复实验结束后, 各密度组实验鱼体重、肥满度(CF)、体重变异系数的组间差距较恢复期开始时要明显缩小, SGR 和 DWGR 随设计密度升高呈逐渐增加趋势; 各密度组血清 GLU、ALB、TG、TC 和 TP 浓度基本恢复至实验开始时的浓度水平, 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各密度组 E2、VTG 和 P 浓度基本恢复至同一浓度水平, 且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 高密度养殖对中华鲟成鱼的生长和性激素水平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而中、低密度组实验鱼未受到显著影响。因此, 在保障中华鲟成鱼性腺正常发育的前提下, 为了尽可能实现养殖设施的最大化利用, 可以适当舍弃一些生长性能, 建议中华鲟成鱼的实时养殖密度不宜超过 13.59 kg/m3 。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