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宁夏农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对解决水资源短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建设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通过大力扶持推广以秋季覆膜、早春覆膜、全膜覆盖为主的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抗旱节水和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调整的转变,由传统种植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抗旱节水之路,成效显著。在总结发展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完善“两个体系”,实现“三个提高”,进一步扩大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面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扬黄水延伸高效补灌农业和特色优势作物种植,有效增加旱作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等“十二五”宁夏旱作农业发展思路及目标。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越来越高,尤其是旱作覆膜集雨节水栽培技术对于农作物提高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旱作覆膜集雨节水栽培技术通过在旱作马铃薯栽培中的应用,对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增加商品薯率,实现高产高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西北地区应用的非常广泛。本文就旱作覆膜集雨节水栽培技术近年来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宁夏旱作节水农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宁夏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宁夏旱作节水农业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十二五"宁夏旱作农业发展要完善"两个体系",实现"三个提高",进一步扩大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面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扬黄水延伸高效补灌农业和特色优势作物种植,有效增加旱作区农民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4.
根据临洮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间套复种高效种植模式、设施农业建设等旱作高效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现状,分析总结了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的具体做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大节水高效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杨扎根 《中国农技推广》2007,23(8):39-40,36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交汇地段。耕地面积279万亩,其中旱地面积占到90%以上。农业生产条件的总体状况是地形复杂,年降水量较多(600~680mm),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季节性干旱十分严重,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旱作节水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技术攻关,总结出了以W型地膜覆盖为基本框架,构建了W型地膜覆盖、蓄水渠、旱井相配套的保水、聚水、蓄水相结合的治旱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模式,逐步形成了一套W型地膜覆盖节水高效种植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集雨补灌综合节水技术模式是以修建集雨窖池蓄水补灌,综合应用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覆盖保墒等农艺节水技术的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在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差、耕地不集中、不适合建设较大的水利设施的地方,通过建设集雨蓄水窖池,截留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平时用于农业生产。集雨补灌节水技术与深松深  相似文献   

7.
旱地冬小麦膜侧沟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冬小麦膜侧沟播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主要技术,主要采用单垄全地膜覆盖、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通风透光为一体,最大限度集雨、保墒、增温、增光、通风,是旱作农业中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平凉市旱作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提出平凉市旱作农业发展对策是:因地制宜兴修水平梯田;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适当调整旱地作物种植结构;不断加大种养殖业发展;修建高效集雨坑、蓄水场,倡导滴灌、渗灌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叙述了西吉县生态移民区旱作节水农业的推广应用,包括建设集雨场、窖,推广秋覆膜、春覆膜种植玉米、马铃薯,并对其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分析,以促进移民区旱作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水资源越来越缺乏,特别是地处内陆的山西,十年九春旱,加之灌溉水利用率低,春季农田用水越显缺乏。农业科技工作者因此引进了W膜盖集雨补灌技术。试验表明,W膜盖集雨补灌技术不仅具有普通膜盖具有的增温保墒提墒增产增收作用.还重点表现出变无效水为有效水、集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设立不同的覆膜集雨节水保墒面积的比较研究,探索最佳的马铃薯旱作覆膜集雨节水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3种覆膜集雨节水膜式均较露地种植改善了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从而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其中集雨面膜宽40 cm,膜侧露地30 cm种1行的集雨节水效果最好,产量最高,达33 357.1 kg/hm2,较露地种植增产21.3%;而集雨面膜宽60 cm,膜侧露地10 cm种1行或膜侧露地80 cm种2行也具有同样的集雨节水、提高产量的作用,但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12.
旱作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术的实现,对于传统水稻种植模式的打破改进以及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与粮食增产增收实现等都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和意义。进行旱作水稻膜下滴灌与栽培技术的分析研究,有利于该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和推广,有利于我国节水农业与高效农业等的发展进步。本文将结合新疆地区旱作水稻膜下滴灌栽培实验以及具体做法,对于该地区的旱作水稻膜下滴灌技术与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旱作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术的实现,对于传统水稻种植模式的打破改进以及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与粮食增产增收实现等都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和意义。进行旱作水稻膜下滴灌与栽培技术的分析研究,有利于该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和推广,有利于我国节水农业与高效农业等的发展进步。本文将结合新疆地区旱作水稻膜下滴灌栽培实验以及具体做法,对于该地区的旱作水稻膜下滴灌技术与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覆膜保墒技术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重要科技支撑。现代意义上的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在覆膜时间上包括秋覆膜和早春覆膜,在覆膜方式上包括半膜覆盖和全膜覆盖,在覆膜延期利用上包括留膜留茬越冬和一膜两年用。与传统地膜覆盖种植方式相比,现代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基本实现了“五改”:  相似文献   

15.
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节水型农作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季节性干旱的多发性、旱作农业的重要地位3个方面论述了西南地区发展节水型农作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构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节水型农作制度的基本思路.即①以多熟种植为特色的高效节水种植模式;②以保土保水为重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③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的节水灌溉与集雨补灌技术;④以农业资源合理开发为重点的立体农业技术;⑤以提高农作物抗旱性能为重点的化学抗旱保水技术.  相似文献   

16.
高平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丘陵干旱地区.全市3.87万公顷耕地,旱地占3.73万公顷,年降雨量约600毫米,且集中在7、8、9月份,≥10℃积温为2 600~3 400℃,无霜期170~180天;十年九旱,春旱频繁是制约我市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为了充分利用本地光、热、水资源,提高旱地种植的经济效益.我市以石末乡为典型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了"W"型地膜覆盖集雨节水补灌技术,使旱地也能够种植蔬菜和需水较多的经济作物,变旱地单一种植粮食的一元结构为多元结构,推广面积达667公顷.实践证明,"W"型地膜覆盖技术是一项创新的旱作节水技术,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旱地高粱全膜覆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霄  张锦锋 《现代农业》2008,(10):27-27
旱地全膜覆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采用单垄全地面覆盖,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通风透光为一体,最大限度集雨、保墒、增温、增光、通风,是旱作农业中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技术措施。本文概述了该技术操作规程,详细介绍了其各个栽培技术环节和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湘西州旱作农业集雨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该州采用集雨补灌技术、覆盖技术、深沟撩壕与等高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技术和果园绿肥种植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推广中仍存在较多问题,根据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最近,来自农业部和全国29个省市区的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在甘肃省榆中县连搭乡石头沟、小康营乡范家山两个千亩旱作农田节水技术示范点,实地查看了由榆中县农牧局技术人员研究发明的“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技术”(简称“双垄沟”)试验情况。往年干旱荒芜的田地,因实施了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如今长出了颗粒饱满的玉米、翠绿的甘蓝和丰硕的番瓜,代表们对这种旱作农业节水技术钎叹不已。  相似文献   

20.
山西南部夏播玉米抗旱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在山西省"十一五"重大专项"山西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支持下,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在分析国内外玉米育种方向、生产技术状况和近年来各地玉米高产、超高产示范典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增加密度为核心的玉米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策略,并研究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玉米节水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针对山西省不同玉米生态区的生产实际,开展多点试验示范,总结和提出科学实用有效的玉米节水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旨在指导和规范玉米种植技术,促进山西省玉米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