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乌拉尔甘草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50个峰,并且确认了所含的全部化合物,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乌拉尔甘草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主要为:2-甲基庚烷(14.70%);3-甲基庚烷(12.22%);庚烷(7.73%);3-甲基己烷(6.61%);辛烷(6.12%);2,3-二甲基戊烷(6.04%);2,4-二甲基己烷(5.82%)。3-乙基戊烷(4.99%);2-甲基己烷(4.47%);甲基-环己烷(3.88%);2,3-二甲基己烷(3.53%)。上述11种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76.11%。首次报道了乌拉尔甘草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密花香薷挥发油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法对密花香薷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分离出93个峰,确认了其中的84种化合物,其含量占全油的88.34%.主要化学成分为大根香叶烯(18.83%);D-柠檬烯(11.17%);2,5,5-三四基-1,3,6-庚三烯(6.30%);6-亚甲基-双环[3,1,0]己烷(5.90%);氧化石竹烯(3.94%);石竹烯(3.36%);4-碳-3,5-二甲基环己-1-烯(2.88%);α-3-环己烯-1-醇(2.06%).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紫花苜蓿叶,茎和花部位的挥发性成分,旨在探究紫花苜蓿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叶,茎和花部位共包括98种挥发性成分,各部位挥发性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差异显著(P0.05)。花中共鉴定出65种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3.69%,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辛酮(相对含量为23.17%);叶中鉴定出66种挥发性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0.42%,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辛酮(相对含量为27.38%);茎中的组分及含量相对较少,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79.10%;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戊酮(相对含量为23.31%)。叶,茎和花部位的共有挥发物有24种,含量较高的有3-戊酮、2-甲基丁醇、顺-2-戊烯醇、叶醇、4-甲基-1-戊醇、叔丁基环己烷、2-蒎烯、辛醇和乙酸叶醇酯。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紫花苜蓿防治害虫的植物源引诱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植物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为了发掘和利用柞树资源的天然活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叶片、树皮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在辽东栎和麻栎的叶片中分别鉴定出29、28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在树皮中分别鉴定出23、27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辽东栎叶片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组分包括4-羟基-4-甲基-2-戊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叶绿醇、11,14,17-顺-二十碳三烯酸甲酯、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1-二十醇和油酸酰胺,麻栎叶片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组分有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二十五烷、维生素E、4-羟基-4-甲基-2-戊酮、(1R)-(+)-CIS蒎烷、1-十六炔、叶绿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9,12,15-十八烷三烯酸甲酯和油酸酰胺;在辽东栎树皮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组分包括甘油脂肪酸酯、1-二十醇、二十七烷、反式角鲨烯、N-二十九烷、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二十烷、油酸酰胺、己二酸二异辛酯、二十五烷、十一烷、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棕榈酸甲酯,麻栎树皮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组分包括氰乙酸叔丁酯、叶绿醇、亚油酸、硬脂酸、十六碳酰胺、油酸酰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1-二十二烯和角鲨烯。对上述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类,以酮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同时还检测到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成分如多不饱和脂肪酸、叶绿醇和角鲨烯等。同一树种不同部位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组成相近,但相对含量各异;不同树种的不同部位或同一部位之间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海南特种野猪和屯昌黑猪的肌肉挥发性风味特性的差异,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吸附提取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组分,经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串联技术分析检测背最长肌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根据总离子流图,由计算机Nist和Willey库检索定性检出的化合物,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对检出的化合物进行定量并用相对含量表示;采用SAS 9.0软件整理数据并对成分相同且相对含量大于1%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观测两种杂交猪肉品质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差异,结果用百分比和特征向量表示。结果表明:在这两种杂交猪的肌肉中,主要检测出醛类、醇类、酮类、烃类、酯类、酸类、杂环化合物等。脂质的氧化产物醛、醇以及酮类化合物是海南特种野猪肌肉最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占总挥发性化合物的85.95%,其中醛类物质含量最多,占总体化合物的60%以上,而碳氢化合物、酸类、酯类、酚类、杂环化合物含量较低。肉品中重要的风味呈味物质是含硫、含氮及杂环化合物,在两种肉品中检出对猪肉香气有重要贡献的2-烷基呋喃,并且含量相对较高。与屯昌黑猪相比,海南特种野猪肉中碳氢化合物种数相对含量总数小于屯昌黑猪,主要以庚烷、β-蒎烯、1,3-二甲基-环戊烷为主。十一醛、十四醛、顺-2-壬烯-1-醇、2,4-己二烯-1-醇、1-苯基-1,2-丙二酮、β-蒎烯等多种化合物只存在于海南特种野猪中,因此推测脂质的氧化产物醛、醇以及酮类化合物是造成海南特种野猪和屯昌黑猪肉风味差异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 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法,对荔枝品种‘井岗红糯’的香气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示,共检测出62种。主要包括醇类(33.74%)、烯类(38.78%)、醛类(17.29%)、酯类(1.59%)、酮(0.09%)、酸类(0.28%);烷烃(1.51%)、其他化合物(6.72%)。橙花醇、3-甲基-2-丁烯醛、β-蒎烯、α-衣兰油烯、(R)-(+)-β-香茅醇、3-甲基-2-丁烯醇、3-异丙基-6-亚甲基-1-环己烯、d-柠檬烯、萜品油烯、蘑菇醇、1-甲基-3,7-亚甲基-2,6-辛二烯等是‘井岗红糯’荔枝果肉的关键香气组分。相对含量最高的是橙花醇(18.79%),橙花醇是香叶醇的异构体,其香气比香叶醇柔和优美,相对偏清,并带有新鲜的清香和柑橘香调。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菊三七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试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菊三七茎叶中的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测定挥发油的化学组分。结果表明:共分离到22个组分,鉴定了其中16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784%。菊三七茎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石竹烯氧化物(64.454%)、匙叶桉油烯醇(7.144%)、石竹烯(6.284%)、2,6二甲基-6-(4-甲基-3-戊基)-双环[3.1.1]-2-庚烯(4.455%)。说明菊三七茎叶挥发油中石竹烯及其氧化物含量超过70%,可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油梨种子挥发性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分离与鉴定,以揭示油梨种子挥发性成分组成。经计算机检索与标准谱图对照,确定其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油梨种子中初步鉴定了83 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86.10%,其中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化合物种类有萜类37种(77.75%)、醇类13种(2.17%)、酯类8种(1.77%)、醛类13种(1.63%)、烃类4种(1.21%)、环氧类2种(0.94%)、酮类3种(0.42%)、肟类1种(0.11%)、酸类1种(0.07%)、噻唑类1种(0.04%),其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有反式-α-佛手柑油烯(27.99%)、大牛儿烯D (11.01%)、反-β-法尼烯(6.85%)、β-倍半水芹烯(4.44%)、反-β-罗勒烯(4.13%)、β-石竹烯(2.82%)、β-甜没药烯(2.56%)、α-蒎烯(2.48%)、δ-杜松烯(2.09%)、反-α-香柠檬烯(1.43%),本研究结果为油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欣  李波 《饲料广角》2014,(21):34-36
本文以秦巴山区香樟树叶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从香樟树叶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量挥发油中化合物及其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析检测出14种有效成分,其中主要成分烯醇类物质,占挥发的15.13%,而烯醇中含量最多的为2,6,10,14-四甲基-14-烯醇。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省主栽品种‘黄金’和‘紫香’西番莲果实为试材,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分析两种百香果果实挥发性风味物的差异。结果表明:基于GC-IMS技术,在西番莲果实中共检测出4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已定性物质43种,主要包括酯、醇、萜烯、酮和醛类化合物,以酯、醇和萜烯类为主。‘黄金’西番莲果实中己酸乙酯、乙酸乙酯等酯类和柠檬烯、月桂烯等萜烯类物质含量较高,而‘紫香’西番莲果实中己酸异戊酯、辛酸乙酯、己酸甲酯、甲酸乙酯、2-甲基丁酸丁酯、丁酸甲酯、丁酸己酯等酯类和2-庚酮、丙酮等酮类物质含量较高。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区分两种西番莲果实,前两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高达99%。同时,构建了两种西番莲果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指纹图谱,为西番莲品种识别、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不同处理方法对5种豆科牧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娟  刘芳  苏红田  李青丰  闫敏 《草地学报》2012,20(2):342-347
对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 Bunge)、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 Bge)和密花棘豆(Oxytyopis imbricata Kom)5种豆科牧草进行萌发特性研究,采用打破硬实的方法如划破种皮、98%浓硫酸对种子处理,以期探讨其适宜的发芽条件。结果表明:通过切破种皮和浓硫酸处理可以有效地解除种子硬实。胀果甘草和甘肃棘豆分别经过98%的浓硫酸处理20 min和5 min后,发芽率各自达到69%和75%(P<0.05);刺果甘草经过划破种皮,发芽率达到93%,是供试牧草种子中发芽率最高的;镰形棘豆和密花棘豆的适宜处理方法都是切破种皮,发芽率分别达到了78%和77%(P<0.01);对于5种牧草种子的温度条件,除了密花棘豆为30℃,其他4种均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12.
甘草提取物对卡拉库尔羊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3只健康的卡拉库尔羊为瘤胃液供体,采集瘤胃液进行体外发酵培养,试验设计为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来源样组:对照组(G0)、10%胀果甘草粗提物组(G1)、10%刺果甘草粗提物组(G2)、10%刚果甘草粗提物(G3)、10%甘草原样(G4);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甘草提取物组:0%组(Z0)、0.5%组(Z1)、1%组(Z2)、3%组(Z3)、5%组(Z4)、7%组(Z5),研究其对瘤胃发酵参数:pH、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产气量、氨态氮浓度(NH3-N)的影响。结果显示,本试验添加的G1、G2、G3、G4组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以降低瘤胃产气量和乙酸产量;添加不同剂量的甘草粗提取物时,Z3组的添加剂量使瘤胃pH在正常范围,同时对产气量无显著影响,乙酸/丙酸比值为最低。  相似文献   

13.
甘肃河西五种甘草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及药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5种甘草属植物在甘肃河西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及药用价值,以栽培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刺果甘草及黄甘草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学特性及根部甘草酸、甘草苷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肃河西地区栽培的5种甘草属植物学特性差异明显;刺果甘草主茎高、小叶数及地上部分鲜重最高,黄甘草居最低水平;甘草根长显著高于其他4个种,但根部鲜重与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及刺果甘草无显著差异;甘草酸、甘草苷含量均为3年生比2年生显著增加;3年生根中甘草酸含量除刺果甘草含量最低,其他4个种均达到药典标准,而甘草苷含量则只有甘草达到药典标准。综合各农艺性状和活性成分指标,认为在甘肃河西荒漠化地区,甘草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可作为甘草药材的基源植物推广种植,而刺果甘草则可作为河西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作物。  相似文献   

14.
甘肃黄花蒿超临界CO2萃取产物化学成分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联合气相色谱 质谱法检测了黄花蒿Artemisia annua萃取产物化学成分,并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较。结果从超临界CO2萃取提取物成分中确定了86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8,9 脱氢 9 甲酰环异长叶烯(18.22%);(all Z) 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甲基酯(8.39%)等。从水蒸气蒸馏提取物成分中确定了62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4 甲氧基 6 (2 丙烯基) 1,3 苯丙二氧杂环戊烯(24.28%);松油醇(17.47%)等。2种方法的共有成分32种,分别占鉴定积分面积的40.54%和79.49%。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相比,采用超临界CO2法能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黄花蒿的化学组分。  相似文献   

15.
史传奇  刘玫  王臣 《草业学报》2015,24(5):182-189
本研究采用GMA切片、扫描电镜及叶片透明法,深入研究了东北豆科山羊豆族4属25种植物叶的形态结构。选取与叶相关的23个形态性状,参考8个非叶的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相似系数在0.58处时,4属植物被分为3组,黄耆属与米口袋属为一组,棘豆属和甘草属各自为一组。小叶是否具腺体、叶柄横切面形状及叶柄细胞是否具单宁等特征具有较高的绝对权重值,可以作为区分刺果甘草与甘草和其他山羊豆族植物的依据。托叶质地、托叶与叶柄联合程度及小叶叶缘是否反卷等特征可作为棘豆属的识别特征。托叶形状在属下种间具一定的分类学价值。本研究为山羊豆族植物分类学及豆科植物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叶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桑椹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  王华  梁艳英  陶永胜 《蚕业科学》2007,33(2):276-279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桑椹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GC-MS),在成熟的桑椹中共检出了35个峰,鉴定出了30种挥发性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9.90%。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合物依次是二十醇(28.51%),二十四烷(16.55%),二十七烷(16.39%),乙酸十八醇酯(11.88%),十九烯(8.98%),维生素(5.71%),丁酸十八醇酯(4.2%),棕榈酸(1.15%),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0.84%)。  相似文献   

17.
Wang Z  Shen J  Suo X  Zhao S  Cao X 《Veterinary parasitology》2006,138(3-4):186-193
Two resistant lines of Eimeria tenella (H) to monensin were developed after 35 passages in chickens medicated with 100-125 ppm or 125-200 ppm monensin in the diet. Drug sensitivity of the induced lines to different level drugs were estimated with mean lesion scores (LS), mean oocyst productions (OP), percentage optimum anticoccidial activity (POAA), reduction of lesion scores (RLS), relative oocyst production (ROP), anticoccidial index (ACI) and global index (GI), respectively. Membrane fluidity of sporozoites of the sensitive line (i.e. the parent line, coded as MON-S((S))) and two resistant lines (coded as MON-R((S))-1 and MON-R((S))-2) with and without in vitro exposure to monensin were determined. Membrane fluidity of MON-R((S))-1 and MON-R((S))-2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MON-S((S)). In vitro exposure to monensi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embrane fluidity of MON-S((S)), but had a much less effect on those of MON-R((S))-1 and MON-R((S))-2. Sporozoits of the MON-S((S))and MON-R((S))-2 with or without in vitro exposure to monensin were examined by SEM, and the sensitive sporozoites (MON-S((S))) appeared swollen and bulgy after treatment with monensin, while there was no obvious morphological deformation in the resistant sporozoites (MON-R((S))-2).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ltered membrane fluidity in the membranes of E. tenella may be related to the decreased sensitivity to monensin.  相似文献   

18.
Discovery of metaflumizone, a novel semicarbazone insecticid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etaflumizone, (EZ)-2'-[2-(4-cyanophenyl)-1-(alpha,alpha,alpha-trifluoro-m-tolyl)ethylidene]-4-(trifluoromethoxy) carbanilohydrazide, was discovered by Nihon Nohyaku in the early 1990s and belongs to the new class of semicarbazone insecticides. It is now being globally co-developed as the animal health product, ProMeris((R)), in cooperation with Fort Dodge Animal Health and as an agricultural and consumer insecticide in cooperation with BASF. Metaflumizone was developed in a synthesis program initiated from a pyrazoline insecticide lead.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discovery and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 for metaflumizone and related compounds.  相似文献   

19.
黄蒿挥发油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黄蒿Artemisia scoparia挥发油对几种植物受体的化感作用,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黄蒿挥发油对萝卜Raphanus sativus、苜蓿Medicago sativa、白菜Brassia pekinensis、玉米Zea mays种子萌发和幼芽、幼根伸长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萝卜种子抑制作用最强,最终萌发率比对照减少27.3%。对苜蓿的幼芽和幼根的抑制作用最显著,分别比对照减少19.2%和33.4%。用GC-MS-DS联用方法,共鉴定出挥发油中的38种化合物,检出物占总质量的87.53%,其中萜烯类12种,占45.04%。相对百分含量在1.5%以上的化合物有10种:1)2,5 亚乙烯基[4,2,2]螺桨 3,7,9 三烯;2)斯巴醇;3)石竹烯;4)1,2 二甲氧基 4(2 丙烯基)苯;5)石竹烯氧化物;6)毛蒿素;7)橙花叔醇;8)β 法呢烯;9)1 (1,5 二甲基 4 己基) 4 甲基苯;10)大根香叶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