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需适应学科发展与经济建设的要求。重新把握茶叶生化的发展,调整茶叶生化研究内容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茶叶生化应综合运用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成就,加速学科间交叉渗透,使茶叶生化的基础与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茶叶生化研究也应为茶的综合利用提供生化基础知识与技术参数,为茶叶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应用开发提供生化依据。  相似文献   

2.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茶叶生物化学是研究茶树生命化学的科学,主要在生物化学与分子水平上探讨茶树特别是新梢中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结构与功能,以及在茶叶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关系。近年来,茶叶生物化学主要侧重在与茶叶品质和健康功效密切相关的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萜烯类香气物质等合成途径的研究,并在茶树基因组、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代谢组、茶叶加工过程代谢谱、茶叶品质化学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茶叶生物化学作为茶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成果为茶树栽培和育种、茶叶加工和深加工、茶叶贸易和茶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随着行业和科技的发展,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茶叶电生物化学的目的,是研究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生化变化过程中茶树所形成的生物电特性,应用茶树电生化原理,确立提高茶叶产量、保证茶叶品质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标准。茶树电生物化学是以茶树生理学及茶叶生物化学为基础的。任何生物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都存在有生物电且产生一定的电势,其电势的强弱因生物体的不同及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有差异。生物电的表现,是生物  相似文献   

4.
二、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我国茶叶工作者很早就注意到茶叶品质与茶叶生化成分的关系,并开展了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除了进行各茶类品质影响成分的大量常规分析和品质因子探讨外,研究重点放在以下方面。 1.茶叶品质理化审评的研究用理化审评替代感官审评是国内外茶叶工作者多年的宿愿,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  相似文献   

5.
茶叶生物化学主要涵盖鲜叶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及茶叶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在酶、微生物、温度等条件下的结构转化两方面的内容。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与茶叶的品质密切相关,例如茶叶汤色、滋味、香气等关键品质因素都取决于茶叶的内在化学成分。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是茶叶学科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咖啡碱、茶氨酸和儿茶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以及茶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规律的机理。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可以为茶叶基础研究、种植生产、产品开发等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综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供茶叶教育、研究、加工等相关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6.
茶叶品质化学与检验的研究工作是为了适应茶叶商品流通质量检验工作的需要而逐步开展起来的。我国茶叶生化的分析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解放前只作了一些零星的茶叶生化成分分析工作。屠祥麒(1933)曾经收集了国内许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茶树品种一芽二叶蒸青固样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其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不同蒸青时间对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对咖啡碱的影响不明显,蒸青时间控制在60秒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保留量最大。分析表明:茶叶蒸青固样时间宜控制在60秒。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们在茶叶生化成分于制条过程中形成和降解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茶叶制成后到冲饮,还有一段货架贮存期。在这一期间,茶叶生化成分或其泛出率会发生变化。汪有钢探讨了红、绿茶叶贮存一年后氨基酸浸出情况,曾晓雄研究了茶叶贮存前后胡萝卜素氧化降解趋势,陆锦时、谭和平试验了贮存期间水份、温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随后丁晓芳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茶叶富含矿质元素,是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的一种补充,特别是80年代以来,茶叶抗癌研究进展迅速,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喜欢饮用茶叶。由于茶叶浸出物及其成分构成直接影响茶汤的品…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资源共享系统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教育体系中一种全新、高效、方便快捷和灵活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以《茶叶生物化学》课程为例,围绕该教材的改革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两个方面来阐述该课程的网络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探索思路,以期让网络教学平台更好地为《茶叶生物化学》课程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0.
茶叶吸香和持香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汤一 《茶叶》2000,16(3):132-135
茶叶的吸香机理是当前有争议的问题,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对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等各种茶叶吸香理论作一简要的评述,并根据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基础理论,提出茶叶中的蛋白质等高分子成分通过氢键束才空间位阻作用,吸附茶叶中香气成分的新观点,能较好地解释湿坯连窨、隔离窨花等新技术的工艺效果和茶叶去水浸出物后几乎无吸香能力等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蒋敏  韦玲玲  章传政 《茶叶通讯》2021,48(1):187-192
王泽农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茶学教育家和农业科技专家,是中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茶叶专业,创设了早期茶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后又在安徽农学院创办茶业系并长期在此执教,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茶学专业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我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与理论体系,完善茶...  相似文献   

12.
茶树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茶树幼茎小块为材料研究了离体咖啡碱的合成以来,茶树组织培养至今已走了约50年的研究历程,在多方面得到应用,但仍然有不少难题未攻克,主要有污染、褐化、玻璃苗、难以分化、再生体系不完善等等。其中,因为茶树多酚类物质含量高,褐化现象严重,阻碍了组培的后续工作。因此,有效的控制茶树外植体褐化是茶树组织培养的关键技术。本文就目前国内茶树组织培养的褐化控制研究进行综述,对茶树组织培养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宁 《茶叶》2012,(3):187-191
刘润涛先生(1907—1960),中国农业/茶叶经济学家,193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经系,是美国农经学家卜凯教授的学生。1930年,刘润涛留校任教,1934年二月他参加了金大农经系的四省农村经济调查,写出了具有历史价值的安徽屯溪、祁门、湖北羊楼洞和江西宁州的四份茶业调查报告。到今天为止,这四份报告仍对二十世纪茶业经济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常常被研究茶史和茶业经济的学者们参考和引用。1949年,吴觉农先生邀请刘润涛到北京中国茶叶公司任副总经理,以后的十年里,他为中国茶业的规划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刘润涛在1958年被划为“右派”下放西北。1960年因脑溢血在西安去世,年仅53岁。  相似文献   

14.
茶树中提纯总RNA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在克氏一步法分离总RNA的基础上 ,根据茶树叶片生化成分特点 ,做了部分修改 ,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L -半胱氨酸和可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不溶性PVP对提取的RNA纯度、回收率和完整性的影响。分光光度计检测和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证明 :使用本方法并加入 5- 10mmol LL -半胱氨酸或 4 % - 6 %可溶性PVP能提高RNA纯度和 (或 )回收率 ,研磨时加入5% - 10 %不溶性PVP对提高RNA完整性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晨曦  黄艳  孙威江 《茶叶科学》2020,40(4):441-453
原花青素是茶叶中一类重要的多酚类物质,也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近年来茶叶中含有的原花青素类物质(Proanthocyanidins,PAs)受到广泛关注。对茶树中原花青素类物质的研究有助于推进茶树生长过程中多酚类代谢途径研究,在茶叶生物化学基础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原花青素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原花青素与花青素的关系、茶叶中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缩合机理、茶叶中原花青素的类型,以及在茶叶中的含量差异和应用现状,并探讨其研究利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类微生物对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作用机制,进行了普洱生茶单菌发酵实验,通过跟踪不同菌种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的影响,发现不同微生物对普洱茶发酵的作用,并对优势菌种进行混菌发酵实验,以期为工业化微生物发酵普洱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结果表明,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叶色由黄绿变为猪肝色,茶汤的苦涩感逐渐减弱,汤色红浓明亮,理化成分中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减少,茶褐素和咖啡碱含量增加,且霉菌对这些成分的影响最大,酵母次之,细菌最小。混菌发酵茶样20d即具有普洱熟茶的品质。结果证明采用合理配比微生物发酵普洱茶可以缩短发酵时间,而且能更好地控制和规范普洱茶的发酵趋势和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求适合高山茶园的间作模式,探究不同间作作物对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明确川西北茶园主要叶部病害种类;通过对茶-黄豆、茶-玉米、茶-李树、茶-厚朴间作茶园和单作茶园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模式茶园叶部病害发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川西北高山茶园主要叶部病害为茶饼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圆赤星病和茶赤叶斑病;4种间作作物中黄豆和玉米是较为理想的间作作物。茶-黄豆间作的茶园茶饼病和茶炭疽病发病率最低,两种病害发病率分别比单作茶园降低了85.12%和74.34%;茶-玉米间作茶园炭疽病发病率比单作茶园降低了49.76%。茶-厚朴间作茶园茶饼病的平均发病率为27.82%,是单作茶园的11.50倍。同时茶-厚朴间作茶园9月份炭疽病的发病率高达51.67%是单作茶园发病率的2.73倍。因此,黄豆和玉米是替代厚朴等林木类较为理想的高山茶园间作作物,间作黄豆可显著降低茶园病害的发生,减轻病害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剪取对于叶蝉分别具高抗、中抗和感性的紫鹃、中茶108和乌牛早茶树新梢,进行水培。每梢分别接种2日龄叶蝉成虫3头,分别为害0、12、24、36、48、60 h之后采叶制蒸青样。以电子舌测其茶汤滋味,电子鼻测其香气,测色计测其汤色。每个品种蝉害历时与茶汤酸度值SRS和咸度值STS显著正相关;紫鹃蝉害历时与苦度值(BRS)正相关,与鲜度值(UMS)和甜度值(SWS)皆显著负相关;中茶108蝉害历时与BRS正相关,与UMS和SWS皆显著正相关;乌牛早蝉害历时与BRS、UMS和SWS皆显著负相关。电子舌数据分别经主成分分析(PCA)和软独立建模分类法(SIMCA)分析绘制坐标图,在图上每个品种的6个蝉害蒸青茶样的位点呈线性排列。电子鼻数据的PCA和SIMCA分析结果分别显示紫鹃和中茶108的6个蝉害茶样在坐标图上呈线状分布,而乌牛早6个蝉害茶样在坐标图上无规则分布。测色计显示,从受害开始至受害60 h,紫鹃、乌牛早茶汤的黄绿色色度加深,中茶108茶汤的亮度则明显下降。最终认为电子舌和电子鼻等感官智能仪器能够有效区分抗、感性品种的蝉害茶样,辨别蝉害程度不一的茶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