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安太堡露天矿区土地类型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露天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土地利用研究对象,在矿区土地利用的过程中,矿区的土地生态系统严重受损,为了矿区的生态安全,通过对矿区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土地类型做相关的探讨,以了解矿区土地类型演变的规律。根据土地类型变化规律为矿区土地复垦提供指导性的原则。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文献资料法,同时采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计算出土地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类型的转移量。研究结果:以山西省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为例,采用不同的标准划分了不同的土地类型,提出了露天矿不同土地分类标准之间的联系及破坏分类标准下土地类型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土地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及转移总量变化矩阵来分析矿区土地类型的数量变化,突出了土地类型之间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反映了露天矿区土地类型演变迅速、破环剧烈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省永德县小送归铅锌矿为例,从矿山的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出发,根据矿区的地质、土壤及气候条件制定出一套矿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措施。结果表明,矿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既可增加生态效益又可增加经济效益,矿区环境的恢复促进了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基于山西采煤引发的大量地表塌陷、废弃岩土压占土地、人为水土流失加剧、区域性水破坏和污染等严峻的现实,提出:借助于现代采矿业的经济实力和运用现代生态工程技术,进行矿区生态重建(EcologicalReconstruction),是扭转山西长期以来“输出资源、留下污染”、“捧着金碗讨饭吃”的唯一选择。本文围绕矿区生态重建中的核心问题——土地复垦(LandReclamation),分析了山西矿区生态重建的现状和问题,论述了山西矿区生态重建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进行山西矿区生态重建的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4.
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分析我国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重建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①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的限制因素;②矿区退化土地的物理和化学修复;③矿区污染土地的植物稳定和提取修复;④矿区污染土地的植物-微生物及动物协同修复;⑤矿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露天采场的开采对土地资源损毁严重,产生的废水、废气、噪音和固体废弃物影响周边生态环境。该文以马鞍山姑山铁矿露天采场为例,通过实施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建立新的林草土地利用生态体系,尽可能减少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矿区周边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产业链总体规划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平朔煤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有2条相互依存的生态产业链:一是以煤为主,电、化、氧化铝、建材并举的黑色产业链;二是围绕复垦土地开展生态重建,种、养、加一体化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链。这2条生态产业链构成了平朔矿区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它既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同于典型工业园区,是集自然生态系统、受损生态系统与恢复生态系统为一体,涉及农业用地、工业用地的复合生态系统。根据矿区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完整性等指标的相似性与变异性,将平朔矿区划分为农业综合利用区、工业生态园区、恢复生态保护区、旅游观光区、生态重建区与待开采区6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及22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对矿区土地、水、生物等生态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评价,设计了复垦土地生态系统种、养、加为一体的生态产业链,提出了培训一批服务于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产业实施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山西煤炭开采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但与这些破坏不相符的是全省的土地复垦率只有2%左右。因此,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已成为山西省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通过对山西省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现状的分析,提出山西省土地复垦工作未来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矿区生态重建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平朔矿区为例,采用野外定点调查、室内分析、历史资料查证等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区大型露天矿生态重建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结果表明:矿区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形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异常剧烈,其中,地貌重塑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体现在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型、比表面积的变化;土壤重构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生物性状及侵蚀性状发生变化;植被重建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体现在91种人工植被的增加和95种野生植被的侵入。  相似文献   

9.
以平朔安家岭矿为例,在对矿区地貌、植被、土壤等景观要素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生态破坏阶段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扰动因子,土地挖损、土地压占及土地占用的时空顺序、数量、类型及程度,为矿区的生态重建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东  杨木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292-12294
以广东省高要市石灰岩矿区为例,用指数和法计算土地破坏程度,结合极限条件法对评价单元进行土地复垦目标适宜性评价,并探讨了矿区土地复垦实施及其生态重建等问题,希望为改进矿区土地复垦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技术是解决工矿区因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破坏和土地资源浪费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旨在结合"3S"技术,通过高效的空间数据管理功能,使得工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实现定量化、系统化、可视化管理,从而提高工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功能和效率。对近20 a来国内外工矿区土地复垦信息化管理的研发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明确了未来矿区土地复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方向,即紧密结合我国土地复垦管理体制机制及技术规范,尽可能提高系统的智能化、便捷化。  相似文献   

12.
为量化识别露天采矿造成的土地破坏,提高矿区生态退化修复的有效性,以垣曲县国泰公司铁矿区为例,提出基于小尺度合理有效修复矿区环境的方法。结合现状调查,将研究区土地划分为7种类型(开采地、尾矿库、排弃场、裸地、草地、林地及厂房占用地),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土地破坏程度。结果表明:矿区土地中度和高度破坏比例高达27.21%和46.91%;未经复垦的裸露地块土地破坏程度较大,破坏后采取复垦措施的地块土地破坏程度一般,林地土地破坏程度最小,但仍有破坏危险。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分析各地块损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矿区环境修复与生态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内蒙古冀东水泥矿区水土流失基本情况,以建设项目分区为单元探讨了水土流失量的预测,分析了露天矿水土流失量研究观念的转变、矿区生态重建的基础理论,对矿区水土流失的特点、范围、时间尺度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的预测不能模糊的针对总矿区,而应以集水分区为单元进行综合评估,才能合理布置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彻底治理的技术性途径。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矿业废弃地面积大,对生态环境破坏剧烈,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影响矿区生态重建的因子很多,摸清矿业废弃地生态重建主导因子,是尽快恢复矿业废弃地植被、重建矿区生态系统的关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矿区生态重建的因子进行系统分析诊断,结果表明辽宁省矿区生态重建的主导因子为降水量、土壤颗粒级配和基质风化速度,在矿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区及进行矿区生态重建措施配置时,应主要考虑这3个因子。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的煤炭开采造成土地的大面积沉陷,严重破坏了陕北神府矿区生态环境,也造成大量耕地的流失,给矿区及矿业城市的生态文明、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为此,以神府矿区沉陷破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研究对象,以"生态重建""景观再造"为目标,从土地复垦管理技术的角度探讨陕北神府矿区沉陷破坏地合理开发利用的配置模式和沉陷地复垦的过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复垦技术在矿区生态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矿业开发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矿区复垦土壤的改良和利用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概述了微生物复垦技术在矿区土壤结构改善、养分增加和酶活性提高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该技术在矿区生态重建中的应用前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并影响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已被看作是矿区土地修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生态恢复的植被重建过程中,基质改良是生态恢复的核心问题。借鉴目前国内外土壤基质改良的方法,较系统地介绍了矿山废弃地土壤基质物理、化学、生物改良技术措施。最后提出中国矿山废弃地土壤改良方法的选用原则: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研究废弃物土壤化演化的自然规律和机理,最终实现人工辅助的土壤化演化。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平原煤矿区采煤塌陷对土地自然形态、土壤结构、地下水位等方面的影响,论述了重建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的意义,并提出了重建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适宜树种的筛选和使用是矿区生态修复的关键,为解决贺兰山露天矿区生态修复中因植物选择及客土缺乏导致造林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本研究以蒙古扁桃、长柄扁桃、红花多枝柽柳和甘蒙柽柳4种灌木为试验材料,在贺兰山清水沟和头鑫矿区开展试验,通过统计成活率、生长量及调查造林效果,筛选出适宜矿区栽植的灌木树种。结果表明,4种灌木2年生容器苗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均高于1年生容器苗。2年生容器苗栽植第二年,红花多枝柽柳成活率最高,为87.8%~91.7%;长柄扁桃成活率最低,为75.5%;蒙古扁桃和长柄扁桃的成活率均以清水沟矿区最高,红花多枝柽柳和甘蒙柽柳成活率均以头鑫矿区最高。蒙古扁桃和长柄扁桃2年生容器苗栽植第二年,树穴覆盖黑色膜较对照可提高成活率8.0%、13.0%。因此,在清水沟矿区适宜客土栽植蒙古扁桃和长柄扁桃2年生容器苗,在头鑫矿区适宜栽植红花多枝柽柳和甘蒙柽柳2年生容器苗。贺兰山矿区4种灌木树种造林对比试验可为相近立地条件矿区生态修复苗木选择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8):197-201
以平朔矿区农村(平朔矿界所包含的全部行政村)作为研究区,其研究区内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图形叠置以及对比分析法,重点分析矿区内农村居民点数量和分布特征,对比分析农村居民点环境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探讨煤矿开采过程中居民点搬迁安置的必要性及其搬迁安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总面积23907.91hm2,涉及60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1142.71h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东南部;矿区内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露天矿区,面积473.88hm2,煤矿开采过程中必须全部搬迁安置;矿区内耕地面积约占矿区总面积的50%,主要分布在露天矿区。研究结果为矿区复垦土地再利用和居民点搬迁安置工作做准备,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