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3 毫秒
1.
在水稻生育期间需要氮磷钾三要素中,氮肥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试验在黑钙土中等肥力的水田,施用不同量的氮肥,探索松辽7号产量形成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限制松辽7号产量的纯氮施用量为180 kg/hm2,该项研究仅是1年试验结果,仅供种植松辽号品种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了解穗肥纯氮施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的影响,特以‘华浙优261’‘中浙优8号’‘中浙优1号’‘中浙优10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穗肥不同纯氮施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穗肥,4个水稻品种尽管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但是总颖花量、每穗粒数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施用穗肥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在穗肥纯氮施用量增至216 kg/hm2时,优质食味水稻的产量出现降低。  相似文献   

3.
研究玉米产量在不同氮、磷、钾肥配施下的表现,探讨玉米高产节肥的适宜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提高玉米产量有重要的意义。选用春玉米中单509为试验材料,氮、磷、钾肥各设置5个施用水平,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测定玉米产量。结果表明,不施钾肥条件下,当施用的纯氮量为123.00 kg/hm~2、纯磷量为87.00 kg/hm~2时,产量最高;不施磷肥条件下,当施用的纯氮量为128.00 kg/hm~2、纯钾量为82.50 kg/hm~2时,产量最高;不施氮肥条件下,当施用的纯磷量为73.00 kg/hm~2、纯钾量为69.50 kg/hm~2时,产量最高。施纯氮量为114.65 kg/hm~2、施纯磷量为73.03 kg/hm~2、施纯钾量为60.9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10 363.13 kg/hm~2。其中,氮肥施用量对中单509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钾肥施用量。说明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存在互作效应,增施适量的氮、磷、钾肥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用量的缓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合施用试验,筛选出适合金山地区水稻种植模式的缓释氮肥施用技术。结果表明,总纯氮用量为18.65kg/667m2,缓释氮占50%的处理,其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总纯氮量为14.92kg/667m2,缓释氮占37.5%的处理,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高。同时施用缓释氮肥能提高氮肥利用率5.1%~8.9%。  相似文献   

5.
通过连续2年早、晚双季稻的大田试验,研究了硅基包膜控释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籽粒和秸秆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水稻产量、含氮量、吸氮量和氮素收获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次性施用硅基包膜控释肥的效果较好,特别是施用80%量控释肥处理的水稻年均产量最高,达到16661 kg/hm~2,与分次施肥(优化施肥和当地习惯施肥)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与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控释肥能显著提高水稻的表观氮素利用率;水稻籽粒吸氮量与产量呈正相关,籽粒含氮量与产量无相关性,氮收获指数随着秸秆产量、秸秆吸氮量、总吸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是为了研究磷素对水稻的作用效果、养分吸收规律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处理3磷肥施用纯量达到3kg/亩时,产量和品质最高,当磷肥施用纯量达到4.5kg/亩时(处理5),产量和品质则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氮肥是水稻产量形成所需的主要元素,试验通过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精华2号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6个施纯氮肥量处理因子中,处理T3即纯氮202.5 kg/hm2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11190.6kg/hm2。  相似文献   

8.
UAN溶液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UAN溶液代替尿素的试验研究,探索施用UAN溶液对水稻生物性状、稻谷产量的影响,确定UAN溶液在水稻生产上的用量和施用方式。结果表明,UAN溶液代替尿素可明显降低水稻生产中纯氮使用量,促进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9.
以猪粪和牛粪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测试模拟稻田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畜禽粪便的能力,并对畜禽粪便的二次污染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稻田湿地系统消纳猪粪肥和牛粪肥的能力均较大,但2种肥料使用后表现出不同的后续效应。施用猪粪肥,施用量超过P4水平(纯氮551.76 kg/hm2,纯磷234.96 kg/hm2)时水稻产量不再增加,植株吸肥量在大于P5水平(纯氮1103.52 kg/hm2,纯磷469.92 kg/hm2)后不再上升,使用量超过P4水平后污染环境的潜在风险增大;施用牛粪肥,施用量超过C4水平(纯氮806.13 kg/hm2,纯磷207.2 kg/hm2)后水稻产量也不再增加,牛粪施用量超过C3水平(纯氮403.06 kg/hm2,纯磷103.6 kg/hm2)后水稻植株吸氮量不再明显上升,施用量在C5水平(纯氮1612.25 kg/hm2,纯磷414.4 kg/hm2)时水稻吸磷量达到最大值,使用量超过C4水平后污染环境的潜在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是为了研究磷素对水稻的作用效果、养分吸收规律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处理3磷肥施用纯量达到3kg/亩时,产量和品质最高,当磷肥施用纯量达到4.5kg/亩时(处理5),产量和品质则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水稻旱熟品种龙粳27的最佳施氮量,实现早熟品种高产稳产,利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施用不同数量氮肥,对寒地早熟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对水稻单株分蘖和株高影响趋势相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单株分蘖和株高均明显增加。施氮肥的处理穗实粒数、空瘪率和平方米穗数均比不施氮肥处理高。穗实粒数、空瘪率和平方米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千粒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肥施用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式为y=493.11+53.747x-3.591x^2。最高产量下的施氮肥量应为112.2kg·hm^-2,最高产量为10413kg·hm^-2。  相似文献   

12.
稻草还田与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寒地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稻草不还田、0.5倍、1.0倍、1.5倍、2倍还田5个处理,N0(不施入尿素)、N1(150 kg·hm~(-2))、N2(300 kg·hm~(-2))3个氮肥施用水平,研究不同时期水稻氮素吸收情况、氮素积累量、氮素分配率以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分蘖期稻草还田量增加抑制水稻氮素吸收及积累,抑制作用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幼穗分化期稻草还田促进水稻地下部分氮素吸收,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0.5倍还田处理氮素积累量达最高值;收获期水稻地上和地下部分氮素均向籽粒部分转移,稻草还田配施氮肥情况下水稻分蘖及有效分蘖提升,N1施肥水平下1.0倍还田处理产量达最高值,N2施肥水平下0.5倍还田处理达最高值,稻草还田不配施氮肥或配施氮肥情况下稻草还田过量均降低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氮、磷、钾肥对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以金优402为供试晚稻进行肥料效应试验,分析研究氮、磷、钾肥对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建立肥料效应模型,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肥料施用量。[结果]氮肥和钾肥对晚稻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获得的最大增产量分别为1288和555kg/hm2,相应增产率分别为23.7%和8.8%,纯收益分别为1195和350元/hm2,而磷肥的增产效果不显著。通过拟合一元二次肥效模型,结合试验实际情况,确定晚稻的氮、磷、钾肥的最高产量施肥量分别为149、61和116kg/hm2,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122、46和45kg/hm2。[结论]晚稻合理施肥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施肥量超过一定范围后,稻谷产量和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河西绿洲灌区膜下滴灌条件下基于产量及环境安全的水稻氮肥投入阈值,于2020、2021年在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开展水稻膜下滴灌栽培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纯氮0、135、225、315、405 kg·hm-2)对水稻产量、土壤矿质氮累积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最佳经济效益氮肥用量为222 kg·hm-2,对应水稻产量为5 684 kg·hm-2(最高产量的99.7%)。土壤矿质氮累积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施氮量为225 kg·hm-2时,矿质氮累积量为119 kg·hm-2,与135 kg·hm-2施氮量处理差异不显著,施氮量达到315 kg·hm-2时,矿质氮累积量显著增加,并且出现由浅层向深层迁移的趋势;氮表观平衡值与施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土壤氮素达到表观平衡时,对应的施氮量为171 kg·hm-2。综合考虑产量、矿质氮累积量、土壤氮盈余与施氮量的关系,得出河西绿洲灌区膜下滴灌水稻合理氮肥投入阈值为171~222 kg·hm-2。该施氮量比最高产量氮肥用量降低10.8%~31.3%,既保证了水稻高产稳产,又有效降低了氮素在土壤中的盈余与淋失风险,为该区域水稻减氮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氮肥利用率,探讨蓄肥改土剂对水稻的应用效果,以水稻品种五优稻4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型号蓄肥改土剂及不同尿素施用量对五优稻4号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型号蓄肥改土剂均能提高氮肥利用率,五优稻4号水稻品种施用蓄肥改土剂后,节约尿素25%,即可达到稳产的效果,节尿素25%和节钾肥30%组合也可达到稳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盆栽试验中,以杂交中稻两优培九为材料,设4种土壤水势(淹水、0、-30和-60 kPa)和5种氮肥水平(0、1.5、2、2.5和3.0 g/盆),研究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土壤水势与氮肥水平对水稻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不施氮时,各水分处理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施氮量为1.5 g/盆时,0 kPa水势下水稻产量最高。其他氮肥水平下,水稻产量均随土壤水势的降低而降低;在相应土壤水势下增施氮肥可增加水稻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植株各部分干重,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增加产量。但施氮量过多,则造成水分胁迫,不利于增产。[结论]水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为了集成双季稻吨粮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以便大面积推广应用,对双季稻不同育秧方式、抛插密度、施氮量及氮肥后移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作试验研究。种植超级稻良种,采用配套无盘育秧、每公顷抛插32万蔸115万苗左右、每公顷施纯N195kg、N:P2O5:K2O=1:0.5:1.2、晚稻氮肥适当后移、补施偏施肥料促进全田平衡生长、水气平衡管理、病虫综合防控等双季稻吨粮高产栽培措施,对提高水稻的产量最为有利,可实现每年每667m2产吨粮目标。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常优1号产量及群体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270kg/hm^2和栽植密度5.0×10^5/hm^2的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影响较大,达极显著水平,对千粒重影响较小,为显著水平,对结实率影响不显著;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茎蘖数、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等群体生长特性的影响与产量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937-8938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低、中、高氮3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株高、穗长、产量明显增加,均以高氮处理最高,但千粒重、有效穗数以中氮处理最高。N、P、K肥料投入以施N效益最高,净收入2678.3元/hm^2,产投比3.6:1,其次是K,最低是P。[结论]高氮处理水稻产量最高,N、P、K肥料投入以施N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20.
水稻旱秧抛栽在低氮和高氮施肥条件下 ,抛栽不同的基本苗 ,对群体质量的影响较大 ,抛栽适宜的基本苗有利于优化群体 ,提高成穗率、粒叶比 ,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 ,从而提高产量。生产上应根据不同的肥水条件 ,确定合理的群体起点。在低肥情况下 ,可适当增加基本苗 ;在高产栽培下 ,应严格按照抛栽基本苗公式进行确定 ,并适当增加肥料投入 ,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