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过瘤胃甜菜碱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择15头体细胞数在100万个/mL以上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分别在日粮中添加0g/d、18g/d和24g/d过瘤胃甜菜碱,研究其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产奶性能和体细胞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对照组奶牛产奶量与试验前相比,下降了1.04kg,而试验组分别提高了0.52kg和0.88kg;乳脂率、乳蛋白等乳成分略有提高,但差异均不显著。添加过瘤胃甜菜碱组牛奶中体细胞数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明隐性乳房炎奶牛补饲过瘤胃甜菜碱,能够降低牛奶中体细胞数,提高奶牛产奶性能。 相似文献
2.
3.
能量的摄入不足是影响产奶牛生产性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棉籽和过瘤胃脂肪在生产应用原理效果进行阐述,供生产中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过瘤胃脂肪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的产奶高峰期一般出现在采食量高峰的前几周。产奶高峰期以前,为了满足对能量的需要,奶牛必将动用体内储存的脂肪,结果造成体重下降。而泌乳初期的过分减重往往造成产奶高峰期后产奶量的锐减。试验证明,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特别是保护性脂肪,能够改善奶牛的体况,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本试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奶牛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的效果;比较不同过瘤胃脂肪来源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从而为选择奶牛饲料的理想脂肪添加物提供参考。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用脂肪酸钙和棕榈油脂肪粉均为商业产品。棕榈油脂肪粉是利用油脂分… 相似文献
5.
6.
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产奶性能及牛奶体细胞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18头年龄、体重、产奶性能、胎次及泌乳阶段相似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3个处理组,6个区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饲养期120 d。各处理组的粗饲料相同,均由干草、玉米秸秆、玉米青贮构成,试验1组与试验2组的精饲料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添加0.4%与0.8%的中草药添加剂。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中草药添加剂对乳干物质、非脂乳固体、乳脂率、乳糖及乳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但中草药对刺激奶牛产奶和预防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有一定效果,试验2组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6),相对于对照组增加了20.7%,并可降低体细胞数和乳房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胆碱在单胃和幼龄反刍动物上的应用,国内外有较多的研究报道,已被人们广泛认可。对于成年奶牛,由于其体内能够以蛋氨酸、维生素B12等为原料进行生物合成,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奶牛的胆碱营养容易忽视。然而奶牛体内合成的胆碱仅可以满足维持和低泌乳量的需要,对于高产奶牛,尤其是在泌乳早期和高峰期,常表现为能量负平衡,此时对胆碱的需要量很大。若胆碱供应不足会造成奶牛不同程度的肝脂肪浸润,并伴有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的降低。然而,若直接向奶牛日粮中添加胆碱会被瘤胃微生物降解,因此需要对高产奶牛补充能够通过瘤胃的胆碱。1胆碱的生理作…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随机选取产后1015 d,年龄、胎次相近,年产奶量大于6吨的荷斯坦奶牛2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根据基础日粮精料中每头每天添加200 g、300g、400g和0 g过瘤胃葡萄糖分为Ⅰ、Ⅱ、Ⅲ组和Ⅳ组(对照组),连续饲喂20 d。通过对试验奶牛在饲喂前1 d、饲喂后10d和20d的血液代谢产物(葡萄糖、β-羟丁酸)和激素(胰岛素、瘦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Ⅱ组血浆葡萄糖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和血浆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Ⅲ组血浆β-羟丁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瘦素变化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过瘤胃葡萄糖能有效的提高奶牛泌乳量和升高血糖水平,降低酮体水平,改善能量负平衡,以200 g和300 g过瘤胃葡萄糖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过瘤胃脂肪对奶牛体况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泌乳奶牛产奶量的差异,在其精料中添加适量的过瘤胃脂肪,观察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体况所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过瘤胃脂肪的添加使奶牛的产奶量显著增加,乳的成分发生变化,其中乳脂含量上升了6.23%,乳蛋白的含量下降了4.51%。同时,添加过瘤胃脂肪,显著地改善了泌乳牛的体况,对产量高而体质赢瘦及虚弱的奶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过瘤胃脂肪和过瘤胃葡萄糖对奶牛隐性酮病的防治效果,选取24头试验奶牛,分为4组,每组6头。其中Ⅰ、Ⅱ、Ⅲ组均为隐性酮病组,Ⅳ组为健康对照组。Ⅰ组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200 g/(d.头),Ⅱ组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葡萄糖200 g/(d.头),Ⅲ组为隐性酮病对照组,Ⅳ组为健康对照组,Ⅲ和Ⅳ组均饲喂基础日粮。结果表明,Ⅰ组奶牛血浆β-羟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糖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试验后第15天显著升高(P<0.05)。Ⅱ组血浆β-羟丁酸呈现下降趋势,血糖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添加过瘤胃脂肪和过瘤胃葡萄糖能对防治奶牛隐性酮病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The Influences of Dietary Selenium and Vitamin E Intakes on Milk Somatic Cell Counts and Mastitis in Cow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mingway RG 《Veterinary research communications》1999,23(8):481-499
Dietary supplements of selenium and vitamin E in greater amounts than are required for nutritional adequacy can have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in reducing somatic cell counts and both the severity and duration of clinical mastitis. Selenium inadequacy is geographically widespread and can frequently be a year-round problem. In contrast, an adequate intake of fresh grass and quality grass silage or other green, leafy material should provide adequate vitamin E. Many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in farm situations where there is good udder hygiene and where long-acting antibiotic treatment is given at drying off,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re found between the mean bulk milk somatic cell counts and the blood selenium concentration or glutathione peroxidase activity in the blood, even where plasma vitamin E concentration is fully adequate. The accompanying reduced incidence of clinically affected quarters diminishes the need for corrective antibiotic treatment during lactation. Presentation of selenium and vitamin E within a sustained-release rumen bolus system during the dry period and into the succeeding lactation is a convenient means of supplementation to avoid over- or under-consumption by individual cows within a group. Adequate hygiene of the environment, the milking equipment and the udder are essential. 相似文献
13.
体细胞含量与牛奶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随着我国奶牛业和乳品工业的发展.牛奶和乳制品已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优质的乳制品是以优质的原料乳为基础的.没有优质的原料乳.就不可能生产好的乳制品。体细胞含量(SCC)是衡量原料乳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牛奶质量的好坏.而且可以推测奶牛场的饲养管理状况及奶牛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应用DHI提供的体细胞数据控制奶牛乳房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奶牛乳房炎(M astitis)以其高的发病率、低的治愈率和复杂的发病机制而成为奶牛业中花费最高的疾病。其对奶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是:因损伤乳腺组织而使产奶量下降、改变乳成分而造成弃奶、难于治愈而增加淘汰率、以及兽医处理费用、额外劳力支出等。随着DH I在我国的实施,对其中数据的正确应用就尤为重要。本文对如何利用体细胞数据控制奶牛乳房炎作一简述。1体细胞与乳房炎的关系乳房炎是乳腺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炎性变化,其特点是乳中体细胞(SC)增多。其主要是嗜中性白细胞(Neutrophils,NEU)、巨噬细胞(M ac… 相似文献
18.
对安徽某规模牧场随机采集的314份奶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牛奶体细胞计数(SCC),并对分离比例较高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进行亚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20个低体细胞数奶样(SCC25×104/mL)的细菌检出率只有8.3%,分离细菌为CNS;而194个高体细胞数奶样(SCC≥25×104/mL)细菌检出率高达72.2%,分离出的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CNS、大肠杆菌、停乳链球菌等。其中CNS感染比例最高、为28.8%,主要包括松鼠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型葡萄球菌等。乳腺内细菌感染可引起患病乳区SCC显著升高(P0.05),松鼠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也可引起SCC显著升高(P0.05),不同亚种的CNS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71.2%、53.8%和82.7%。 相似文献
19.
生化黄腐酸对奶牛乳体细胞数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奶牛饲喂生化黄腐酸,研究其对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乳体细胞数的影响。选择50头泌乳奶牛,进行分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生化黄腐酸的试验组奶牛产奶量较对照组提高了5.99%,乳脂率提高1.97%,乳体细胞数下降了40.09%,乳蛋白率变化不明显;奶牛血清中SOD含量提高了3.6%,GSH-Px含量提高了7.72%,LDH含量降低9.3%,MDA变化不明显,奶牛白细胞维持正常,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指标分析表明:饲喂生化黄腐酸具有提高奶牛泌乳性能,减少奶牛乳体细胞数,增强机体抗病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阐明Toll样受体6(TLR6)基因的多态性与荷斯坦母牛乳房炎抗性之间的关系.采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检测208头荷斯坦母牛TLR6基因多态性,用最小二乘法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荷斯坦母牛钵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的关系.结果发现,TLR6基因mRNA序列中存在T853A、G855A、G1793A、C1859A、G1934A和A1980G 6个多态位点,其中T853A突变使编码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谷氨酸,G855A突变使天冬氨酸变为天冬酰胺,A1980G突变使异亮氨酸变为缬氨酸.T853A和G855A突变位点经SSCP检测发现3种基因型AA、AB和BB,其频率分别为0.308、0.490和0.202;X~2检验表明荷斯坦母牛在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BB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低于AB和AA基因型所对应的值(P<0.01);AB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低于AA基因型所对应的值(P<0.01).G1793A突变位点经BsiY Ⅰ酶切产生2种基因型CC和CD,其频率分别为0.332和0.668;荷斯坦母牛在该位点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CC和CD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C1859A突变位点经BstX Ⅰ酶切产生2种基因型EE和EF,其频率分别为0.178和0.822;荷斯坦母牛在该位点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EE和EF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G1934A突变位点经BsiY Ⅰ酶切产生2种基因型GG和GH,其频率分别为0.356和0.644;荷斯坦母牛在该位点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GG和GH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A1980G突变位点经Bcl Ⅰ酶切产生3种基因型II、IJ和JJ,其频率分别为0.260、0.567和0.173,荷斯坦母牛在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JJ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低于IJ和II基因型所对应的值(P<0.01);IJ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低于II基因型所对应的值(P<0.01).对于奶牛乳房炎抗性,BB和JJ是有利基因型,AA和II是不利基因型.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TLR6基因T853A和G855A突变位点的B等位基因以及A1980G突变位点的J等位基因是提高奶牛乳房炎抗性的2个潜在的DNA标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