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油菜进入春季除要进行清沟降渍、中耕除草、重施薹肥等管理外,还要抓好"一打三喷"等增产措施。一打顶:油菜入春后及时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主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并在油菜现蕾后,适时摘去主茎顶端,以利充实分枝和蕾角,增加单株有效分枝和角果,并且使花期集中,叶片增厚变绿,茎秆粗壮,抗倒力增强,病害减轻。  相似文献   

2.
人工摘叶控制油菜菌核病效果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明人工摘叶措施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方法]以不摘叶为对照,研究终花期摘叶1次和盛花期、终花期各摘叶1次及盛花期、终花期、终花期后7 d各摘叶1次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情况。[结果]结果表明,摘除病、老、黄叶具有明显的抑制病害扩展蔓延的作用 摘除病、老、黄叶对油菜菌核病的流行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摘叶较不摘叶处理的平均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产效果均在10%以上。[结论]人工摘叶措施对控制油菜菌核病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药适期及防治次数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施药适期及防治次数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药剂防治以盛花初期与盛花中期各喷药1次防效最好,盛花中期与终花期各喷药1次和盛花中期喷药1次防效次之。油菜盛花初期的生物学特征为主茎开花株率95%以上、主茎开花数占主茎总花蕾数15%~20%、一次分枝开花率20%~30%;盛花中期生物学特征为一次分枝开花枝率100%、二次分枝开花枝率25%~35%、主茎开花数占主茎总花蕾数70%以上。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宁杂1号恢复系宁R1为材料,研究了宁R1分期播种的生物学效应和盛薹期摘薹对植株开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播种能有效地延迟宁R1的初花期和终花期,但随着播期推迟花期缩短,株高、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下降,植株开花量大幅度减少。而盛薹期摘薹处理不仅能有效地推迟油菜的初花期和终花期,对开花期天数影响较小,且打薹植株的单株开花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因此,盛薹期摘薹是调节油菜花期的一个有效方法,其效果优于分期播种法。研究还表明打薹油菜分化形成的大量二次分枝是植株增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油菜施用硼肥应在开花期前,以保证花期至角果期油菜生长发育对硼营养的最大需求,苗期和薹期是喷硼的两次关键时期。花期和角果发育期喷施硼肥效果较差。合理施用硼肥是防止油菜缺硼的最有效的措施,同时施用硼肥还可促进  相似文献   

6.
本着"集成技术、减量增效、确保安全"的原则,通过试验、示范,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在该技术模式下,示范区内油菜病虫害防控效果达到8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0%以上,节本增效1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相似文献   

7.
油菜花期是油菜菌核病侵染的重要时期,也是菌核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近年,随着机械化收获和秸秆还田耕作制度的改变,菌核病在四川很多油菜主产区大面积发生和流行,并出现苗期高频次危害特征。本文根据四川的冬春油菜产区的气候特征和田间菌核病发生和危害情况,通过2022年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流行趋势预测,提出2022年油菜菌核病早期防控策略及花期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油菜生长苗期,使用几种低毒农药对田间油菜"三甲"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播种前采用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mL加10mL水再加0.4kg种子拌种防治黄条跳甲效果最好;用4.5%高效氯氰菊酯40mL/666.67m2在苗期叶面喷雾防治茎象甲效果最好,油菜四叶期前、后各喷一次,中间间隔一周,防治效果会更好;在六月上...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我们协同有关农科组织,在夏大豆花期用不同浓度的氮、磷、钾和钼、锰、镁混合肥进行叶面喷施,获得了增产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成本低,效果好,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一、增产效果据1977—1978连续两年在全县6个点试验结果:在大豆花期喷施1次叶肥的平均亩产264斤,比对照(喷清水,下同)平均亩产236斤,亩增28斤,增产11.8%;喷施叶肥2次的平均亩产273.5斤,比对照增产18.2%;喷3次叶肥的平均亩产294.3斤,比对照增产24.9%(见表1).  相似文献   

10.
稀土是一种新型植物调节剂,可以促进植株生长,改善经济性状,提高产量。我们于1987年曾作大豆喷施稀土肥效试验,探讨其施用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一、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排列,四次重复,供试大豆品种:跃进五号,稀土(RE)处理设:1、不拌种,四叶期喷清水,初花期喷清水(对照);2、不拌种,四叶期喷0.01%,初花期喷0.03%RE溶液;  相似文献   

11.
油菜花期是油菜菌核病侵染和及时防治的关键时期。2020年,由于春节期间的新冠疫情流行,导致油菜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措施难以按照发生流行的关键时期及时进行防治。本文根据四川冬春油菜产区的气候特征、田间长势和油菜花期的气候特征,提出了2020年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流行趋势和在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的油菜菌核病防控策略和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为达到一次喷药多重防治的效果,同时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提高工作效率,选用有效药剂品种[1]在小麦抽穗70%时化防,防病(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防虫(小麦吸浆虫、蚜虫)和叶面喷肥一次完成,防治效果优异、可靠,能够较好解决吸浆虫的危害。同时,把传统"一喷三防"时间(杨花末期至灌浆期)提前到小麦抽穗扬花期进行,实现小麦吸浆虫防控与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达到防病防虫和促进小麦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防治油菜菌核病新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三年试验研究与示范表明,秦油2号杂交油菜在终花初期(汉中坝地为4月中旬)摘除长柄叶、短柄叶和主茎低位无柄叶、中断病菌侵染,防病,(增)产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打叶方法(打掉老、黄叶),简便易行、经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正> 为了鉴定多元素高效化肥叶面喷施对油菜的增产效果,1981年在油菜初花期作了喷肥试验.试验分两个处理:即用O.4%浓度的多元素高效化肥在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喷清水为对照,其结果是初花期叶面喷多元素高效化肥的小区实收产量为957.5克,理论产量为977.65克,折合亩产139.67斤,对照(喷清水)小区实收产量为845克,理论产量为875.18克,折合亩产125.03斤.喷肥比不喷的增产11.71%.初花期叶面喷施0.4%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宁杂1号恢复系宁R1为材料,研究了宁R1分期播种的这效应和盛薹期搞薹对植株开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播种能有效地延迟宁R1的初花期的终花期,但随着播期推迟花期缩短,株高、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下降,植株开花量大幅度减少。而盛薹期摘处理不仅能有效地推迟油菜的初花期和终花期,对开花期天数影响较小,且打薹植株的单株开花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因此,盛薹期摘薹是调节油菜花期的一个有  相似文献   

16.
噻苯隆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活性极高.为了确定其液剂--益果灵和粉剂--太丰保对油菜农艺性状与产量的作用,进行了本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噻苯隆能显著增优北方冬、春油菜的各项农艺性状,能较大地提高其经济性状和产量.冬前喷施以2-4.0mg/l处理增优的趋势明显;于抽薹、初花期再各喷1次,可净增产12-75 k g/667m2左右、增幅7%-46%左右;以2.0mg/l喷施浓度表现最好.抽苔、初花期各喷1次的增幅明显高于抽苔期喷1次.  相似文献   

17.
针对春油菜病害防控及产量提升,选择阿泰灵、禾奇正等9种不同叶面处理剂,分别在春油菜蕾薹期、初花期、花荚期喷施1次,综合春油菜生理指标、产量、病害防效分析,结果表明,禾奇正、阿泰灵和芸苔素内酯可降低春油菜株高、增加春油菜茎粗、提高春油菜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2.42%、8.48%和6.54%,并对春油菜白粉病和菌核病有显著的防控效果,对白粉病的防效为31.15%~51.04%,对菌核病的防效为27.96%~41.14%。  相似文献   

18.
过冬的油菜具有10片左右大叶,叶绿镶红边的苗,能有效地抵抗冻害,而且由于有一定数目的大叶,主茎总叶数增多,第1次分枝也增多,高产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根据油菜的特性和生育规律,在培育上应掌握如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在油菜蕾苔期和初花期喷施"丰硒源"富硒有机营养肥,可明显提高油菜产量。蕾苔期施用和始花期施用2种方法中,以蕾苔期施用效果较好;蕾苔期以施用2次效果最好。但是施硒处理菜籽含油量有小幅下降,且施用硒肥对提高菜籽油中硒含量无效。  相似文献   

20.
多效唑在杂交油菜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结果表明:在幼苗三叶期施用多效唑200mg/kg可显著提高油菜幼苗素质;在初花期施用1次和在三叶期、初花期各施用多效唑1次对油菜有明显的抗倒防病增产效应,其中以200mg/kg处理效果最佳;在三叶期、初花期各施用多效唑1次优于仅初花期施用1次的效果,但彼此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