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匍匐型菌株蘑菇的适应性强,耐高温,菌丝不易结块,出菇早,转潮快,一般较气生型菌株增产20~50%,深受菇农欢迎。但菇的质量欠佳,如果管理不当,更易形成薄皮空心菇。根据82年对一些典型菇房的调查,我们认为提高匍匐型菌株蘑菇质量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双孢蘑菇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13株双孢蘑菇菌株的菌丝生长势、出菇性状、菌丝拮抗性、酯酶同工酶酶谱等。结果表明,13个菌株中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差异性,部分菌株为同物异名。Ag-004菌株菌丝生长势最强,日平均生长速度0.54 cm·d~(-1),23d长满试管;出菇试验表明棕色蘑菇品种表现出比白色蘑菇品种产量高、较耐低温和抗逆性强的特性。大多数菌株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拮抗反应,少部分菌株间拮抗现象不明显。酯酶同工酶酶谱出现3个区域,Rf=0.1758、0.2424、0.7697为所有菌株共有,可能为双孢蘑菇酯酶同工酶的特征谱带,Rf=0.8060为白色蘑菇品种的酯酶同工酶的特征条带,而Rf=0.7151为2个棕色蘑菇菌株所有,在所有的白色品种中几乎没有,Rf=0.7151可能为棕色蘑菇菌株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3.
蘑菇M_(13)菌株是澳大利亚曹继业博士赠送的。1983~85年,我们连续三年将7株澳大利亚蘑菇和3株国内蘑菇同时试种比较,结果以M_(13)菌株产量最高、品质较好,现简介如下。一、基本特性 (一)菌丝特征:M_(13)菌株菌丝在PDA培养基上,呈索状匍匐贴生,乳白色,生长慢,一般25~30  相似文献   

4.
对10个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的菌丝拮抗作用、菌丝生长特性、出菇产量及子实体性状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0个双孢蘑菇菌株中可能有同名异种、同种异名的现象存在;蘑菇2000菌株和蘑菇192菌株菌丝洁白、生长速度快,出菇产量高,子实体农艺性状较好,是优质的双孢蘑菇栽培菌株,可以作为双孢蘑菇2796品种的替代菌种,在云南省进一步推广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胡贵权 《食用菌》2001,23(4):11-11,21
荆蘑2号是本研究所选育的一个双抱蘑菇优良菌株。经大面积栽培结果表明.该菌株的菇形、菇质、产量等方面都比较理想。为了便于广大蘑菇栽培户了解该菌株,现将其特性及栽培要点简介如下:1 主要特性1.1 菌丝生长势强 该菌株的菌丝在 9~32 ℃下均能生长,最适为 23~28 ℃;结菇温度10~24℃;最适 14~20℃。菌丝白色.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发达.生长速度中等。在麦粒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快、强壮、有菌被出现;在粪草培养基上,一般不结菌被。1.2 菇质好 菇形圆正,菇体白色.无鳞片,菌盖厚,柄较短.菌肉组织结实…  相似文献   

6.
176蘑菇菌株,具有产量高,出菇早,转潮快,耐高温,容易管理等优良特性。正常的176菌株是匍匐型种,在试管斜面上长成较粗的线状菌索,贴生在培养基表面。但是,该菌株不易保藏,试管种经4~8℃冰箱保藏后会出现退化现象,菌丝变细或成粉状,并有少量黄色团状的气生菌丝间生,长成形状不纯的菌落,而且长速极慢,需40天以上才能长满试管。为此,我们于1982年对该菌株进行了复壮实验,其方法如下: 将冰箱保藏的176菌种接到综合PDA试管斜面上,25℃培养5~10天,待菌种萌发并开始延伸时,  相似文献   

7.
草菇菌种保藏效果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4株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Bull.ex Fr.)Sing.]保藏菌种的肉眼和显微观察,按菌落和菌丝形态,将其分为气生型(正常)和匍匐型(不正常)两大基本类型。气生型又分为正常生长型和缓慢生长型两类。本实验观察到,所有气生型菌株的菌丝都粗而直,在PDAY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的都能在天然基质废棉上正常生长并出菇;而所有在PDAY培养基上生长缓慢的都不能在天然基质废棉上正常生长(或生长缓慢细弱,或仅在表面生长),且不能出菇。所有匍匐型菌株的菌丝都细而多弯曲,在PDAY培养基和废棉上都生长缓慢,甚至不能生长,均不能出菇。凝胶电泳表明,与气生型菌株相比,匍匐型菌株多1-2条酯酶同工酶带,而缺少一条活性极强的可溶性蛋白带。实验结果表明,(1) 菌落形态特征可能是鉴定草菇菌种保藏效果的第一特征,气生菌丝的有无可以作为菌株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2) 菌丝形态,包括粗细、曲直、分枝等是区别草菇菌种保藏后正常与否的微观特征;(3) 酯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带是鉴别草菇菌种保藏效果的可利用的生化标志。上述特征和标志都与草菇菌种的商业性状,如发菌、出菇等,有明显的关系。对于这些生化标志尚有待于进一步鉴定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匍匐型与气生型5个蘑菇菌株进行粪草发酵料室内床式栽培比较试验,经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观察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气生型Ag2号、Ag3号菌株及匍匐型1号菌株品质好、产量较高,分别达11.30 kg.m-2、10.60 kg.m-2、9.80 kg.m-2,适合于甘肃中西部地区栽培生产。而Ag4号、Ag5号菌株产量低、品质差,不适合该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9.
今年全国范围要求加工出口的双孢蘑菇,一律改用气生型菌种,这对习惯使用匍匐型菌种的地区来说,的确是一个新的课题。国外工厂化栽培的高产品种-Ⅲ、176等匍匐型菌株,自79年引进以后,由于表现耐温、耐水、抗逆性强、管理方便、单产较高等优点,很快取代了原来的气生型菌种。但这些菌株栽培的蘑菇,菇质疏松,色次易变,含水量高,不饱满,作为制罐原料无论质量、吨耗均不如气生型菌种。在当前质量占领市场的形势下,改用产品质量上乘的气生型菌种栽培蘑菇,是一种必要的、重要的手段。用好气生型菌种,达到产量高,质量好,必须要弄清楚它的生育条件、个性关系,掌握管理要点。一、温度管理气生型蘑菇菌种与某些  相似文献   

10.
水分不仅是蘑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蘑菇新陈代谢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蘑菇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必须溶于水中,才能被菌丝细胞吸收和利用,而菌丝细胞内的一切营养物质也只有溶于水,才能在蘑菇机体的各个部位运转。蘑菇菌丝体含有70%~75%的水分,子实体含水量高达90%左右,在蘑菇子实体发育时期更需要大量水分。蘑菇所需要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培养料和覆土,其次是空气中的水分。但在蘑菇栽培管理中又不是水分越多越好,其实蘑菇既需水又怕水,所以在栽培管理中,要获得优质高产,就必须根据蘑菇的生物学特性灵活进行水分管理。如何对蘑菇实行科学管水,笔者经验是要围绕“十一看”、“十忌”。1蘑菇科学管水“十一看”(1)看菌株喷水。蘑菇菌株的贴生型菌株较普遍,耐湿性强,出菇密,需水量大,同等条件下喷水量可比气生型菌株多,所以喷水要看菇床菌株类型。(2)看天气喷水。晴朗天气或气候干燥季节,菇房水分蒸发量大,菇床需水量也大,喷水量就要多;相反,阴雨天气或气候潮湿的季节,菇房水分蒸发量小,菇床需水量也少,喷水量就要少,甚至可停喷。(3)看生长期喷水。主要视菌丝所处的生长期而定,如菌丝从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转变,绒毛状菌丝变粗并形成线状菌索...  相似文献   

11.
87年6月,波兰友人赠送的蘑菇杂交菌栋U-3系当前欧美蘑菇生产的主栽品种,经我站二年试种,该菌株表现为出菇早、单产高,单产比原引进的5-176、Somycel-11分别高17.1-26。2%和5.6-19.5%。它菇身略小,饱满无平顶、凹陷,鳞片少,前期菇产量较高,但潮头高峰期拉得较长,是一株很有推广前途的生产菌株。现将试种情况简报如下。一、试验一: 1.供试品种:8722(本站提供的S-11)、8723(本站提供的S-11)、8724(本站提供的5-176)、8725(本站提供的5-176)、8735(上海市南汇县提供的152)、U-3(波  相似文献   

12.
为摸索蘑菇气生与匍匐两种菌丝型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我们于一九八七年秋进行了两种菌丝型的对比试验。现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菌株。闽一号、8213、86-2(引自福建轻工所蘑菇推广站)、101-1、176(引自上海食用菌所)、“浙农一号”(引自浙农大)。前三个为气生型,后三个为匍匐型。所有栽培种均为麦粒菌种。 (二>培养料配方和堆制。按26m~2,粪草比1:1计,干稻草650公斤,干牛粪650公斤,花生麸粉13公斤,过磷酸钙13公斤,复合肥(N:P:K=10:10:10)19.5公斤,碳酸钙8公斤,石膏粉19.5公斤,氯化钾  相似文献   

13.
大肥菇栽培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我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从国外引进大肥菇菌株。为了探索其栽培习性,我们进行了菌性观察与栽培条件的试验,初步结果如下。一、种性考察菌丝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为匍匐型,在斜面上能形成子实体原基,培养基背面有棕色色素,菌丝在种瓶及大床上,前期料不很白,后期逐渐变白。菌丝在26~31℃生长较快,24℃以下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原种、栽培种菌丝不易老化,室温保存半年,菌丝还是洁白浓密,出菇也正常。大肥菇(Agaricus bitorguis)比双孢蘑  相似文献   

14.
蘑菇菌种有气生型、贴生型(匍匐型)和线状型等,不同型菌种的产量也有差异。多数人认为,贴生型的产量最高,但在培养斜面母种时,菌丝生长缓慢,接入粪草料或麦粒培养基后,菌丝恢复生长也不快,甚至还会死亡。本试验以四种培养基,观察了贴生型蘑菇菌丝的生长速度和菌落特征,结果以玉米粉-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快,色白,粗壮而均匀。接入粪草料后,菌丝只需2天就能长入培养料。  相似文献   

15.
“菇原”对蘑菇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为了探讨其增产原因,我们首先从菇原对蘑菇菌丝生长影响方面进行了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菇原和菌种:菇原由日本Ferro公司提供。菌种采用本所菌种厂的双孢蘑菇176菌株。 (二)试验方法:采用平板培养和液体培养两种方法。 1.平板培养法;取直径9cm的培养皿,在PDA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菇原制成平板,采用打孔器定量接种。取生长10天左右的平板菌落边缘部分作为接种物,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打孔器挖取(连琼脂块),随即转移到供试的平板培养基中央,每皿一块。于24℃下培养14天和17天,测定菌  相似文献   

16.
以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杂交新菌株V1295、V1296、V9715(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草菇育种岗位专家谢宝贵老师提供)和武汉地区主栽品种V238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生育期性状、菇形以及产量等农艺性状对杂交新菌株进行综合品比考察。结果表明,4个草菇菌株在菌丝体形态、菇形、菇体颜色、产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V9715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气生菌丝发达,V1295、V1296菌株菌丝长势较弱,为透明丝状;V1295原基期最短,为10 d,V238最长,为14 d;V1296菇体小而白,V1295菇体小而黑;生物学效率也有较大差别,V1296达到最高,为23.68%,V238最低,为12.29%。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适合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首先测定20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物量,再通过二次发酵料栽培观察不同菌株催蕾期菌丝生长状态,记录原基形成时间,采收后观察子实体颜色,记录第一潮菇采摘时间和采收持续时间,统计子实体产量;分别随机选取10个子实体,测量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菌柄长度;采摘第二潮菇,统计子实体产量,计算总产量。采用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901商业菌株和K 6菌株,901商业菌株为对照,按照等级分别统计三潮菇产量和计算总产量。结果表明:菌株U3菌丝生长速度快,为4.85 mm·d-1,且与其他菌株相比,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8302菌丝生物量较大,为2.48 g·100 mL-1,其次是K6,为2.33 g·100 mL-1,两者组间差异不显著;二次发酵料栽培结果表明,菌株MG、XXX、901、FG、W192、914、福蘑38、8305和K6综合表现较好,菌丝长势较好,覆土后第一潮菇采摘时间为17~19 d,第一潮菇采收持续时间为8~10 d,其中菌...  相似文献   

18.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808为出发菌株,在气温为5℃时选取菌柄长约3.5cm、菌盖直径约6.0cm、菌盖厚度约1.5cm的子实体。初筛出菌丝长势好,菇型圆正的菌株;复筛出菌丝生长速度快、生物学效率高,且能在较高或较低温度出菇的目标菌株,分别取菌龄一致的目标菌株和808菌株,比较在不同温度下的菌丝生长速度。经过系统选育,获得了一个出菇温度为5~30℃,生物学效率为(84.57±1.18)%的香菇新菌株E8。2016年7月21日通过了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田间技术鉴定,2017年2月16日通过了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天丰8号。  相似文献   

19.
平菇923菌株,是1992年3月在胶东一腐朽的榆木墩上采集到的一株重达6kg的野生平菇,经分离培养、驯化而获得的优良菌株,鉴定为糙皮侧耳(Pleurotus osveats)。经两年大面积栽培试验表明,该菌株适应范围广,生长周期短,出菇较快,抗杂抗污染能力强,配套栽培技术表现性状稳定,朵大产量高,平均每墩重2~3kg,最高达24.3kg,而且耐贮运,可作为我省的当家平菇品种。 一、形态特征 (一)菌丝体 菌丝洁白、粗壮,平板培养菌落圆形,呈放射状,菌丝呈羽绒状匍匐生长,无菌膜形成。25℃恒温培养,5天即可长满试管斜面,7天菌丝开始爬壁,15天左右菌丝表面有吐水现象。 (二)子实体 子实体灰褐色,呈塔形叠生,单丛1~10kg,菌盖直径10~20cm,菌肉白色,厚0.5~1.5cm,菌褶白色,呈不规则放射状延生。菌柄短而肥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不同营养限制条件下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两个品种白玉菇、灰蟹菇及其单核菌株杂交选育的新菌株515的菌丝生长速度及观察形态特征,明确杂交菌株515的抗逆性。结果表明,灰蟹菇对各种营养胁迫具有较好的抗逆性。新菌株515对低氮条件适应性较差,高无机盐抑制了其菌丝的生长;低氮加吐温后,其菌丝生长速度明显高于灰蟹菇,菌丝形态洁白浓密、边缘整齐,提高了菌株515对氮源胁迫的抗性;但在低碳条件下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与菌株灰蟹菇相比有显著差异,与菌株白玉菇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菌株515对碳源胁迫抵抗力较强。针对真姬菇栽培原料以碳源为主,说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