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文介绍了大蒜白腐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总结了大蒜白腐病的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蒜白腐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蒜在其生长期间易发生大蒜白腐病、病毒病、灰霉病等病害,特别在春季大蒜白腐病发生严重,发病株率达10%~20%,严重年份高达30%,直接影响大蒜的高产稳产,降低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来大蒜白腐病在各地大蒜主产区严重发生,主产区之间相互引种是该病暴发的主要因素,缺少抗病品种、多年连作、大水漫灌等均导致了大理州大蒜白腐病的蔓延发展。实施大面积水旱轮作、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再结合药剂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大蒜白腐病的为害。云南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冬暖夏凉,有种植冬春早熟大蒜的优良气候条件和种植传统。近几年  相似文献   

4.
为反映提取剂类型对大蒜鳞茎提取液抑菌能力的影响,用水、乙醇,丙三醇作为大蒜鳞茎杀菌物质的提取剂,采用孢子萌发法对黄瓜镰刀菌枯萎病菌孢子抑杀.研究结果表明,3种提取溶剂制成的大蒜鳞茎提取液对枯萎病菌孢子抑制的EC50值分别为0.2884%、0.2818%和0.2454%,较低的提取液浓度达到了较好的抑菌效果.水、乙醇、丙三醇都可以作为大蒜鳞茎的提取剂,3种提取溶剂的大蒜鳞茎提取液毒力相当,孢子抑制萌发率随着大蒜鳞茎提取液浓度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30份大蒜资源的7个鳞茎性状(鳞茎横径、鳞茎纵径、鳞茎质量、鳞芽高、鳞芽背宽、鳞芽数、鳞芽质量),并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大蒜资源7个鳞茎性状间均存在较大变异,鳞茎质量变异系数最大,为46.68%,其次是鳞芽质量、鳞芽数,鳞芽高和鳞茎纵径变异系数最小。鳞茎性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22号资源具有最大鳞茎质量、鳞茎横径和鳞芽质量,适合作为鳞茎高产的大蒜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鳞茎质量与其余6个鳞茎性状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鳞茎横径、鳞茎纵径的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905、0.509,表明鳞茎质量与鳞茎横径和鳞茎纵径关系最为密切,在田间可用鳞茎横径、鳞茎纵径作为筛选鳞茎高产大蒜品种的基本指标。  相似文献   

6.
高庆礼  张德玉 《蔬菜》1999,(8):29-29
大蒜是我市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农民增产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市面积达13-3万hm2,品质优良,远销海内外。但其生长期间易发生大蒜白腐病、病毒病、灰霉病等病害,特别在春季,大蒜白腐病发生严重,发病株率达10%-20%,严重田块高达35%左右。病害的发生直接影响大蒜的高...  相似文献   

7.
大蒜白腐病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蒜白腐病是甘肃南部秋播大蒜产区蒜田的主要真菌性病害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蒜种植面积的扩大,该病为害日趋严重,一般可导致蒜薹减产30%~50%,蒜头减产40%~60%,产值减少25%~70%,成为影响当地大蒜生产的突出问题。现将其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技术介绍如下。1田间为害症状感病植株一般外部叶片叶尖先出现黄色或黄褐色条斑,并向叶鞘及内叶发展,病株生长受阻,较健康植株矮小,假茎基部变软、腐烂,后期整株发黄枯死,受害组织呈灰黑色,并出现灰白色菌丝层和黑色菌核,病株蒜薹发育不良,抽薹困难。鳞茎感病时,初期病部表皮出现水浸状…  相似文献   

8.
大蒜头是鳞茎吗?韩素青,石万方(黑龙江省佳木斯农业学校)《蔬菜栽培学》将大蒜描述为:"大蒜头即鳞茎,其外面是多层干缩的叶鞘,内部为肥大的鳞芽,鳞芽通称蒜瓣。"从植物学考虑,大蒜的茎和叶都相应发生了变态,因此《植物学》中也是在鳞茎的变态中提到大蒜,但对...  相似文献   

9.
大蒜鳞茎粗提液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智慧  张坤  王辉  肖雪梅 《北方园艺》2010,(11):167-170
为了探寻黄瓜霜霉病的无公害防治方法,采用大蒜鳞茎粗提液分别对黄瓜叶盘、叶片以及幼苗霜霉病进行防病与治病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大蒜鳞茎粗提液浓度的增加,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增强,在黄瓜叶盘、离体叶片和幼苗上防病治病的最低浓度不同。大蒜鳞茎粗提液浓度为350 mg/mL时在叶盘上的防病效果和治病效果均达显著水平;大蒜鳞茎粗提液浓度达400 mg/mL和200 mg/mL时在黄瓜成株离体叶片上的防病治病效果显著。大蒜鳞茎粗提液达350 mg/mL时在黄瓜幼苗上的防病效果和治病效果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正4繁殖方式大蒜繁殖方式主要有有性繁殖、鳞茎繁殖、气生鳞茎繁殖和组培快繁等,大田生产上主要采取鳞茎繁殖。4.1有性繁殖虽然大蒜种质资源丰富,优良品种多,但长期采用蒜瓣进行无性繁殖,部分优良种质种性退化或濒临灭绝。探索大蒜有性生殖研究和杂交育种,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大蒜白腐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中红皮蒜(抗病)和改良蒜(感病)为鉴别品种,对大蒜抗白腐病鉴定中的接种叶龄、接种部位、接种后培养温度及调查时期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苗期白腐病菌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均可浸染大蒜植株,而花芽鳞芽分化期通过伤口侵入。抗病性鉴定最适接种叶龄为6叶期,离体接种法较活体接种法更简便快捷。离体接种鉴定时叶面接种和叶背接种鉴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接种后最适培养温度为18 ℃,最适调查时期为接种后7 ~ 8 d。以G005(抗病)、G023(感病)和G025(感病)大蒜为验证品种,离体接种鉴定结果显示,建立的大蒜白腐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可行,能反映品种的真实抗性。  相似文献   

12.
大蒜白腐病菌产毒素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林青  程智慧 《园艺学报》2008,35(6):841-846
采用大蒜幼苗根系生长抑制率生物检测法,研究了该病菌在不同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液pH、光照和振荡培养等条件下粗毒素的活性和产量,结果表明:大蒜白腐病病菌的最佳产毒培养基为Fries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为18.0 ℃,培养基pH值为5.0,在黑暗条件下连续振荡培养6 d时产生的粗毒素的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13.
李旭双  陈典  梁誉  王勇 《中国蔬菜》2012,1(20):88-93
以感病的大蒜品系Z-1001鳞茎为材料,经病原菌分离与单孢纯化,获得F、J、H、G 4种纯化菌株。依据病原菌致病性测定,证实F菌株、J菌株为大蒜干腐病主要致病菌株。采用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并结合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F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J菌株为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ush.)Nirenberg〕,说明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和层生镰刀菌〔F.?proliferatum(Matsush.)Nirenberg〕是大蒜干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贵州白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启江 《长江蔬菜》2014,(10):75-77
贵州白蒜是贵州传统名特优农产品,曾经是当地的主要出口商品,由于新兴产区的规模化发展和出口竞争,贵州白蒜发展形势严峻。为此,针对贵州白蒜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恢复利用贵州白蒜的名特优效应、建设"中国大蒜良种繁育中心"、发展绿色食品大蒜产业带、建设贵州白蒜品牌、带动大蒜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全程营养解决方案对大蒜长势、根系数量、感病率、抽薹率、倒伏率、蒜薹和蒜头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 种习惯施肥相比,全程营养解决方案明显提高了返青期和蒜薹伸长期大蒜的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显著增加了大蒜根系数量;蒜薹抽薹率显著提高了23~26 个百分点;倒伏率显著降低了30 个百分点;叶枯病和根腐病的发病率均显著降低。全程营养解决方案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为192 kg·(667 m2-1 和1 537 kg·(667m2-1 ,每667 m2 净收入增加495~581 元。表明全程营养解决方案可以促进大蒜生长,减少病害发生,实现增产增收,适宜在山东金乡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大蒜叶枯病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蒜叶枯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蒜叶和蒜薹,感病初期叶片呈白色斑点,后斑点逐渐扩大,严重时造成蒜叶枯死、植株不抽薹等,严重影响大蒜的高产稳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发展、防治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以糖化率为指标对比白腐菌I.lacteus C与G.lucidum E、褐腐菌Fomitopsis sp.IMER2与P.cocos F预处理玉米秸秆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处理效果差异很大,白腐菌预处理效果优于褐腐菌,木质纤维素网状结构中木质素去除比纤维素结晶度降低利于提高糖化率。I.lacteus C预处理优势明显,处理30 d糖化率最高,比对照提高135.7%,达62.0%;G.lucidum E处理后仅20 d样品糖化率提高,达42.1%;Fomitopsis sp.IMER2处理后糖化率稍有提高;P.cocos F处理降低糖化率。进一步研究发现I.lacteus C通过改性玉米秸秆提高糖化率:处理30 d可溶性还原糖含量提高287.5%,转化率提高178.3%。  相似文献   

18.
张万萍  赵丽 《中国蔬菜》2012,1(2):66-71
研究了紫皮蒜与白皮蒜不同苗龄根系分泌物、不同浓度水提取物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辣椒疫霉病病菌、草莓灰霉病病菌和番茄青枯病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皮蒜、白皮蒜均以苗龄20~30 d的根系分泌物对3种土传性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紫皮蒜水提取物完全抑制辣椒疫霉病病菌、草莓灰霉病病菌菌落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为5.00 mg?mL-1,而白皮蒜的最低抑菌浓度则为20.00 mg?mL-1|紫皮蒜乙酸乙酯提取物完全抑制辣椒疫霉病病菌和草莓灰霉病病菌菌落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5.00 mg?L-1与2.50 mg?mL-1,而白皮蒜乙酸乙酯提取物最低抑菌浓度要达到10.00 mg?mL-1和20.00 mg?mL-1,二者乙酸乙酯提取物最低抑菌浓度达到20.00 mg?mL-1时对番茄青枯病病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9.
黄河故道地区葡萄果穗白腐病[Coniothyriumdiplodiella(Speg.)Sacc.]一般始见于6月20~25日,从病害始发到7月5日为指数增长期,7月5日至8月10日为发病盛期,8月10日以后白腐病发展趋于缓慢。年份间发病盛期前期(7月5~25日)白腐病的流行速率r值有明显差异,轻发生年的r值平均为0.077,重发生年r值平均为0.103。其始发期与6月上旬的降水量和温而系数密切相关。葡萄白腐病病指曲线下面积主要受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温度的影响,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0.633、-0.631。  相似文献   

20.
不同LED光源对青蒜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发光二极管(LED)精量调制光质(红光、蓝光和红蓝混合色光),以白光(普通日光灯)为对照,研究不同光质对青蒜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对青蒜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红光处理下株高、假茎粗、假茎长、地上部干质量/鲜质量均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而叶绿素总量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以白光处理最高,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以红光处理最大,胞间CO2浓度以白光处理最大;不同光质处理对青蒜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有较大影响,红蓝混合色光处理下Fv/Fm和Fv/Fo均最大,ΦPSⅡ为白光处理最高,但与红光处理差异不显著。红光有利于提高青蒜苗的光合速率,进而促进青蒜苗的生长及干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