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山西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河流含沙量一般较大,对推移质泥沙估算,目前还没有比较理想的方法,通过对水文站和水库大量系列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运用沙量平衡原理分析,提出了山西不同河流推移质的计算参数。  相似文献   

2.
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泥沙输移比是反映流域侵蚀产沙输移能力的指标,对正确评价水土保持减沙效益及流域治理决策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对国内外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方法及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认为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方法可分为直接计算(根据定义)与模型计算(通过建立泥沙输移比模型)2种。直接计算的关键是土壤侵蚀量的获取,而计算模型目前主要有因子经验模型、分布式模型与物理模型。在对泥沙输移比研究中土壤侵蚀量获取方法及建立的泥沙输移比模型进行总结与评述的基础上,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国内其他地区及国外一些地区,分析了其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成果,讨论了目前泥沙输移比研究中存在的3个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Mann-Kendall检验及其在河流悬沙浓度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计了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在时间序列分析方面的应用,并以云南省文山州盘龙河为例,把它运用到河流悬沙浓度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研究中.结果表明:①M-K检验同样适用于河流悬沙浓度的趋势与突变分析;②盘龙河自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河流悬沙浓度一直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1999年后有下降的迹象;③盘龙河的河流悬沙浓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突变点,其一在1973年,其二在1999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区域冰川河流的水沙关系、输沙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泥沙侵蚀强度进行评估,为高寒山区冰川河流的水沙动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作为研究对象,在消融期间(2018年5—10月)对冰川河进行野外观测和水样采集。考虑气温和降水的影响,采用水文模型法对绒布河径流量进行模拟,结合水沙关系曲线、泥沙滞后环及回归模型对冰川河流的悬移泥沙输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气温是影响高寒山区冰川河流悬移泥沙运输的主要因素;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消融期的径流模数约7.36×105,6.82×105 m3/(km2·a),输沙模数分别为200 t/(km2·a)和890 t/(km2·a)。[结论] 绒布冰川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消融强度大,泥沙主要来源于融水与降水对河道底部与坡面的侵蚀,但是可侵蚀沉积物和水力条件不足,造成该地区输沙模数低于其他冰川;科其喀尔河地处西北干旱区,泥沙输移量主要是由泥沙来源决定的,随着气温的升高,大量冰碛物被输送到下游,侵蚀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大多数冰川。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小流域泥沙来源的复合指纹识别法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流域泥沙来源分析对流域治理及水土保持措施评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陕北选定的汇水区内采集的主沟道沟壁、坡地果园、坡耕地及支沟道土壤样品中17种物质的分析,利用Kruskal-WallisH-test和多元判别分析,筛选出土壤全N,低频磁化率χIf、Cu、137Cs和226Ra组成复合指纹识别因子,利用混合模型,对一次洪水携带的泥沙来自4种源地的贡献比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洪水发生时间段内,主沟道发生了重力侵蚀,对今后定量化研究黄土区的重力侵蚀提供了手段。通过加权平均,总体上,本次洪水携带的总泥沙有33.7%来自主沟道,60.0%来自坡地果园,3.0%来自小块的坡耕地以及3.3%来自支沟道。混合模型拟合优度检测值为0.91,证明在黄土高原可以应用复合指纹识别方法研究洪水泥沙来源,并且能对重力侵蚀产沙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Assessing metal contamination of sediments requires knowledge of the geochemical partitioning of trace metals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Under controlled laboratory conditions, sequential extraction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s of metals (Cd, Cr, and Zn) and radiotracers (109Cd, 51Cr, and 65Zn) with various geochemical phases and the different partitioning and mobility of metals for two types of surface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Huanghe and Changjiang Rivers in Eastern China. The residual phase was the major phase for stable metal binding, indicating that these sediments had little subjection to recent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Fe–Mn oxides were the next important binding phases for metals. The partitioning of metals in various geochemical phases as a function of the duration of the radiolabeling was also examined. Trace metals transferred among the different geochemical phases over the 30 days radiolabeling period, particularly between the carbonate and Fe–Mn oxides phases. The freshwater-sediment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K d) of three metals were investigated in batch experiments using the radiotracer technique. The decreasing K d with increasing metal concentration(from 0.5 to 200 μg L-1) may be explained by competitive adsorption. The metal K d in sediments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was greater than those from the Huanghe River, presumably because of the higher Fe/Mn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in Changjiang River sediment. The K 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otal suspended solid load from 3 to 500 mg L-1, and was Cr > Zn > Cd. For Cd and Zn, increasing the pH from 5 to 8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K d due to the reduced H+ competition and increasing sorptionpotential. However, the K d for Cr in the sediments from both rivers showed no relationship with pH, presumably because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Cr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赣江河流泥沙变化量的观测与分析,跟踪寻找出水土流失严重的河流为桃江、贡水、章水、平江、乌江、遂川江。11个观测站点多年观测结果表明,赣江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上游最大,上游各河均〉140t/km^2。赣江于流多年平均输沙模数自赣州市至南昌市,由上而下逐次变小,万安站144t/km^2,吉安站136t/km^2,峡江站131t/km^2,樟树站112t/km^2,外洲站114t/km^2。赣江河流泥沙颗粒多年平均值,各河大都在0.04~0.066mm之间。赣江流域输沙量年内分布规律表现为与降水量、径流量年内分配一致;此外,对水土流失状况、原因、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揭示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演变及其对入湖泥沙的影响对科学指导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流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鄱阳湖流域63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降雨量和鄱阳湖五河入湖悬移质输沙量(以下简称输沙量)年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双累积曲线、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流域降雨侵蚀力和入湖输沙量动态过程,定量评估了降雨侵蚀力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入湖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0 034.1(MJ·mm)/(hm2·h),介于6 738.8~12 734.8(MJ·mm)/(hm2·h),呈西南地区低、东北地区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降雨侵蚀力年际间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在21世纪10年代最大,20世纪60年代最小。鄱阳湖入湖年均总输沙量1 183.3×104 t,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在20世纪70年代最大,21世纪00年代最小。入湖总输沙量和赣江、信江及修水输沙量分别在1992年、1999年后发生趋势性减少(P<0.01)。以输沙量突变前的时段为基准期,突变年份后人类活动和降雨侵蚀力变化对入湖总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分别为-138.1%和38.1%;对赣江入湖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分别为-125.8%和25.8%;对信江入湖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分别为-121.3%和21.3%;对修水入湖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分别为-141.4%和41.4%。近60年降雨侵蚀力变化表现为增加入湖输沙量,而人类活动(水库建设、水土保持和采砂活动)是鄱阳湖入湖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2009年8月4日蒋家沟的一场泥石流入汇小江后泥沙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蒋家沟泥石流入汇小江后的泥沙输移特征。泥石流为小江直接提供了大量的悬移质泥沙,导致入汇时小江输移的泥沙量剧增,输沙率达到了平时的5倍以上;部分堆积于入汇口的泥石流固体物质也在泥石流结束后受小江水流冲刷再次起动,使小江悬移质输沙率在泥石流结束后呈平稳下降,与蒋家沟呈幂曲线下降形成明显的区别。由于泥石流输入的泥沙中细颗粒更容易被小江水流输移,因此尽管入汇的泥石流泥沙中粗颗粒含量较高,但在小江泥沙中含量增加的却是较细的粉沙、黏土颗粒,小江悬移质的中值粒径与含沙量、输沙率和流量的关系曲线都呈上凸形。  相似文献   

10.
Eurasian Soil Science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formation and sedimentation on the floodplain of the Utyaganka River (the Ural River basin) in the Arkaim Reserve (Chelyabinsk oblast, Southern...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中小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武汉市9条中小河流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不同形态组成,并探讨了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含量均超过武汉土壤背景值,污染程度中等,其中Cd,Zn和Hg富集严重;基于沉积物质量基准值.Cr,Ni和Zn是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生物毒性的主要贡献者;流经武汉市区的罗家渠、府河和巡司河重金属污染急性生物毒性较强.沉积物中不同重金属形态分布迥异,Cd的生物可利用态含量最高,其次为Zn,Ni和Cr,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复杂,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Pb和Cd可能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和城市污水,Cr,Zn和Hg来源于金属加工冶炼.而As来源于岩石风化等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景可 《中国水土保持》1993,(2):24-25,49
窟野河、孤山川、秃尾河三流域,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核心部分。三条河自1953年有观测资料以来,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为1.65亿t,其中粗沙量为0.89亿t。三条河各站1970年以来输沙量均为减少,其主要原因并非水土保持发挥了作用,而是由于降雨总量和降雨强度减少所致。神府煤田开发,至公元2000年平均每年将增加入黄泥沙量450万t。随着全球的增温,流域内的降雨量将会增加,植被的生境条件将得到改善,侵蚀产沙强度会随之减弱。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与垦殖指数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所以流域的产沙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13.
引用黄河泥沙对下游平原土地质量及其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 5 0年来引黄用沙的总量及其分布研究 ,在结合野外调查采样分析的基础上 ,系统研究了泥沙对土壤质地、肥力、盐分运移规律及其景观的影响 ,并提出在欣赏引黄成就的同时 ,应密切关注泥沙堆占土地、次生沙化、次生盐碱化、淤塞排泄河道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