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蚕人工饲料育在1960年获得全龄育成功后,人工饲料的组成及饲育技术的改良发展很快,但在蚕品种育成方面显得有些滞后。然而从人工饲料与桑叶育相比,特别在原种系统间人工饲料育表现有较大差异且在同一系统内个体差异也大。  相似文献   

2.
全龄人工饲料的成功是在1960年,当时的饲料成份桑叶粉含量50%,还含大豆粉、蔗糖、纤维素、维生素类等物质。随着人工饲料的进一步研究、改良,开发出桑叶粉较少及不含桑叶粉的合成饲料。这些饲料可达到不亚于用桑叶饲育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1906年外山博士提出一代杂交种的优越性后,一代杂交种在1913年就得到普及推广,到1923年左右,全国推广一代杂交种已达90%,到1925年后几乎全部是杂交种,这是蚕茧生产一大变革。但是在蚕种生产中出现原种难养,产卵少,杂交种计划完不成现象。因此,在1918年采用杂交原种,最初用于制造三元杂交种,接着1919年又进一步试验更有利的四元杂交种。当时多元杂交种的研究主要是将中系品种和日系品种中的化性不同的品种如二化×一化等组合配制成杂交原种。  相似文献   

4.
雌雄鉴别是蚕种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技术环节,这个技术环节经过多次的改革,限性品种的开发是这项技术革新中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日本蚕品种改良和蚕种业法规(续八)(日)石黑武重等著5-1-3关于生产率及育种技术如上所述,战后指定蚕品种单位头数生丝生产量,对夏秋用品种直至今天,一直是处于上升趋向。但春用品种,在近10年已经处于到顶的状态。对今后发展感到担心,还有单位食桑量的茧层...  相似文献   

6.
5蚕品种改良的实况 5—1生产率 由于蚕丝技术的发展,生产率显提高。吉武根据“农蚕园艺局”的统计资料表明;明治30年代与昭和50年代相比较,每盒蚕种收茧量从8.9公斤提高到32.1公斤,出丝率从7.3%提高到20.7%,生产60公斤生丝需要蚕种从92.3盒减少到9.5盒,生产效率提高近10倍。  相似文献   

7.
5)出丝率 出丝率按年份变化,图省略.从图中可以推测如下结果.  相似文献   

8.
蚕业生产的提高,一方面要提高饲育技术,同时要改善饲育的环境和应用强健性的蚕品种。日本农林水产省对春用品种委托调查以化蛹率为主,达96%左右,夏用品种达94%~95A%。像这样的蚕品种在一般的条件下是好养的,但遇到不良气候、不良叶质和病害污染等,有些蚕品种的抵抗性就不十分理  相似文献   

9.
所谓茧质是指茧和茧纤维的性状,反映一般制丝原料茧的实用性状。作为制丝原料茧价值是根据出丝率、茧丝长、茧丝量、茧丝纤度、解舒率、类节、练减率、微茸等指标而评定。其中以茧丝纤度、解舒率、类节练减率、微茸等尤为重要,对蚕品种寄予很大希望,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在本所保存的家蚕种质资源品种筛选出来的4个人工饲养适应性强的品种材料进行连续4代的系统选育,发现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疏毛率、饲育经过和经济性状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表明通过系统选育,可以提高各项实用性状。调查同时表明,人工饲料育的饲育成绩与桑叶育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认为除遗体性状有待进一步提纯外,改良饲育技术和完善饲料配方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明治时代生丝输出昌盛,相应在蚕品种的改良也很重视.这个时代出现的品种数达1200个以上.这些蚕品种传到明治时代维持品种的优良性状同时保留原有的品种名,若品种内容改良则另起新的品种名,若与其它的品种杂交固定的品种又是新的品种.改良方法有一化性的地方品种划时代的改良,有二化夏秋蚕种的创造性改良,有四化性蚕种的特殊改良,中国种及欧州种的导入品种改良.这些方法都取得显著的实绩,我国的地方种的改良也达到了顶点.现将主要的蚕品种系谱分别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4明治以后蚕品种的变迁4.1蚕品种4-5千年前家蚕在中国被驯化之后流传分布到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各地。象这样在不同环境的异地饲育受自然的或人为的  相似文献   

13.
4-5 战后的蚕品种 战争结束,迎来和平时代。日本的蚕品种在战争时期就以多丝量为中心育成品种,生产高级生丝向外输出,战后尼克龙产品出现冲击市场,促使生丝向宽幅织物发展。  相似文献   

14.
4—3—3 一代杂种 4—3—3—1 普及一代杂种 这个时代蚕品种的特征是一代杂种的利用。家蚕杂种强势的发现是外山(1906年)确认。国立蚕业试验场证明一代杂种的优越性于1914年开始普及。在普及之时,加山辰四郎试验场长对其实用价值高度赞赏,并果断而迅速推向实用阶段。  相似文献   

15.
叶夏裕 《中国蚕业》2011,32(2):88-90
4 种茧检验、选择和保护 蚕种质量的好坏是丝茧育获得优质高产的物质基础。种茧的品质对一代杂交种的饲养成绩关系极大。因此,原蚕生产中获得的原蚕茧,必须要根据国家制订的检验办法进行检验,符合质量要求的才能制种。种茧合格后的批次还需按照茧形和品种的固有性状等进行个体选择,淘汰不符合品种的固有性状的不良个体,从而提高种茧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蚕品种对人工饲料育的适应性试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国内蚕业科技工作者围绕家蚕人工饲料育的研究已经起步并取得进展.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张亚平关于低成本人工饲料研制和推广、山东农业大学王冰等用综合适应性指数的方法考察不同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浙江省湖州市农科院蚕桑研究所陈端豪等就人工饲料育的实用化技术研究等,为人工饲料筛选蚕品种、面向生产、走向实用化都作了有益的探索.2004年秋期我们组织了正在选育选配中的原种和杂交种,在1~2龄进行了人工饲料适应性试验,具体试验方法参考山东农业大学王冰等提出的综合适应性指数法,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9月23—26日.由挂靠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中国蚕学会主办的“全国小蚕人工饲料育实用技术研讨会”及“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现场观摩会在山东省日照市召开.  相似文献   

18.
沈汉初 《蚕桑通报》2011,42(3):56-57
雄蚕系列品种是浙江省农科院于1996年开始引进,并通过转育改良和选配而育成的系列家蚕品种。吴兴区于1997年春首次在织里镇太湖饲养雄蚕,获得成功。如今在吴兴区饲养覆盖率达100%,成为全省仍至全国雄蚕茧生产基地。在这14年推广普及中,由于品种不断更新,收购政策采用“订单蚕业,缫丝计价,两次返利”,雄蚕的易饲养、茧质优、...  相似文献   

19.
20.
家蚕人工饲料育不仅有省工节本,减少蚕病、农药中毒和氟污染危害等优点,而且在蚕种生产过程中能有效地杜绝微粒子病的感染。笔者曾于2002 ̄2003年进行了日系原蚕1 ̄2龄人工饲料育及繁育一代杂交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日系白玉原蚕1 ̄2龄人工饲料育的饲养成绩、克蚁制种量及其一代杂交种的张种产茧量均与全龄桑叶育接近。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也大大提高。为了解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繁育的一代杂交种的饲养成绩,我们于2005年秋蚕期在本院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