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刺探电位图(EPG)技术监测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对人工取食液的取食行为,参考褐飞虱取食水稻的EPG波形,对褐飞虱取食Parafilm膜下液体状物质的EPG波形进行解析,发现褐飞虱在液体饲喂模型中产生5种典型波形,分别为非刺探波形(np波)、口针刺入波形(P波)、口针在液体中移动波形(M波)、主动抽吸波形(I波)和口针在液体中的未知波形(X波)。采用饲喂模式分析褐飞虱取食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刺吸行为,发现褐飞虱对2.50%~20.00%浓度范围的蔗糖溶液吸食时间较长,尤其是5.00%和20.00%蔗糖组的褐飞虱有一半左右的记录时间处于主动吸食状态。蔗糖溶液在用于褐飞虱EPG监测的液体饲喂模式时,推荐5.00%~20.00%作为候选人工取食液浓度。  相似文献   

2.
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要介绍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试验.  相似文献   

3.
吡虫啉防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吡虫啉防治稻飞应用技术,我们进行了不同药量的筛选试验,筛选出吡虫啉防治褐飞虱的最佳用药量即每667m^2用药10g,对水60kgg常规喷雾。药后1天防效可达71.8%,比扑虱灵51.9%的防效高27.7%,控害时间长达30天以上。吡虫啉对稻田天敌如蜘蛛类,黑肩盲蝽杀伤力高于扑虱灵,低甲胺磷。  相似文献   

4.
采用蜜露量测定法对水稻品种桂华占(高感)、佛山油占(中抗)、桂引901(中抗)、90-572(抗)和国粳4号(抗)上的褐飞虱进行生物型个体测定,比较了不同抗性品种种植后田间褐飞虱各生物型的结构比例。结果表明:在种植佛山油占、桂引901、90-572和国粳4号的大田中,褐飞虱Ⅰ型、Ⅱ型、Ⅲ型和Ⅱ+Ⅲ型混合发生,但以Ⅱ型为主;Ⅰ型在国粳4号上的比例最高,达30.12%,在90-572上最低,占14.87%;Ⅱ型在桂华占上的比例高于其他抗虫品种上的比例,高达66.72%,Ⅲ型在几个抗虫品种上的比例均比桂华占上的比例高,Ⅱ+Ⅲ型在抗虫品种国粳4号、佛山油占、桂引901和90-572上的比例远高于桂华占上的比例。这表明,抗Ⅱ型褐飞虱的水稻品种种植后,提高了致害力更强的Ⅱ+Ⅲ型的比例,连年种植抗Ⅱ型褐飞虱水稻品种,其抗性有丧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应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不同组成比例对抗生物型Ⅱ品种IR36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孟加拉型密度比例占69.40%、生物型Ⅱ密度比例占30.04%~30.60%时会使IR36由抗虫变为感虫。  相似文献   

6.
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筛选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SSST法)和参照该法评定的苗期和成株期受害等级为品种的短期受害反应,以SSST法筛选出的1~5级抗性品种采用苗期继续为害10天,成株期继续为害15天所具的其抗级保持期和该期内定期考查等级的平均值综合评定的持抗等级品种的长期受害反应,对比苗期和成株期TN19级时的受害等级,不少品种表现不一致,TN19级后的持抗等级表现也如此,鉴于成株期持抗等级接近我国田间水  相似文献   

7.
氮营养对褐飞虱在IR64稻株上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褐飞虱对不同含氮量的IR64稻株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寄主含氮量对褐飞虱种群选择性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含氮量稻株上取食和产卵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无论褐飞虱饲养在高氮和低氮稻株上其雌成虫均显著偏爱在含氮量高的稻株上取食和产卵,而若虫对不同含氮量稻株的取食选择性无显著差异.随着稻株含氮量的下降褐飞虱取食和产卵的位置从叶鞘底部逐渐向上部转移,直至叶片中脉.在低氮稻株上若虫和成虫均偏向于较高的位置取食和产卵,而且不同的种群有明显差异.饲养在低氮稻株上的褐飞虱种群在低氮稻株上的取食频次最高,褐飞虱种群的取食频率与其前期饲养的寄主有关.  相似文献   

8.
吡虫啉防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RAPD标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用野生稻1665(O.officinals Wall et Watt)和栽培稻桂99远缘杂交后,连续回交、自交筛选得到一个近等基因系B3F4.本研究利用B3F4对来源于药用野生稻1665的抗褐飞虱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研究,获得2个与抗褐飞虱基因表现连锁的RAPD标记,并分别完成B3F4植株的RAPD标记分析. 利用MAPMAKER/ EXP.Version 3.0,构建局部连锁遗传图谱,覆盖大小为3.0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0 cM.为下一步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精确定位和克隆分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抗褐飞虱水稻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抗源筛选与鉴定、抗性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等方面综述了抗褐飞虱水稻育种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褐飞虱水稻品种选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抗褐飞虱和稻瘿蚊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水稻品种进行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和稻瘿蚊中国Ⅳ型抗性鉴定的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法对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和稻瘿蚊中国Ⅳ型的抗性可分为9类,每一类的品种都具有不同的抗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连续对南京、吴江和安庆3个地理种群的褐飞虱进行了吡虫啉的抗性动态监测,并对相关的室内筛选品系进行了适合度分析.结果显示:虽然2005年以来国内已经较少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并没有显著下降(由26.6~147.8倍到37.4~87.3倍).然而通过构建褐飞虱不同品系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发现,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后,其适合度显著下降,仅为敏感品系的0.191,表明褐飞虱杂合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具有不稳定性,在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田间抗性会逐步下降.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讨论分析认为,目前田间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没有显著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局部地区还在使用吡虫啉,主要用于早期防治白背飞虱;另一方面目前使用的某些替代防治药剂可能与吡虫啉具有某种交互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抗褐飞虱转基因水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基因枪法将植物雪花莲凝集素基因 (gna基因 )导入到粳稻品种鄂宜 10 5和鄂晚 5号中 ,在R3 代得到 gna基因位点纯合的株系 15份 ,从中选择 5份株系 (分别来自不同的独立转基因单株 )进行后续研究。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株系对褐飞虱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转基因材料与对照品种相比 ,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一致 ,但结实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连续取食抗吡虫啉褐飞虱对黑肩绿盲蝽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连续取食抗吡虫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对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Reuter)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分别用对吡虫啉(Imidacloprid)敏感的褐飞虱种群(SN种群)和极高抗吡虫啉的褐飞虱种群(RN种群)连续饲养黑肩绿盲蝽15代,观察黑肩绿盲蝽SNCF15和RNCF15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2种群的卵期、若虫期、成虫期以及整个世代的历期、各时段的羽化率差异均不显著,但SNCF15种群的产卵期比RNCF15种群长,产卵量比RNCF15种群大,且均差异显著;SNCF15种群的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也比RNCF15稍高,且卵历期稍短。  相似文献   

16.
17.
褐飞虱共生菌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解毒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测定了褐飞虱共生菌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3种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褐飞虱共生菌不同抗感吡虫啉菌株3种解毒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其中抗吡虫啉菌株的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敏感菌株,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说明褐飞虱共生菌对吡虫啉抗药性的提高,与其体内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8.
光照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生物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照强度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及不同生物型危害后稻株死亡速率的影响明显。但是,光照强度和苗龄对不同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表现及植株死亡速率的影响程度并不完全一样。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抗性以及稻株死亡速率、品种和光照强度、品种和苗龄、光照强度和苗龄及品种、光照强度、苗龄3者间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规律,进行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逐代抗性选育及室内毒力测定研究.从敏感品系开始选育,共饲养了23代,其中前18代为连续施药汰选,后5代为不施药的继代培养.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抗性选育代数的增加,LC50增大,抗性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以18代最大,LC50为10l.49 mg/L,抗性为敏感品系的181.2倍;无药剂筛选的18-22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缓慢下降,其抗性由181.2倍下降到151.5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控制吡虫啉的施用浓度及施用频率可以适当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比较测定褐飞虱在转cry1Ab基因籼稻(B1、B6)和转SCK基因杂交稻恢复系(MSA)及各自亲本对照上的取食与产卵行为。在自由选择寄主植株条件下,褐飞虱于转cry1Ab基因籼稻和转SCK基因杂交稻恢复系上的着虫比率、产卵选择性和产卵量与各自对照嘉早935和明恢86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取食总痕数除B1外则均显著高于对照。在非自由选择寄主植株条件下,褐飞虱不论于转cry1Ab基因籼稻上还是于转SCK基因杂交稻恢复系上,其取食总痕数均显著多于各自对照,而取食24 h后排泄的蜜露则恰反之。综合可见,3个供试抗虫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