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月农事     
<正>9月份有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9月份开始,浙江省气温逐渐下降,常出现秋季低温,危害晚稻的安全齐穗。因此应做好以下防范工作。(1)预防秋季低温危害。9月份,北方的冷空气开始活跃,浙江省气温逐渐下降。9月份开始,浙江省晚稻陆续进入孕穗、抽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2.
C815S和Y58S母系组合对灌浆期低温抗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浆期遭遇低温是影响湖南晚稻生产的主要气候因素.采用分期播插试验,将6个C两优和6个Y两优母系组合对秋季低温的抗性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对2010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多日持续低温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Y58S系组合对后期抗低温抗性比C815S系列组合较强,主要表现在Y系组合高产性、结实性均优于C系组合;而Y...  相似文献   

3.
<正> 寒露风是指9月中、下旬以后出现的第一次强冷空气所造成的秋季低温天气,是晚稻生长后期的一种严重灾害性天气。晚稻从幼穗分化至灌浆期需要有较高的温度条件,以气温25~28℃,天气晴朗为最好。如果这一时期遇上连续几天平均气温低于20℃(粳稻)、21℃(籼稻)、23℃(杂交籼稻)的低温天气,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上海奉贤区为例,采用1984~2008年单季晚稻产量、产量结构及苗情监测资料,结合同期气象灾害发生资料,列举和分析了各种气象灾害对单季晚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实例及成因。结果显示,水稻生长期间高温干旱,6~7月分蘖期低温,8~9月孕穗至抽穗期低温阴雨以及籽粒灌浆和成熟收割期遭遇暴雨、大风、热带气旋(台风)是单季晚稻生产中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这与单季晚稻产量或产量结构年际增减变化的状况相当吻合。最后,针对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灾害频发的特点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会直接影响晚稻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晚稻抽穗缓慢、不整齐、包颈严重、抽穗扬花受阻,最终导致晚稻结实率降低。新干县分析了2010年低温冷害对晚稻结实率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2000年双季晚稻产量出现了近5年来的最低值,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晚稻生长发育期间出现了严重的伏旱、低温冷害和秋季连续阴雨灾害,使晚稻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危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评价寒露风对江西省双季晚稻的影响,依据1981—2013年江西省81个常规气象观测站9月1日—10月10日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和1991—2012年江西省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双季晚稻灾害调查资料,研究江西省双季晚稻寒露风影响评估模型和等级划分标准,并利用江西省农业气象试验站2010—2013年晚稻分期播种试验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晚稻寒露风发生期间,降温幅度、过程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温度和低温持续时间对水稻冷害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4个因子同时出现或部分出现异常均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冷害。在综合考虑了上述4个因子的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寒露风影响评估模型和等级划分标准,其分期播种试验检验评估等级与实际等级完全一致的占80%;运用模型对江西省2006、2011年2次明显寒露风天气过程进行评估,评估准确率较高,达87.5%;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以用来定量评价江西省各市(县)晚稻寒露风发生程度。据此确定的寒露风评价指标为:寒露风指数(CDWI)≥0.70时为重度寒露风,晚稻减产15%;CDWI在0.50~0.70时,发生中度寒露风,晚稻减产10%~15%;CDWI在0.30~0.50时,发生轻度寒露风,晚稻减产5%~10%。  相似文献   

8.
刘仁亮  王桂春  刘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688-7689
利用辽宁省西丰县气象局1971~2010年5~9月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对西丰地区低温冷害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63℃〈△T5~9≤-1.96℃时,属于一般低温冷害;△T5~9≤-3.63℃时,属于严重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对上海奉贤地区单季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上海市奉贤区1959-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4-2008年单季晚稻苗情、产量和产量结构资料,分析了气候变暖的基本特征,计算了单季晚稻产量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以研究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显示:单季晚稻产量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日平均气温稳定≥15 ℃、≥20 ℃初终期早晚、间隔日数长短及活动积温对产量影响显著,且这些气象因子总体演变趋势使单季晚稻生育可利用的适宜生长期延长,提高了气候资源利用率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播种育秧期平均气温在21.7~24.3 ℃产量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抽穗扬花期最适宜平均气温为25.3 ℃,籽粒灌浆期平均最高气温与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延迟型低温冷害和阶段性低温冷害对单季晚稻产量或产量性状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0—2012年金华市气象站的日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同期晚稻产量等资料,对金华地区晚稻相对气象产量与其生长期间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索气象要素变化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并籍此建立产量预报方程。结果表明,金华地区近30年晚稻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以20世纪80年代增速较快,自20世纪90年代起增速放缓;同期晚稻生长期间的平均温度也呈上升趋势,其中,2003—2009年上升幅度较大;但近30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晚稻相对气象产量与7月中旬、8月中旬的平均温度以及8月中旬—9月上旬的积温呈负相关,与7月中旬降水量、9月上旬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基于近30年数据资料建立产量预报方程,经检验,其历史拟合误差率为4.31%。用该方程预测2010—2012年晚稻产量,误差率为2.62%。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稻低温冷害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应对冷害对于做好水稻生产农业气象服务十分重要。利用近20年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晚稻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湖南地区秋季晚稻冷害事件呈现增加趋势,江西、浙江则呈现减少趋势;湖南、江西、浙江8—9月最高气温都呈现上升趋势,而湖南地区最低气温是下降的,江西、浙江则是升高的。全省范围内湖南冷害时间增加,江西、浙江冷害时间减少。因此,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依然要预防局地降温事件给水稻生产带来的危害,同时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选取代表站来反映一个地区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用福建省晋江市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其气候变化及农业灾害性天气的特征和规律,并使用2011-2016年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晋江市的气温和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气候变暖的最大贡献为冬季;21世纪以来降水量偏多的时段主要出现在夏季、秋季;1991年以来,春季低温阴雨、秋季寒露风天气发生概率明显减小,强度减弱,而暴雨和大暴雨天气发生次数、强度明显增加,降水相对集中,严重旱灾发生概率呈明显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枣庄市1971—2010年的秋季(9—11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5年滑动平均以及降水距平百分率等方法,分析近40年枣庄市秋季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枣庄市秋季降水减少趋势明显,通过显著性检验;枣庄市秋季降水年代际变化较明显,其中1971—1987年为多雨期,1988—2010年为少雨期;枣庄市秋季平均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偏旱、偏涝的年份占65%,季平均降水量一般在73~110 mm,大旱年份大于大涝年份10%。枣庄市秋季平均降水量近10年比前30年减少了35%,秋季各旬仅9月中旬较常年偏多108%,其他各旬减少12%~68%,秋季阶段性干旱和连年秋季干旱明显。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万源市1981-2010年气候资料统计和计算人体舒适指数,结果表明万源市旅游气候资源优越。适宜旅游期从3月上旬一直到11月中旬,旅游时期长,其中最适宜旅游期为初夏季4月中旬至6月上旬和初秋季9月至10月中旬。夏季凉爽湿润,旅游开发方向之一可定位为夏季避暑旅游。  相似文献   

15.
杨玉霞  董翔雁 《农技服务》2014,(10):112-112
根据德城区1971-2012年灰霾日数和1972-2010年日照时数资料,对德城区灰霾天气的日、月、季、年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讨论灰霾对日照时数的影响。从季节上来看,冬季灰霾日数最多,占全年的33.2%,秋季最少占20.7%;月变化中,1月出现灰霾日数最多(95d),8-9月最少(均21d)。该研究为灰霾的预防及其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勇  杨晓光  叶清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9):3997-4006
【目的】以1981年为界,将20世纪50年代至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对比分析1951—1980年和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及敏感区域面积变化,定量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生长季内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发生风险及高低温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方法】利用中国种植制度分区标准和农业气候指标,分析了1981—2010年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变化敏感区域,并基于水稻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指标,采用Oryza2000对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区增加了11.5万 km2;1981—2010年,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发生频率最大的高低温灾害分别为秧田期低温、灌浆—成熟低温以及孕穗—抽穗高温,而对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产量影响最大的灾害分别是秧田期低温、孕穗—抽穗低温和灌浆—成熟高温;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高温灾害次数大多呈增加趋势,而低温灾害次数大多呈减少趋势。【结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区域发生了明显变化,敏感区域内单双季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秋季低温是影响杂交晚稻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为探索杂交稻主要生育期与气象条件的依存关系,趋利避害,提供高产稳产的农业气象依据,我们以杂交稻"汕优6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确定晚稻安全齐穗期是安排各品种播栽期的重要依据。由北至南选取金华市3个代表地点(东阳、婺城、武义)近45年9-11月逐日日平均温度资料,利用mk突变检验法和t滑动检验法寻找两类晚稻安全齐穗温度的变异年份,籼稻为1999年,粳稻为1991年;并根据生产上常用的籼稻和粳稻安全齐穗期指标,得出近45年籼稻1999年之前、粳稻1991年之前及之后3地晚稻保证率分别为50%,80%,90%的安全齐穗期,发现籼稻在1999年之后各地的平均安全齐穗期较1999年之前普遍延迟5~6 d,粳稻在1991年之后各地的平均安全齐穗期较1991年之前普遍延迟6~10 d,且两类晚稻安全齐穗期的变异明显增大。本研究分析提出由北至南金华3个地点籼稻安全齐穗期分别为9月14日、9月16日和9月14日,比生产中习惯应用的安全齐穗期延迟约4 d;粳稻安全齐穗期分别为9月24日、9月24日和9月23日,比生产中习惯应用的安全齐穗期延迟2~3 d。  相似文献   

19.
包头地区低温冷害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包头市1971-2010年气象资料的分析,统计了低温冷害情况,探讨了低温冷害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线性回归、M-K等方法,对永城站1960年12月~2010年11月的月、季、年降水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论表明,近50年永城市年、季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春、夏、秋季及年降水量在减少,冬季降水量略有增加。月降水量4和9月分别以-6.856和-12.549 mm/10a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他月份无论是增多或减少均不显著。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点,月、季降水量的突变时间冬季在1985年、春季在1993年、夏季在1966和1999年、秋季在1989年;4、8、9、12月分别在1975、1964、1986、2000年。春夏秋季降水量均在减少,致使年降水量减少;秋季降水量减少的速率较大,是近几年连续出现秋季异常气象干旱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