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中国瓜菜》2017,(10):12-17
采用生长速度法研究了黑龙江省马铃薯黑痣病菌菌丝生长的条件、黑痣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菌丝融合群情况,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黑痣病病菌菌丝的适宜生长条件为25~30℃,低温情况下生长速度缓慢且在5℃不生长;最适合生长的p H值为7;黑暗环境更适合黑痣病病菌的生长;在本试验的几种碳源中,最利于病菌生长的是可溶性淀粉,在本试验的几种氮源中,最有利于病菌生长的是酵母粉。从黑龙江省7个马铃薯主产区采集马铃薯黑痣病样品100份,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AG-8、AG-6、AG-5、AG-4、AG-1-IC、AG-3和AG-1-IA融合群,其中AG-1-IA群有8个菌株,AG-1-IC群有13个菌株,AG-3群有10个菌株,AG-4群有20个菌株,AG-5群有17个菌株,AG-6群有10个菌株,AG-8群有14个菌株,其中AG-4为优势菌群。黑龙江省的马铃薯黑痣病菌融合群分布比较复杂,同一地点可能出现不同的融合群,同一融合群也会在不同的地区出现。 相似文献
4.
茄子黄萎病俗称半边疯、半边黄,是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茄子黄萎病多在门茄坐果后发病,盛果期病株急剧增加。严重影响茄子的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5.
6.
马铃薯环腐病的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环腐病在我国的黑龙江省始先发现,后由于种薯调运,相继传至吉林、辽宁、内蒙、甘肃、青海、宁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浙江、上海、广西等地。马铃薯受环腐病菌为害后,常造成死苗、死株,严重影响产量,一般减产10%~20%,重者达30%,个别可减产60%以上。一、症状识别此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可引起地上部分茎叶萎蔫,地下块茎发生环状腐烂。从薯皮外观不易区分病、健薯,病薯仅脐部皱缩凹陷变褐色,在薯块横切面上可看到维管束环变黄褐色,有时轻度腐烂,用手挤压,有黄色菌脓溢出,无气味。发病轻的病薯只部分维… 相似文献
7.
8.
马铃薯黑胫病在东北、华北、西北等马铃薯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植株发病率轻者占2%~5%,严重的可达40%~50%。在田间经常造成缺苗断垄及块茎腐烂。贮藏时若窖温偏高则易引起烂薯。 相似文献
9.
芦笋,又名石刁柏,属百合科天门冬属雌雄异株多年生宿根性植物,以其幼嫩的主茎作为蔬菜食用。由于受到芦笋茎枯病的为害,造成我县芦笋生产停滞不前。最近由于我们采取一系列合理的田间管理及药剂防治技术,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压前控后”的方针,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1 芦笋茎枯病症状芦笋茎枯病以为害茎秆为主,有时也会发生在拟叶上。嫩茎发病初期,在茎的表面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变成棱形或短线型,以后发展成长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大型病斑,病斑的一部分稍凹陷,病斑由淡青色、淡褐色,中心部转化成灰褐色至黄白色,病斑表面形成小黑点(… 相似文献
10.
枣轮纹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枣轮纹病又称枣浆果病,是近年来发生在豫北枣区的一种严重为害枣树的病害,枣轮纹病主要为害枣果,一般年份病果率15%~20%,遇连续阴雨年份,如2003年病果率达40%~50%,对红枣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影响,为有效防治该病害,我们于2000~2003年对其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辣椒疫病是我国江淮地区最重要的真菌病害,因危害椒根、茎、枝、叶和果实引起田问死株率达20%~30%,严重者可达80%以上。本文总结了该病在该地区的发病症状及其发生规律,并提出了对该病进行综合防治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13.
茄子青枯病是南京地区发生最严重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危害茄子的四大土传病害之一。其分布范围极广,发病后极难控制,常造成大面积死株, 发病严重的地块产量损失可达80%以上,已成为毁灭性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4.
1病毒病
病毒病是白萝卜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多在夏秋露地生产季节发生,一般病株率8%~15%,轻度影响产量,严重时发病率可达30%~50%,显著影响产量和品质。此病还侵害多种其它十字花科蔬菜。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由于温棚发展迅速,菜农在温棚内连年种植黄瓜、丝瓜等葫芦科作物,再加上施肥管理不当,使得原来较少发生的枯萎病、蔓枯病和疫霉病等病害逐渐成为苦瓜的主要病害,造成温棚苦瓜死棵现象非常严重。同时这三种病害容易相互混淆,不易辨别,给菜农综合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现将三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介绍了茄子绵疫病发病症状,分析了发生原因与栽培技术关系密切,根据其发病规律,提出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茄子绵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砀山酥梨黑星病发病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县地处鲁西南黄河故道,与皖北砀山、苏北丰县,共同构成砀山酥梨产区,面积4.5万hm~2,年产量约85万t。由于近几年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果农技术素质差,对梨黑星病防治措施不力,不少梨园叶片、果实受害极其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