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转基因抗虫棉田释放赤眼蜂增强生物控害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增强转基因抗虫棉与自然天敌的联合控害功能,为转基因棉田害虫控制策略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依据,于2002年在山东省惠民县转基因抗虫棉田设置化防田和以释放赤眼蜂为主的综防田,研究了棉铃虫卵的分布格局、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及生态效应。结果发现:棉铃虫卵在棉株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较大,2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在叶正面、叶背面和茎尖,3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于蕾铃;在放蜂田,赤眼蜂对棉株不同部位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差异较大,2,3代棉铃虫时期对叶正面、叶背面、茎尖、蕾铃的棉铃虫卵寄生率均较高,对叶柄和茎杆处卵的寄生率较低;并以3代棉铃虫时期的寄生率较高;在2,3代棉铃虫时期分别连续释放3次赤眼蜂,对棉铃虫具有很强控制作用,2,3代棉铃虫卵的被寄生率分别为66.0%~70.7%和76.0%~81.2%,均显著高于化防田的自然寄生率(2代:7.0%~12.3%,3代:5.2%~7.4%);蕾铃被害率分别为2.2%和3.1%,均显著低于化防田(2代:8.5%,3代:20.9%);2代棉铃虫时期,放蜂田和化防田的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差异均不显著,但3代棉铃虫以后,放蜂田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化防田,且放蜂田的捕食性天敌数量显著高于化防田。可见,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花生长中后期通过释放赤眼蜂可有效防治棉铃虫,降低其为害,并有利于棉田捕食性天敌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评价释放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田间效果,为推广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技术提供参考。分别在南宁市马山县古统村和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金光乳业公司设置1个放蜂区,每个放蜂区安排放蜂试验3次,每次每公顷使用150张蜂卡,每张蜂卡含1000头螟黄赤眼蜂。在放蜂前及每次放蜂后调查草地贪夜蛾为害株率、百株虫量和卵寄生率。3次放蜂后,古统村放蜂区平均为害株率由36.33%降至7.60%,平均百株虫量由11.27头降至3.33头,卵寄生率由20.08%提升至100%,为害情况得到控制,卵寄生率大幅上升;金光乳业公司放蜂区平均为害株率由68.40%升至88.37%,平均百株虫量由43.56头降至43.23头,卵寄生率由0升至3.96%,为害情况未得到改善,卵寄生率有所上升。试验中还发现螟黄赤眼蜂与夜蛾黑卵蜂有协同寄生的情况,古统村放蜂区3次放蜂8天后2蜂共寄卵粒56粒,寄生率为100%。可见玉米田中的夜蛾黑卵蜂和螟黄赤眼蜂偏好共同寄生草地贪夜蛾卵块。综上所述,在田间草地贪夜蛾为害较轻时释放螟黄赤眼蜂,可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田间虫口密度,降低为害率,提高卵寄生率,是防控草地贪夜蛾的有效生物措施之一;田间...  相似文献   

3.
<正>山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近日预报全省二代棉铃虫大发生。发生期较历年偏晚3天左右,二代卵峰日在6月24日左右。主要依据:1.一代残虫量大:据全省17棉铃虫监测点5月底调查数据得出,全省一代成虫盛发期在6月20日至28日。麦田平均亩残虫量为47.61头,比历年减少32.03%,总虫量为172097.47  相似文献   

4.
绿色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辉 《山东蔬菜》2007,(1):45-46
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防制剂等控制蔬菜病虫害,可以直接取代部分化学农药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生物防治不污染蔬菜和环境,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和绿色食品业的发展。现将其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一、以虫治虫 1.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烟青虫、菜青虫。赤眼蜂寄生害虫卵,在害虫产卵盛期放蜂.每666.7m^2每次放蜂1万头,每隔5-7天放1次,连续放蜂3-4次,寄生率80%左右。[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明确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玉米螟的效果,探讨育蜂治虫工作上存在的技术问题,一九七四年在盐城县南洋公社继续进行了试验。一、试验的经过和方法蜂种系采自马尾松毛虫的松毛虫赤眼蜂和采自玉米螟、水稻纵卷叶螟的螟黄(澳洲)赤眼蜂,以柞蚕卵、蓖麻蚕卵为寄主,进行人工繁殖。对棉铃虫防治四代,第一、二代棉铃虫卵期较短,每代放蜂四次(第一代在苕子留种田里放蜂),每次间隔二至三天,第三、四代放蜂五至  相似文献   

6.
<正>稻纵卷叶螟四(2)代出现三次大范围迁入虫峰,发生面积1700万亩,占一季稻面积的63.9%。高峰日田间蛾量每亩都在2000头以上,部分地区达6000至9000头,一般稻区百丛卵量500至800粒,百丛幼虫量300至500头,最高达千头以上,是防治指标的数倍至十几倍。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三年,我们在学习外地育蜂治虫经验的基础上,繁殖利用赤眼蜂在全县九个区共十三个单位作了防治棉铃虫的试验示范。实践证明,赤眼蜂防治棉铃虫效果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一、试验经过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试验,于八月二日至九月三日在三代和四代棉铃虫发生期间,先后在县农科所、县良种繁育场及姜灶、兴仁、幸福、余西、向东、五总公社等十三个单位进行。三代放蜂五十八亩,四代放蜂六十三亩八分。放蜂时间及次数:县农科所及姜灶公社两处自八月二日开始,每五天放蜂一次,至九月三日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和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景明  毛爱莲  钟涛 《棉花学报》2000,12(4):202-204
用自然感虫与人工控制虫量的方法,研究棉铃虫三代和四代的虫口密度与棉花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对于三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能力比四代的强.根据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得出百株虫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Y三代=1.0+1.379lnx±2.4;Y四代=-7.910+3.855lnx±1.92,按照防治的直接收益与直接成本,确定了本省的不同产量水平下棉铃虫的经济阈值,即三代为百株幼虫6~10条,或百株累计卵量36~60粒;四代为百株幼虫17~20条,或百株累计卵量60~96粒.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齿唇姬蜂在京津地区每年发生7代,其中5代发生在棉田.以棉铃虫2、3代寄生率最高.田间出现三次寄生高峰,分别在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寄生率在33.3—66.7%之间.与棉铃虫危害棉花的关键期相吻合.各虫态历期受温度影响较大,低温能延长茧的羽化期和成虫寿命.该蜂羽化当日即可交尾产卵.羽化后2—3天为产卵盛期.雌蜂一生只交尾一次,雄蜂多次.单雌平均产子7—9.4头,最多19—21头.产子多少与蜂的寿命、寄主龄期及密度大小关系密切,对温度要求不太严格.在20—27℃范围内均能保持正常繁殖能力.雌雄性比在自然界中接近1:1,但孤雌生殖所产子代均为雄性.而交配后接虫繁殖子代雌性较多,所以室内接种繁殖子代性比差异较大.葫芦夜蛾的幼虫为齿唇姬蜂的中间寄主,寄生率比棉铃虫高.9月上旬仍达90%,是很好的繁蜂寄主.  相似文献   

10.
<正>来自陕西省植保总站的消息,根据近期调查,结合天气预报及耕作因素等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小麦秋苗期地下害虫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全省发生面积900万亩,较去年减少20万亩,其中达标面积(亩虫量≥2000头)490万亩,较去年增加10万亩;重发面积(亩虫量≥6000头)85万亩,较去年减少15万亩。今年达标田面积扩大,但虫量低于去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全省共  相似文献   

11.
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及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07年6月和9月对秦皇岛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玉米的严重程度及7月29日分别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区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了800粒和748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百株蛀穗孔数、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78%、340个、96%和102个、74%;松毛虫赤眼蜂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卵块寄生率分别达到了80.00%和81.44%,在夏玉米地,放蜂区和对照区相比,蛀茎虫孔减退率为53.05%,蛀穗虫孔减退率为69.63%。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过去在我省棉田采集的棉铃虫卵,曾发现有赤眼蜂的寄生。为了探索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可能性,我们学习了外地的经验,从一九七三年开始进行赤眼蜂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棉铃虫试验。一、赤眼蜂生物学特性观察(一)赤眼蜂在寄生卵内发商历期与温、湿度的关系为了做到有计划繁蜂和适时放蜂,我们以螟黄赤跟蜂作繁殖世代的观察,以掌握其发育历期与温、湿度的关系。从四月至十一月的八个月中,利用灯蛾、红薯天蛾、地老虎、双线天蛾、豆天蛾、蓖麻蛾等六种寄生卵,在室内自然条件下连续繁殖十九代。结果看出,赤眼蜂在寄生卵粒内发育历期的长短和温度的变化成负相关(r=—0.9344),温度越高,历期越短,温度越低,历期越长。与湿度变化无明显关系。(表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田间悬挂新型飞蛾诱捕器,诱杀棉铃虫成虫,研究其防治效果,单个诱捕器5—9月平均每月诱虫量20头。9月中旬(收获玉米前)调查结果显示,防治区玉米雌穗平均被害率为39.2%,较对照区降低18.8个百分点,相对防效32.41%。  相似文献   

14.
<正>7月2日,笔者从安徽省植保总站获悉,安徽省农委近日发出关于加强灰飞虱监测和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灰飞虱虫情监测,实行达标防治。近期调查,全省单季稻田灰飞虱平均百丛虫量为196.6头,数量大多高于上年,其中南谯区、凤阳县、凤台县、当涂县、含山县平均百丛虫量高达358~1400头,个别田块接近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获悉,当前全区甘蔗生长已进入伸长期,发生的主要病虫有甘蔗螟虫、甘蔗蓟马、蔗龟等,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病虫害发生流行,该站要求各植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病虫监测预报和防控指导工作。一、甘蔗病虫发生动态及预报甘蔗螟虫:第一代甘蔗螟虫经过防治后,田间仍有一定残虫量。龙州、兴宾、博白等地新植蔗平均枯心率1.05%1.71%,田间残虫量平均10.4头/亩1.71%,田间残虫量平均10.4头/亩42头/亩,宁明、龙州、博白等地宿根蔗平均枯心率4.6%42头/亩,宁明、龙州、博白等地宿根蔗平均枯心率4.6%15.02%,  相似文献   

16.
<正>广州市当前田间蔬菜种植面积大,加上近期天气晴朗温暖,病虫害发生趋重。据调查,蔬菜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小菜蛾、黄曲条跳甲、粉虱、瓜蓟马、斑潜蝇、白粉病、霜霉病、软腐病和枯萎病。小菜蛾:偏重发生,菜心、白菜平均百株活虫129头,百株卵量400粒。椰菜、西兰花局部发生较重,平均百株活虫859头。11月1~28日日均诱蛾量98头,11月5~11日为成虫高峰期,峰日日诱蛾量196.43头。黄曲条跳甲:偏重发生,菜心、芥菜、高脚菜心平均百株成虫283头,高的700头。  相似文献   

17.
<正> 一、预报结果三代棉铃虫中等偏重发生。预计产卵盛期在7月25~8月5日,卵峰日7月28日前后,第一次防治适期7月26日前后。二、预报依据1、虫源基数:据7月15~17日市、县  相似文献   

18.
龟纹瓢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棉铃虫捕食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结果表明,龟纹瓢虫近年来田间发生量逐年增多,1994年6月中下旬至7月初百株累计虫量最高可达604头,占天敌总发生量的89.5%,这段时间恰与二代棉铃虫发生盛期相吻合。龟纹瓢虫成、幼虫虽喜食蚜虫,但此期田间蚜虫发生量甚少,故对棉铃虫有一定控制作用,其捕食量随幼虫龄期及猎物密度增高而增多.温度15~35℃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捕食量也随温度升高而增多,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1959)Ⅱ型反应,故可用圆盘方程拟合。对于龟纹瓢虫更深一步研究,可进一步为棉铃虫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枣尺蠖和枣壁虱防治指标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1984—1986年对枣尺蠖和枣壁虱防治指标的研究及应用结果.初步提出,枣尺蠖的防治指标为百股平均幼虫7.5头,枣壁虱的防治指标为叶平均虫量0.5头.研究及生产示范试验证明,枣树开花前(5月中旬)为最佳防治时期;采用主治和兼治相结合,治虫与施肥相结合,辅以夏剪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只在花前喷药防治一次,即能很好地控制枣树的5种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棉区转CryI A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转 Bt棉 GK-19和转 Bt美棉 BG-15 60进行了室内生测和大田调查。结果显示 ,室内生测两Bt棉品系对棉铃虫的抗性随组织器官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变化。总体上 ,繁殖器官的抗性效率大于其它器官 ,7月份的抗性水平显著高于 8月和 9月 ;田间调查 ,在对照田第 3和 4代棉铃虫高峰虫量百株 14头和 2 8头密度下 ,Bt棉 GK-19和 BG-15 60对第 3和 4代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分别为 86.2 1%、87.89%、93 .10 %和 92 .19%。表明长江中游棉区转 Cry1A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田间种群数量亦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