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新技术》2004,(9):16-17
蚱蝉的蝉蜕、蝉花以及雄蝉都可以入药。刚出土的老龄若虫营养丰富,虫体蛋白质含量58.58%、脂肪含量10.32%。目前已把蝉摆上餐桌,作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GC)测定蝉花中角鲨烯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蝉花中角鲨烯,并对不同部位天然蝉花的角鲨烯含量进行比较,确定蝉花中角鲨烯含量测定的最佳条件。[结果]1 g蝉花经超声波提取后,经1 m L 0.5 mol/L的氢氧化钠-甲醇溶液40℃皂化5 min,再经正已烷萃取净化,采用GC法测定角鲨烯含量。该方法在角鲨烯质量浓度为21.43~214.30μg/m L(r=0.999 2)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精密度良好(RSD=3.71%),加标回收率为77.80%~97.32%,平均加标回收率(n=9)为88.10%。[结论]气相色谱法简单快速,污染小,检测灵敏度高,可用于蝉花中角鲨烯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蝉花多糖对三黄鸡生长性能、肉质、免疫水平的影响,随机选取1日龄三黄鸡1 500羽,随机分3组,每组500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蝉花多糖组饲喂蝉花多糖(多糖含量为44.6%),蝉花菌丝体组饲喂蝉花菌丝体干燥物(多糖含量为6.4%),试验期5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蝉花多糖组相比,蝉花菌丝体组51日龄的三黄鸡脾脏指数均更高;(2)蝉花菌丝体组胸肌颜色显著优于对照组;蝉花多糖组、蝉花菌丝体组腿肌pH值均低于对照组,且蝉花多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3)蝉花多糖组、蝉花菌丝体组新城疫抗体水平均比对照组更高,并且蝉花菌丝体组抗体水平高峰期维持更长。综上,蝉花多糖具有促进三黄鸡雏鸡的生长,改善其肉质,提高鸡的免疫力的作用;其中蝉花菌丝体组促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分别以麦仁和活体蚕蛹为培养基栽培蝉花获得孢梗束,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蚕蛹为基质感染蝉花菌株,获得的蝉花孢梗束(CY)中粗多糖、腺苷、N~6-(2-羟乙基)腺苷、海藻糖、甘露醇、葡萄糖、尿苷、鸟苷含量分别为1.17%、1.40 mg/g.0.2 mg/g、9.95%、8.16%、1.90%、2.58 mg/g、0.90 mg/g;CY中多糖由岩藻糖、阿拉伯糖、甘露糖3种单糖组成,岩藻糖:阿拉伯糖:甘露糖摩尔比=1:2.03:16.91;与麦仁培养基栽培获得的蝉花孢梗束(DM)相比,CY中腺苷、海藻糖和甘露醇含量明显高于DM,粗多糖及N~6-(2-羟乙基)腺苷含量略低于DM。由此可见,不同的培养基在蝉花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含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并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实现蝉花真菌液态发酵条件包括pH值、温度、摇床转速、培养基装液量的优化。结果表明,蝉花液体发酵的最优条件为pH值7.4、摇床转速150 r/min、温度28℃、装液量40%;在此条件下,测得的真菌多糖含量为107.45 mg/g,虫草酸含量为95.82 mg/g,真菌多糖、虫草酸含量皆高于天然蝉花。  相似文献   

6.
人工培育蝉花的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森琴  温鲁  夏敏  蒋宁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429-429,467
[目的]明确人工蝉花的活性成分含量。[方法]用微波法提取人工蝉花和野生蝉花的活性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用高碘酸钠法测定虫草酸含量,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虫草多糖含量。[结果]人工蝉花的虫草酸含量和野生蝉花相当,虫草多糖含量则高达110.09mg/g;腺苷含量较野生蝉花低,虫草素未能检出,但4种活性成分总量是野生蝉花的1.55倍。[结论]从活性成分含量看,人工蝉花可代替野生蝉花,但还需进行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更进一步研究小叶蝉亚科昆虫分子鉴定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以小叶蝉亚科:叉脉叶蝉族Dikraneurini、小叶蝉族Typhlocybini、小绿叶蝉族Empoascini、斑叶蝉族Erythroneurini、眼小叶蝉族Alebrini昆虫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22种叶蝉测定分析线粒体COI基因646 bp碱基序列,运用Kimura 2-parameter模型分析叶蝉物种间的遗传距离,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片段作为DNA条形码准确鉴定小叶蝉亚科昆虫种类的可行性。【结果】变异位点512个,保守位点134个,简约信息位点415个,自裔位点97个。所有位点中A、G、C和T碱基含量分别为27.6%、15.5%、15.3%和41.6%;A+T含量较高,为69.2%,明显高于G+C含量,A+T碱基偏嗜,符合昆虫线粒体基因碱基组成的基本特征。该段序列没有饱和,可以得到准确的进化分析。同物种间和不同物种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25~0.044和0.024~0.291,平均为0.358。基于COI基因序列应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NJ树)显示,同一物种聚为同一小支,分支自展值均为100%:近缘种能聚集在一起,且置信度很高(≥97%)。【结论】昆虫COI序列能够区分不同物种,COI基因片段的DNA条形码进行小叶蝉亚科昆虫分类鉴定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OI基因区段作为DNA条形码在识别日照海蝉地理群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以日照海蝉为研究对象,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产物双向测序,用Clustal W进行DNA序列比对,用MEGA 6.0软件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g,NJ)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获得大小为658 bp的COI基因,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24%、36.63%、16.41%、16.72%,其中A+T平均含量(66.87%)明显高于G+C平均含量(33.13%),NJ和MP系统发育树均表明日照海蝉属于蝉蟹总科(Hippoidea)眉足蟹科(Blepharipoda),与形态学的分属结果一致。[结论]采用COI基因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进行海蝉分类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提高蝉拟青霉多糖产量的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蝉拟青霉(Paecilomyses cicadae)0305-3菌株为材料,研究了提高蝉拟青霉多糖含量的液体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蝉拟青霉多糖含量的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为:在液体培养基中,以7%的接种量将浓度为107个/mL的孢子悬液接入装液量为20%的液体培养基中,于pH 7、27℃1、50 r/min的转速下发酵7 d,0305-3菌株的多糖产量可达3.24 g/L。  相似文献   

10.
水溶性农药替代品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选出防治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水溶性农药替代品,解决茶叶和茶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出符合国内、国际质量要求的茶叶,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行水溶性农药替代品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盛发初期,喷施15%茚虫威乳油、24%虫螨腈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能有效地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危害,且以24%虫螨腈悬浮剂、15%茚虫威乳油效果更好,优于目前推广的水溶性农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并且投入不大,对茶叶生长安全,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石蝉草总木脂素含量测定的方法并通过正交试验优选石蝉草总木脂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五味子乙素为对照品绘制标准曲线,采用变色酸-硫酸显色体系,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石蝉草乙醇提取物中总木脂素含量;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总木脂素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石蝉草总木脂素的提取工艺。[结果]五味子乙素在4.00~24.00μg/mL线性关系良好(R2=0.996 1),平均回收率为97.68%,RSD为1.11%,石蝉草总木脂素优化的提取工艺为8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 h。[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简便、经济,适用于石蝉草总木脂素的含量测定,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可为石蝉草总木脂素的提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市场前景】蚱蝉是蝉科昆虫的代表种,成虫又称黑蝉,若虫又名黄金蝉、知了龟、知了猴等。我国许多地区都有食用蚱蝉的习俗,以山东最为盛行,最普遍的食用方式为"油炸金蝉"。蚱蝉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达46.63%。蚱蝉若虫蛋白质的含量高达70.2%,是鸡蛋  相似文献   

13.
分析江苏茅山地区蝉花(Isaria cicadae Miquel)中脂肪酸的组成,建立了同时测定蝉花中十六酸甲酯、油酸甲酯和亚油酸甲酯3种脂肪酸含量的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蝉花中脂肪酸的组成,并用气相色谱法对其主要脂肪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蝉花中主要有8种脂肪酸,十六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分别在50~500μg/m L(r=0.999 9)、100~1 000μg/m L(r=0.999 5)、20~200μg/m L(r=0.999 3)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66%、98.13%、97.33%,RSD分别为1.02%、0.73%、1.03%(n=9)。  相似文献   

14.
假眼小绿叶蝉是小绿叶蝉的优势种群,也是陕西茶叶主要的害虫之一。笔者研究了0.6%苦参碱水剂、1.3%苦参碱水剂、1.5%除虫菊素水乳剂、茶蝉净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等5种植物源农药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0.6%苦参碱水剂、1.3%苦参碱水剂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3种药剂对假眼小绿叶蝉几乎无防治效果。茶蝉净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假眼小绿叶蝉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效,施药1 d后的防效分别为57.0%和32.4%,施药3 d后的防效分别为63.2%和60.2%,施药7 d后的防效分别为86.9%和70.6%。研究结果为田间防治茶叶主要虫害假眼小绿叶蝉提供了新的药剂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试验了 3 种高效低水溶性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并分析了茶小绿叶蝉不同为害时期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为及时采取强采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强采、不防治作为对照,选用 24% 虫螨腈、15% 茚虫威、22% 噻虫·高氯氟 3 种低水溶性农药并设置 3 个施用浓度,试验其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摘受害茶叶新梢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正常茶叶与茶小绿叶蝉危害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存在差异,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氨基酸、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受害茶叶氨基酸含量下降 22.7%,达显著差异;受害茶叶随受害等级增加,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药后 1 d 不同处理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 24% 虫螨腈 > 强采 >22% 噻虫·高氯氟 >15% 茚虫威,其中 24% 虫螨腈的防效差异显著,防治效果均在 85% 以上;15% 茚虫威和 22% 噻虫·高氯氟药后 1 d 防治效果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分别在药后 7 d(48.73%)、3 d(26.19%)达到最低峰,药后 21 d(90.74%、83.80%)达到最高峰;茶小绿叶蝉虫口发生数量与采茶次数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茶叶受害程度 1 级时宜采用强采措施进行防控,新梢失水程度轻,酚氨比较低,宜采制绿茶;茶叶受害 2~3 级时宜采用强采 +24% 虫螨腈,新梢叶质硬脆,酚氨比高,宜采制红茶。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贵州主栽茶树品种对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抗性表现及相关抗性生化因子,利用为期1年的田间调查明确12个茶树品种抗性表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茶树中的咖啡碱、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等27种生化成分,用相关性分析判断生化含量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茶树品种中,乌牛早、金观音和中茶108为茶棍蓟马高感品种,苔选0310和黔辐4号为茶棍蓟马高抗品种;福鼎大白茶为茶小绿叶蝉高感品种,黔湄601为茶小绿叶蝉高抗品种。咖啡碱含量与茶棍蓟马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大部分氨基酸含量与茶棍蓟马及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正相关,其中精氨酸含量与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除表没食子儿茶素外的5个儿茶素单体含量与茶棍蓟马及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负相关,其中儿茶素含量与茶小绿叶蝉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选出防治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水溶性农药替代品,解决茶叶和茶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茶叶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特进行水溶性农药替代品防治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效果研究,将15%茚虫威乳油、24%虫螨腈悬浮剂与目前推广的水溶性农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前两者不仅防治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效果好,而且成本低,又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亚硒酸钠为硒源,通过蝉花孢梗束的富硒培养,探究硒对蝉花孢梗束营养和功能成分的影响,并对富硒蝉花孢梗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蝉花孢梗束中硒的含量随培养基中外源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当培养基中亚硒酸钠浓度为100 mg·kg-1时培养的蝉花孢梗束中硒含量达到142.22 mg·kg-1。富硒培养的蝉花孢梗束中蛋白质、脂肪、腺苷和甘露醇的含量均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在培养基中亚硒酸钠浓度为75 mg·kg-1时富硒蝉花孢梗束的蛋白质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为52.60,高于对照组。聚类分析表明,总体上富硒培养时亚硒酸钠浓度越高对蝉花孢梗束营养和功能成分影响越大。综合分析得出,当培养基中亚硒酸钠浓度为75 mg·kg-1时既能提高蝉花孢梗束中蛋白质、脂肪、腺苷和甘露醇的含量,又能提高蝉花孢梗束的蛋白质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大叶蝉亚科部分种类分子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吸汁类害虫大叶蝉亚科种类间的系统发生关系,选用线粒体Cyt b基因432 bp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大叶蝉亚科9属21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Cyt b基因的多序列中,有227个核甘酸变异位点,变异率为52.5%,简约信息位点206个,占总位点数的47.7%;T、C、A、G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38.8%、17.4%、33.2%、10.6%,A+T平均含量为72.0%,明显高于G+C含量(28.0%).T、C转换大于A、G,T、A颠换占主体.密码子第1、3位点转换已达到一定饱和.以横脊叶蝉亚科(Evacanthinae)的2种类(黑条脊额叶蝉、褐带横脊叶蝉)以及杆叶蝉(Hylicinae)作为外群,基于432 bp编码的144个氨基酸序列构建了系统树,MP树和NJ树结构基本一致,均支持大叶蝉各属的单系性,构建的系统树和雄性外生殖器一些特征演化吻合.故Cyt b基因是大叶蝉亚科属种系统发育十分有效的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白纹象沫蝉(半翅目:尖胸沫蝉科)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沫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更好地理解沫蝉总科的进化关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白纹象沫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并基于沫蝉总科已有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白纹象沫蝉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5 091 bp(GenBank序列号:OQ682615),包含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2个转运RNA基因)和一段非编码控制区;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N;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cox2、cox3和nad4具有不完整的终止密码子T,其余1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具有完整的终止密码子TAA或TAG;除trnS1因缺少DHU臂而无法构成稳定的三叶草结构外,其余t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rrnL基因的全长为1 217 bp, AT含量为80.7%;rrnS基因的全长为775 bp, AT含量为80.5%。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均显示尖胸沫蝉科为非单系群。【结论】本研究获得了象沫蝉属昆虫第一条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尖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