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004年,在三峡库区莲峡河小流域马尾松林地进行了大气降水、林内透雨、树干茎流的测定,进行了林下枯落物和土壤对降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马尾松林内透雨占大气降水总量的76.70%,林冠层截留量占降雨总量的23.03%,树干茎流占降雨总量的0.27%;林下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3.40 mm,林地0~40 cm层土壤饱和蓄水量为183.60 mm;林内透雨、树干茎流、林冠截流与大气降水量以及降雨强度具有显著的二元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张家界马尾松林冠生态水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马尾松林的穿透雨、林冠截留和树干流的水文效应进行监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降雨主要集中在5-8月,期间穿透雨量、林冠截留量和树干流量分别占全年分配量的一半以上.穿透雨量、树干流量和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显著正相关,而穿透雨率和树干流率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升高,但截留率逐渐降低.马尾松林穿透雨量最大值出现在最大雨量级(≥90.0 mm)和3.0~4.0 mm·h-1雨强范围内; 但是截留率最大值出现在最小的雨量级(<10.0 mm)和<1.0 mm·h-1雨强范围内; 树干流率最大值出现在中等雨量(60.0~70.0 mm)和2.0~3.0 mm·h-1雨强范围内,显然降雨特征是影响马尾松林内雨的关键因子.林下穿透雨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靠近树干的林冠内部穿透雨率高于林冠外部,而且空间异质性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马尾松树干流与胸径及冠层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官司河流域防护林区大气降雨和树干茎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法对官司河流域2003年度的大气降雨与3种不同类型森林(马尾松林、桤柏混交林和麻栎林)的树干茎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年降雨总量为683.2 mm,主要集中在4月~9月,6个月的总雨量为646.6 mm,占全年降雨总量的94.6%。3种类型森林树干茎流量都和降雨量密切相关,树干茎流量只有在降雨量达到一定临界值时才会出现,此临界雨量阔叶林针叶林;而在相同降雨量情况下,树干茎流量和干流率则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树干茎流量会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建立两者的相关方程,可知其相关性皆以2次多项式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闽东北鹫峰山雨期天然黄山松林内降雨分配情况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总降雨量1622.12mm,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为1194.19mm、15.16mm和412.77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73.62%、0.93%和25.45%.随着降雨量的增大,树干茎流量和茎流率、穿透雨量和穿透率、林冠截留量都增大,而林冠截留率降低.穿透雨量和总降雨量之间的关系为线性相关关系;茎流量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也为线性相关关系;林冠截留量和总降雨量之间的关系为幂函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西藏色季拉山高山松林冠截留、树干茎流与大气降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总降水量达337.90 mm,其中林冠截留量为82.17 mm、截留率为24.32%、变化幅度为13.19%68.72%,穿透雨量为215.76 mm、穿透率63.85%、变化幅度为1.67%68.72%,穿透雨量为215.76 mm、穿透率63.85%、变化幅度为1.67%13.57%,树干茎流量39.97 mm、茎流率11.83%、变化幅度为29.70%13.57%,树干茎流量39.97 mm、茎流率11.83%、变化幅度为29.70%73.26%。林冠截留量、穿透降雨量和树干茎流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分别为幂函数、直线性和二次函数关系。降雨的发生与林冠截留的产生是同步的,但是穿透产生和茎流产生与降雨发生并不同步。穿透雨和树干茎流是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才开始出现的,而且刚开始很小,随后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2012年6月15日—9月25日落叶松林降雨的观测,研究了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树冠截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测期间总降雨量为216.6 mm,穿透雨为121.6 mm,占总降雨量的56.2%,树冠截留量为62.5 mm,占总降雨量的28.8%,径流量为32.5 mm,占总降雨量的15%;随着降雨量增加,穿透雨和径流量增加,树冠截留量减小;随着冠层减少,穿透雨和径流量增加,树冠截留量减少;树干径流量取决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树冠特征。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马尾松林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马尾松林下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准确量化马尾松林下降水分配过程以及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5—9月,在1个马尾松林下布设16个截面面积为3 000 cm~2的雨量收集器来观测穿透雨,选择27株马尾松标准木研究树干茎流的空间变异特征,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冠层结构参数与穿透雨、树干茎流之间的关系,并用Monte Carlo抽样方法确定在一定误差范围内估测穿透雨所需雨量收集器的数量。【结果】研究期间林外总降雨量1 008. 4 mm,林下总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分别为829. 8和14. 4 mm,各占总降雨量的82. 3%和1. 4%;树干茎流量和茎流率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茎流量变异系数随着降雨量增加而减小,且茎流量变异系数达到60%后趋于稳定,树干茎流量与树木的冠幅面积和胸径呈显著正相关(P0. 01);穿透雨率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穿透雨率达到87%后趋于稳定,用"S"曲线函数可较好地拟合穿透雨率与降雨量的关系(P0. 01);在测定样地中,穿透雨量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其变异系数随降雨量增加先显著降低而后稳定,两者用倒数函数拟合效果较好(P0. 01);冠层结构是影响穿透雨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但其作用因降雨量的大小而不同;叶面积指数、冠层厚度、测点距树干的距离以及冠层覆盖度均能影响穿透雨的空间分布,其中以叶面积指数对穿透雨量的影响最大;不同雨量级在相同置信区间达到相同的误差水平,所用穿透雨收集器数量不同,随着雨量级增大,用较少雨量收集器就可以达到相同的误差水平,当雨量级在0~10mm时,所用穿透雨收集器数量最多,即95%置信区间下,5%误差范围内,所需最少的穿透雨收集器数量为13个;雨量级在大于40 mm时,达到相同误差水平所用集水槽数量最少,即95%置信区间下,测的穿透雨值在5%误差范围内,所需最少的穿透雨收集器数量为6个。【结论】马尾松林下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空间变异特征同时受降雨特征和冠层结构特征的影响,且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的空间异质性均随着降雨量增大而减小,而后趋于稳定,但树干茎流量的空间变异系数稳定值大于穿透雨,冠层结构决定了林内穿透雨量空间分布的总格局,其中以叶面积指数与穿透雨率相关性最强,而胸径对树干茎流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在参考降雨量级0~10 mm时,在95%或90%的置信区间下,若将穿透雨数值控制在5%误差范围内,在50 m×50 m样地内至少需布设13或11个3 000 cm~2收集器。  相似文献   

8.
滇中华山松人工林的水文特征及水量平衡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滇中高原的华山松林集水区径流场连续 3a的降雨和径流观测数据 ,进行了华山松人工林的水文特征及水量平衡的研究。结果表明 :( 1)本区域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 ,湿季 ( 6~ 10月 )降水量占全年的 80 % ,降水量主要由大于 10mm以上的降雨带来 ,且降雨强度大部分小于 5.0mm·h- 1。 ( 2 )集水区年平均降雨量 10 0 5.6mm ,在林冠作用面降雨量的分配中 ,林冠截留雨量 2 10 .6mm ,截留率 2 0 .9% ;穿透过林冠层的降雨 74 5.3mm ,树干茎流量 4 9.7mm ,分别占降雨量的 74 .2 %和 4 .9%。 ( 3)集水区径流的月变化滞后于降雨 ,总径流量 172 .2 9mm ,总径流系数 17.13% ,其中 ,地表径流 8.0 3mm ,地下径流 164.2 6mm ;地表径流主要集中在雨季产生 ,一次性降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显著 (R =0 .91)。 ( 4 )土壤蓄水年变化量 11.2mm ,约占年降水量的 1.1% ,但月变化较大 ;系统水量最大的输出是蒸散 ,每年以气态形式返回大气的水量 82 2 .1mm ,占降水量的 81.8% ;在蒸散的水量中 ,林冠截留雨量的直接物理蒸发量 2 10 .6mm ,占总蒸散量的 2 5.6%。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降雨特征对兴安落叶松林降雨再分配过程中K~+的影响。[方法]对林外降雨、穿透雨、灌木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枯透水进行了野外观测、取样和室内实验测定。[结果]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兴安落叶松林林外降雨总量为266.0 mm,平均次降雨强度0.074 mm·min~(-1);降雨再分配过程中K~+含量平均值排序为枯透水树干径流灌木穿透雨穿透雨林外降雨,其中林外降雨中K~+含量在0.227 2.631 mg·L~(-1)之间,变化幅度较大,穿透雨中K~+含量波动在2.198 3.053 mg·L~(-1)之间,枯透水中K~+含量波动较小,稳定在3.077 3.281 mg·L~(-1)之间。(2)降雨量和降雨历时对降雨再分配过程中K~+含量均表现为正相关,随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的增加K+含量的增加幅度呈上升趋势;而降雨强度和降雨间隔期对K~+含量增加幅度的影响则反之,但当降雨强度大于0.041 mm·min~(-1)时,K+含量的增加幅度开始出现转折,呈上升趋势;当降雨间隔期增大至233.28 h时,K~+含量的增加幅度趋于稳定。(3)影响林外降雨中K~+含量的主导因子是降雨间隔期,影响穿透雨、灌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K~+含量的主导因子均为林外降雨量,而对枯透水中K~+含量起主导作用的则为降雨强度。[结论]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以及降雨间隔期均会对降雨再分配过程中各个层次的K~+含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降雨再分配过程中K~+含量平均值大小排序为枯透水树干径流灌木穿透雨穿透雨林外降雨,其中大气降雨中K~+含量在5月和9月较高,穿透雨中K~+含量在5—10月呈波动式变化,灌木穿透雨中K~+含量变化幅度较大,而树干径流和枯透水中K~+含量较稳定。降雨量和降雨历时对降雨再分配过程中K~+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正相关。对林外降雨中K~+含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降雨间隔期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量,穿透雨中K~+含量与各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降雨间隔期,灌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K~+含量与各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排序和穿透雨一致,影响的主导因子均为降雨量,枯透水中K~+含量与各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降雨强度降雨间隔期降雨历时降雨量。  相似文献   

10.
从一次性降雨下穿透水与林外降雨的关系、穿透水对不同降雨强度的响应两个方面对女儿寨小流域3种植被类型林冠层穿透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随着降雨量增加,穿透水量随之增加,当降雨量为最高的206 mm时,杜仲林、枫樟混交林、马尾松林对应的穿透雨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9. 61 mm、156. 30 mm、176. 77 mm,一次性降雨下不同植被类型穿透雨均值大小排序表现为马尾松林杜仲林枫樟混交林。不同植被类型的林冠层穿透雨量、穿透雨量比和穿透率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降雨量的减小而减小,降雨量与林冠层穿透雨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小兴安岭南坡4种林分类型枯落物水文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兴安岭南坡的红松林、落叶松人工林、杨树林和白桦林的枯落物储量、持水量、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及其持水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红松林下枯落物储量最大53.89 t/hm^2,其后依次为杨树林42.66 t/hm^2、落叶松人工林30.54 t/hm^2、白桦林最小20.03 t/hm^2。在这4种林分枯落物中,红松林的有效拦蓄量为最大,相当于14.56 mm的降雨。经数据分析拟合,得到林下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负指数相关性(R〉0.99)。  相似文献   

12.
粤北杨东山常绿阔叶次生林林冠截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冠是森林生态系统影响降雨的第一作用层。降雨经过林冠后,被进一步分为林内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林冠的截留作用不仅改变了降雨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影响了与之相关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李振新等,2004)。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我国热带雨林(周光益,1997;张一平等,200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崔向慧等,2006)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万师强等,1999)的林冠截留特征。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为11.40%~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经营措施下红松林和杂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红松林择伐区土壤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较杂木林高;土壤容重、总孔隙杂木林高于红松林;红松林内土壤的最大、最小、毛管持水量等指标皆高于杂木林。择伐上层林木栽植的红松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皆伐造林和直接林冠下造林者好。中度抚育间伐的森林经营措施改良土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红松针阔混交林和红松纯林的林分枯落物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等性状可知,单位面积枯落物总量红松针阔混交林比红松纯林高40%~60%,其半分解的枯落物量均高于未分解的枯落物量,而红松纯林则相反;红松针阔混交林中枯落物的持水量较红松纯林高26%~75%,养分含量明显高于红松纯林;红松针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都明显优于红松纯林。  相似文献   

15.
以3种不同林分类型为对象,研究其降雪截留特征,结果表明:蒙古栎林树冠平均截留最大,为8.3 mm,截留率为28.7%;红松林为7.9 mm,截留率为27.1%;落叶松林为7.2 mm,截留率为24.1%。不同林分类型平均截留量由大到小为蒙古栎林红松林落叶松林;在不同降雪强度下,林分间截留能力有明显差异,蒙古栎林树冠截留能力总体高于红松林,红松林高于落叶松林。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云南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特点,并为制定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对该公园2019年森林资源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该森林公园林地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99.4%,森林覆盖率高达90.50%.林地以有林地为主,面积占比为90.9%.森林起源以天然为主,面积占比为77.8%;人工起源为辅....  相似文献   

17.
在红松阔叶林和白桦次生林两种生境中人工模拟松鼠埋藏红松种子,研究种子消失率与鼠类及其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鼠类在10日内对人为埋藏红松种子的平均消耗率为74.7%±6.9%,红松阔叶林为92.5%±3.9%,白桦次生林为57%±10.9%,差异显著(t=-2.986,P<0.01);而种子消失率与啮齿类数量呈正相关(R2=0.742,P<0.01)。白桦次生林红松更新幼树为75~130株.hm-2,显著大于红松阔叶林的6~15株.hm-2,与鼠类消耗种子速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洪悦 《防护林科技》2021,(1):24-26,59
为了探究岫岩地区不同类型水源涵养林内土壤储水能力,对该区域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落叶松(Larix spp.)林、灌木林、混交林[红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松采伐迹地等5种不同类型水源涵养林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水源涵养林中,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0~40...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杜仲林下穿透雨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在测定期间,穿透雨量占总降雨量的72.5%,2004年7月的穿透雨量最大(319.9 mm),而穿透雨率最大值(85.5%)出现在2004年12月;在水平空间分布上,林下穿透雨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变化,各观测点的穿透雨率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且穿透雨的空间变化率随着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杜仲林下穿透雨呈现明显的汇集效应,其中50%的观测点和28.8%的降雨出现了穿透雨率大于100%的情况;林冠特征影响穿透雨的空间分布,冠层的厚度和盖度与穿透雨之间均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但是穿透雨率与距主干的距离和分枝角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树干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每年消耗碳同化总量(NPP) 的11%~33 %.本文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气室于2010 年5 月测定了帽儿山地区4个主要树种(白桦、落叶松、山杨、红松)在不同高度、不同方位的树干呼吸速率,同时监测了树干表面温度.研究结果表明:树干呼吸速率随树干表面温度的升高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