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和指示凝胶技术对蟹源拟态弧菌HX-4菌株外毒素的酶活性及稳定性等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该菌外毒素具有酪蛋白酶、明胶蛋白酶、溶血素、卵磷脂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不具有血浆凝固酶、脂酶和DNase酶活性。外毒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除热外,其它环境因素改变对其酶活性影响不大。指示凝胶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外毒素含有3种蛋白成份,相对分子量分别为154 KD、143 KD和117 KD,同时具有酪蛋白酶、明胶蛋白酶、溶血素活性。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腹水病病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六安地区患腹水病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rsinensis)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菌(HX4菌株),经API/ATB半自动化鉴定和分子遗传学鉴定,确定为拟态弧菌(V mimicus)。应用PCR技术、电镜技术、组织细胞模型和动物实验对该菌的毒素共调菌毛(ToxinCoregulatedPilus,TCP)、外毒素和内毒素等毒力因子研究的结果表明,HX4菌株为TCP+株,在pH6 7定居因子培养基中,30℃需氧培养条件下可较好表达TCP;TCP+菌对肠管的黏附率为(32 19±0 14)%、对HEp 2细胞的黏附菌数为16 03±4 66、对中华绒螯蟹的毒力(LD50)为2 08×106CFU·mL-1,均显著高于TCP-菌,其相应值分别为(0 52±0 06)%、6 8±2 06和2 09×107CFU·mL-1;外毒素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TCID500 25μg)、肠毒性(皮肤蓝斑直径15mm)和中华绒螯蟹致死性(LD501 40μg),而内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基本无致病性。由此可见,TCP和外毒素是拟态弧菌HX4菌株的2种重要毒力因子,在细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蟹源拟态弧菌最佳产毒条件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玉英 《水产学报》2003,27(5):468-473
通过体外试验,探讨了培养条件的改变对蟹源拟态弧菌(HX-4)产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种类、氯化钠浓度、初始pH、溶解氧、培养温度和时间的不同均可影响细菌产毒量,HX-4菌株的最佳产毒条件为细菌接种于起始pH为8.0,含0.5%NaCl-BHI培养基,28℃振荡培养36h或静置培养48h。同时,通过动物实验测定了外毒素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外毒素粗提液对小鼠及河蟹均有致病性。粗提液的溶血活性越高,对动物的致死率也越高。具有蛋白酶活性而无溶血素活性的粗提液,对动物只有致病性,而无致死性。  相似文献   

4.
蟹源拟态弧菌胞外产物的细胞毒性和致病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试验对蟹源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HX-4菌株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ions,ECP)的细胞毒性和致病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微量板法检测胞外产物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该菌胞外产物对HEp-2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病变细胞变圆,脱落;除100℃处理外,经56℃和胰酶处理后,胞外产物仍具有细胞毒性。通过动物实验测定了胞外产物的致病性,结果显示胞外产物对小鼠与中华绒螯蟹均有致死性.致死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对斑点叉尾(魚回)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a)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ma胞外产物具有脂肪酶、蛋白酶、明胶酶和脲酶等多种酶活性;同时具有溶血活性、肠毒性和Vero细胞毒性;且对小鼠和斑点叉尾(魚回)都具有明显的致病性和致死性.  相似文献   

6.
吴后波 《水产学报》2003,27(6):606-609
弧菌病(vibriosis)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养殖真鲷(Pagrus major)中经常发生的主要细菌性疾病,该病的暴发性流行给整个真鲷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明确其病原菌是最小弧菌(Vibrio mimicus)基础上,对该菌的致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已经证明真鲷弧菌病真正的致病因子是最小弧菌在致病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外毒素,这种毒素是单一多肽,不具备典型的细菌毒素的A、B亚基结构,不耐热,具有溶血性、细胞毒性和动物致死性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该外毒素性质独特,是最小弧菌产生的一类新的毒力因子,作者将这种毒素命名为Vm - Pm毒素。为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23±2)℃下,采用63 cm×43 cm×20 cm水族箱和半静态毒性实验法,设(0.00μg/L、28.25μg/L、56.5μg/L、113μg/L和226μg/L)5个噻虫嗪(C8H10Cl N5O3S)浓度梯度,测定了平均壳长(2.78±0.23)cm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血淋巴细胞数量、肝胰腺和血淋巴相关免疫酶活性以及肝胰腺和鳃组织免疫和代谢基因表达情况,研究了噻虫嗪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21 d亚急性毒性效应,为噻虫嗪在稻田养殖河蟹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噻虫嗪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452μg/L,安全浓度(SC)为45.2μg/L。噻虫嗪暴露第14 d和21 d,113μg/L和226μg/L噻虫嗪组河蟹的血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1 d、4 d、7 d和14 d,28.25μg/L噻虫嗪组河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7 d、14 d和21 d,226μg/L组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4 d、7 d、...  相似文献   

8.
线纹海马尾部溃烂症病原轮虫弧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离了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尾部溃烂症病原并对其理化、胞外酶和药敏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分离于患病海马肝脏的优势菌株HM-10为线纹海马尾部溃烂症病原菌,其对海马的半致死浓度(LD_(50))为1.51×10~6 CFU/g体重。API 20E理化分析显示,该菌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酶阳性,L-阿拉伯糖、杏仁苷产酸。基于形态观察、理化指标对比,以及16S rRNA和看家基因(gyrB、rpoD、recA)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菌株HM-10为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采用平板玻璃纸覆盖法制备该菌胞外产物(ECP),溶血及胞外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菌株HM-10的ECP对绵羊血有较强的溶血活性,同时具有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脲酶活性,但不具有脂肪酶和卵磷脂酶活性。药敏分析结果显示,菌株HM-10对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头孢类、酰胺醇类及多肽类等17种药物敏感。本研究确定了线纹海马尾部溃烂症的病原菌为轮虫弧菌,结果对海马养殖中弧菌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对河蟹育苗场各期蚤状幼体(Z1~Z5)、大眼幼体至Ⅴ期幼蟹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采样。采用"细菌生化鉴定编码"对育苗期的中华绒螯蟹的致病菌进行鉴定,主要为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霍乱弧菌(V.cholerae)、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和梅氏弧菌(V.metschnikovii)。采用扩散法(K-B法)对上述菌株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各菌株对庆大霉素、氟哌酸、头孢哌酮、丙氟哌酸、氟嗪酸、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抑菌直径>16mm。同时选择氟哌酸和环丙沙星对荧光假单胞菌、溶藻弧菌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氟哌酸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IC分别为25μg/mL和0.78μg/mL;环丙沙星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IC分别为6.25μg/mL和0.025μg/mL。氟哌酸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BC均为6.25μg/mL;环丙沙星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BC分别为50μg/mL和0.1μg/mL。  相似文献   

10.
蟹服康成分A对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温和产气单胞菌、豚鼠产气单胞菌4种菌株的MIC分别为0.78、0.39、12.5、0.78μg/mL,MBC分别为0.78、0.39、25、0.78μg/mL;蟹服康成分B对4菌株的MIC分别为0.20、1.56、0.78、0.39μg/mL,MBC分别为0.39、3.12、0.78、0.78μg/mL。2种成分联用对4菌株分别表现为相加作用和协同作用。蟹服康防治有效率达90%以上,治愈率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