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1990~1992年室内和大田接菌观察3个不同致病型菌株对水稻成株期致病力,THA的菌株147#致病力最强.该菌具菌核萌发快,菌丝长势强,病斑潜伏期最短.还对品种、菌株、施肥量、密度等4个因素3个水平对病发生发展影响,及田间病害扩展动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1990-1992年采用室内盆栽和大田接菌观察3个不同致病型代表菌株对水稻的成株期致病力,发现ThA的代表菌株147号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四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的培养性状及其致病力。[方法]对从四川地区6个水稻主栽点采集的水稻纹枯病样进行分离,将分离所得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记录其培养性状,并对分离得到的23个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不同菌株间的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23个菌株中只有1个菌株生长速率属于中等菌株(40 mm≤Φ≤60 mm),其余都为慢型菌株(Φ〈40 mm),无生长速率快的菌株(Φ〉60 mm)。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23个菌株中只有1个为强致病力菌株,其余为中等致病力菌株、无弱致病力菌株。[结论]该研究明确了四川地区水稻纹枯病病菌基本生物学特征,为该地区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力和融合群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广东省26个市(县)水稻纹现菌的生长速率、致病力分化和菌丝融合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水稻纹枯病菌在生长速率上存在差异,可分为快、中、慢3类型,其中生长速率快的有24株,占菌株总数的13.1%,生长速率中等的有142株,占菌株总数的77.6%,生长是的有17株,占菌株总数的9.3%;致病力可也分为强、中弱3种类型,天才病力强的有24株,占菌株总数的13.1%,致病力中等的有133株,占菌株 相似文献
5.
不同品种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从6个水稻品种上采集的40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10条引物共扩增出98条RAPD谱带,其中8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率为82.65%,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以Nei‘s基因一致度表示)变幅为0.5644-0.9307,用UPGMA法可以将供试菌株分成4个RAPD聚类组群(Ⅰ、Ⅱ,Ⅲ,Ⅳ),相同寄主来源的菌株基本上聚集在同一组群内,表明同一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温室条件下,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Tetep都有致病性,病电表 指数变幅在0.40-1183之间,分析结果表明,纹枯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寄主上的水稻纹枯病性,病情指数变幅在0.40-11.83之间,分析结果表明,纹枯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寄主上的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间发生了很大的遗传分化(FST=0.632)。这种遗传差异与寄主的选择作用有一定的关系,RAPD聚类组群的划分和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致病力差异与菌株的寄主来源及RAPD组群没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与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离自安徽省7个县(市)的32株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在5个鉴别寄主上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各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中大多数为中等致病力。对这些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DNA多态率达98.2%,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62~0.84之间,表明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分化较大,群体结构多样性较丰富。在相似系数为0.653时,所有菌株可聚合为4类,聚合类型与菌株的地理来源相一致,菌株的致病力与RAPD聚类分析结果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8.
稻纹枯病在贵州以菌核越冬,翌年萌发菌丝侵染水稻再形成菌核完成年生活史.可见菌核和菌丝是病程的两个主体.研讨其生活习性,对病程的认识有重要意义.为此于1990-1994年对病菌在寄主地下部的习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菌龄与温度对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露白的小麦种子直接播于没菌龄的小玫纹枯病菌PDA平板上,测定纹枯病菌致病力。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菌龄为5-8天的致病最强,3天的次之,15天的致病力最弱。温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菌丝的最适分染温度为18℃-20℃,且不同的温度下,病变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病状。 相似文献
11.
水稻纹枯病菌胞壁降解酶的产生及致病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在改良的Marcus培养液中能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5种胞壁降解酶,其中PG、Cx和PMG活性较高,而PGTE和PMTE活性很低。病菌产生胞壁降解酶的最佳条件是:在pH5培养液中28℃下静置培养6 d。病菌接种水稻叶鞘后也能显著产生PG、Cx和PMG等胞壁降解酶,并且病斑外侧褪绿部酶活最高,平均为对照(健康部)的3.4倍;其次是褐色部,酶活总量平均为对照的2.9倍;病斑中央枯白部酶活较低,但明显高于对照。这一结果提示,在病菌侵染和扩展过程中胞壁降解酶起重要作用。果胶酶(PG、PMG)和纤维素酶(Cx)无论是单独处理还是混合处理,对水稻叶鞘都具有显著地损伤细胞膜和浸渍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立枯丝核菌毒素的产生及与致病力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培养滤液经活性炭吸附、甲醇洗脱、旋转蒸发浓缩获得粗毒素。生物活性测定表明:该粗毒素能诱发水稻叶片产生似纹枯病的典型症状,明显抑制水稻胚根生长,致使水稻幼苗萎蔫;粗毒素浓度越高,作用越强,当稀释至200倍时仍具有一定生物活性;不同菌株产毒能力差异明显,且与致病力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显示毒素在病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病菌最佳产毒条件为:菌丝在改良Richard培养液(pH7)中,25~30℃下黑暗培养15-20d,每隔6或12h人工振荡1次。水稻不同抗(特青和J-85)、感(LMNT)品种的胚根和幼苗对粗毒素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预示毒素可用于水稻品种抗纹枯病的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4.
水稻纹枯病菌毒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在改良的Richard培养基中培养能够产生毒素,培养滤液经离心,灭菌,活性炭粒吸附层析,甲醇洗脱获得粗提纯毒素结晶,生活活性测定表明:该粗毒素对水稻胚根,胚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水稻4叶期幼苗有致萎作用;用电导法测定,10^4ppm的粗毒素引进细胞膜的损伤率达60%左右,该毒素活性比较稳定,经1[^5Pa高压(121度)处理15分钟仍不失其活性,用毒素接种寄主要现出与病原菌侵染类似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方六省(区)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来自海南、福建、广西、云南、湖南和广东等我国南方6个代表性省(区)的72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进行了RAPD聚类分析及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使用10个随机引物对该病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共获得210条DNA谱带,其中5条为特征带,205条为多态带,条带多态率为98%。在0.54左右的相似性系数水平,所有供试菌株被划分为6个类群,所有来自同一省(区)的菌株均聚类为同一类群或亚类群。DNA条带的多态性与地理来源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致病力的强弱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辣椒立枯病是辣椒育苗前期引起死苗倒苗的重要病害,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该病害流行的有效途径,本试验采用室内平皿生长速率法,研究了使百克、三唑酮、普力克、多菌灵、敌力脱及安克锰锌等杀菌剂对辣椒力枯丝核菌生长的影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辣椒立枯丝核菌都具有抑制作用,但其有效浓度有所不同,使百克、三唑酮、普力克、多菌灵、敌力脱、安克锰锌的EC50分别为74.3833、54.1614、2130.9465、2.8660、7.1052、4.2576μg/ml。由此可以看出,多菌灵对辣椒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安克锰锌次之,普力克则较差。 相似文献
17.
江苏几种作物病原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省不同作物纹枯病菌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来源于水稻、玉米、大豆和棉花的菌株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Ohn),经融合群测试,水稻、玉米、大豆为立枯丝核菌AG_1-1A群,棉花为AG_4群;来源于大、小麦的菌株,同属于禾谷丝核菌(R.cerealis Vander Hoeven)的CAGl群。 相似文献
18.
纹枯病菌胞壁降解酶对水稻组织和细胞的破坏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针刺接种,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uehn)胞壁降解酶——果胶酶(PG、PMG)和纤维素酶可使水稻叶鞘褪绿变黄。经浸泡处理,上述酶液使水稻愈伤组织细胞破裂崩解;水稻叶鞘细胞超微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如细胞壁部分裂解、叶绿体和线粒体损伤等。这些结果提示病菌产生的胞壁降解酶具有显著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变色稻谷上分离获得的 Curvularia lunata,Fusarium graminearum,Alternaria tenuis 三种主要分离真菌,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三种真菌能侵染水稻的芽、芽鞘、叶片和谷粒,对水稻穗期谷粒的侵染尤为严重。开花期喷雾接种产生大量变色谷。但不同真菌的致病性与不同水稻品种的发病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