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水杨酸对龙须菜抗高温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朱招波  孙雪  徐年军  骆其君 《水产学报》2012,36(8):1304-1312
以龙须菜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水杨酸对高温下龙须菜的生长速率、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藻胆蛋白、叶绿素荧光特性和HSP70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处理组不论是生长、酶活性和膜脂受损情况都不同程度优于对照组,其中5.0、10.0μg/mL处理组效果较好。10.0μg/mL水杨酸处理组效果最为明显,日生长速率与对照组相比增长了340%。在处理第3天,10.0μg/mL处理组各指标达到最大,SOD增长了74%,POD增长了70%,CAT增长了40%。脯氨酸和甘露醇分别增长了70%和26%。藻红蛋白增加了46.2%,藻蓝蛋白增长了40%。与对照组相比,MDA含量第1天下降最为显著,下降了10%。高温胁迫下,龙须菜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qP和ΦPSⅡ均明显降低,非光化学淬灭(NPQ)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杨酸处理能有效减缓5种龙须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降低程度。水杨酸处理后HSP70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低。本实验结果表明水杨酸具有增强龙须菜抗高温胁迫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光照强度和氮营养盐浓度对龙须菜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为材料,以无机氮(NO_3~-︰NH_4~+=2︰1)为氮源配制人工海水,将在低光低氮(L-N-)条件下培养的龙须菜部分给予高光照处理(L+N-),同时另一部分在给予高光照的同时给予更充足的氮源(L+N+),通过测定3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物质积累、光合色素以及碳氮代谢中的关键酶等多种生理指标,探讨光照强弱与氮源多寡对龙须菜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培养时,高光可使藻体可溶性蛋白、含水率、藻红蛋白和叶绿素a的含量下降,而可溶性糖含量上升13.67%;高光培养时,高氮使可溶性蛋白、含水率、藻红蛋白和叶绿素a的含量上升,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16.3%;相对于低光低氮(L-N-),高光高氮(L+N+)条件培养使藻体中可溶性蛋白和藻红蛋白含量增加,其含水率、叶绿素a和可溶性糖含量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补充氮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高光照对藻体产生的影响,保证藻体基本生理状态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积累蛋白(氮源)。同时补充氮源使得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的表达均下调,也反映了光合作用所产生的三碳化合物在氮源充足的条件下主要流向了氮循环。而高光照并未对碳氮代谢关键酶的表达产生影响,可能通过直接破坏叶绿素a而影响藻体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龙须菜品系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2个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s)品系981和07—2在3种温度(23℃、27℃和31℃)条件下的各个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龙须菜07-2品系的相对生长速率在23℃和27℃时呈上升趋势,31℃时略有下降;981龙须菜品系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07—2品系的叶绿素a(chlorophylls,Chl—a)和类胡萝卜素在23℃和27℃时均低于981龙须菜,31℃时基本持平;07-2品系的藻蓝蛋白(R—PC)呈上升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藻红蛋白(R-PE)含量高于981龙须菜,且呈上升趋势;981龙须菜的各个光合色素在3个温度条件下均没有显著差异。07—2品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上升趋势,差异显著;981龙须菜的SOD活性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在生长状态、光合色素和抗氧化酶等方面,07-2品系比981龙须菜更能表现出其耐高温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氮、磷加富条件下条斑紫菜生长、光合作用、光合色素和生化组成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添加氮时可促进组织氮的积累,包括游离氨基酸、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在内的可溶性蛋白的合成,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但对生长、最大光合作用、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影响。单独添加磷时,显著促进生长和光合作用,增加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但对各光合色素、组织氮、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合成无显著影响。同时加富氮和磷时,除显著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外,对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的促增长影响,其中游离氨基酸和藻红蛋白的含量增加尤为突出。试验还揭示了条斑紫菜生长与光合作用、组织氮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游离氨基酸含量、叶绿素a含量与其他色素含量之间正相关关系,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之间负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同时解除氮、磷限制,可以促进条斑紫菜快速生长,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条斑紫菜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幼虫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17β-雌二醇(0.1μg·L^-1、1μg·L^-1、10μg·L^-1、100μg·L^-1和1 000μg·L^-1)中,于第2、第4、第6和第8天取样,分别测定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结果表明,第2天时10μg·L^-1浓度组显著诱导双齿围沙蚕CAT、SOD和GST活性,1 000μg·L^-1浓度组显著抑制其SOD和GST活性。第4天时各浓度组SOD和GST活性均被不同程度诱导。第6天时低浓度组(0.1μg·L^-1和1μg·L^-1)显著抑制双齿围沙蚕CAT活性,高浓度组(100μg·L^-1和1 000μg·L^-1)则抑制其SOD活性。第8天时,除1 000μg·L^-1浓度组外,其余各组CAT活性均被不同程度诱导(P〉0.05),而SOD活性则受到抑制,10μg·L^-1浓度组显著抑制其GST活性。试验结果显示,外源性17β-雌二醇对双齿围沙蚕幼虫产生氧化胁迫,沙蚕幼虫SOD、CAT、GST对17β-雌二醇的响应与其暴露浓度及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6.
以鹿角沙菜(Hypneacervicornis)为材料,分别研究了其在不同光照强度(2000lx、4000lx、7500lx、10000lx和15000lx)、不同温度(15℃、20℃、25℃、30℃和35℃)、不同盐度(5、10、15、20、25、30和35)下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变化。结果显示,适合鹿角沙菜生长的光照强度为2000—4000lx,温度为20~30℃,盐度为20—35;最适合生长的光照强度为4000lx,温度为25℃,盐度为30,在此条件下藻体具有最高的相对生长速率(RGR),SOD活性最低。在光照强度4000~5000lx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可溶性蛋白(SP)、叶绿素a(Chl—a)和类胡萝卜素(Car)的质量分数降低,而藻红蛋白(PE)和藻蓝蛋白(Pc)的质量分数上升;在温度25~35℃、盐度30~35范围内随着温度、盐度的升高,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质量分数降低,说明适宜的温度和盐度有利于其生化组分积累。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湛江等鞭金藻室内大规模培养的可行性,分析比较了在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和聚乙烯袋培养模式下,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密度、比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情况。试验将接种藻密度控制在10.0×104 cells/mL,培养周期为16 d。结果显示,在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模式下,藻密度可达1.97×106 cells/mL,显著高于聚乙烯袋培养模式下的藻密度(0.99×106 cells/mL)(P<0.05);两种模式下,湛江等鞭金藻的比生长速率分别达到0.396 7、0.327 5/d;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模式下,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最高总蛋白、最大可溶性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46、0.44、0.92、107.267 7、9.587 8 mg/L,最大生物量(干质量)为0.160 1 g/L,聚乙烯袋培养模式下,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最高总蛋白、最大可溶性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26、0.26、0.52、62.564 5、5.559 1 mg/L,最大生物量(干质量)为0.098 6 g/L,管...  相似文献   

8.
在20、40、80、120、200μmol/m2·s光照强度下,研究了光照梯度对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的生长及藻体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0~200μmol/m2·s光照范围内时,海黍子的特定生长率都比较高,且无显著差异,光照低于80μmol/m2·s后,生长率下降,显示了海黍子适宜较高光强的特性。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在光照20μmol/m2·s下含量最高。褐藻多酚含量在光照200μmol/m2时比其余光照条件下增加明显。此特性对于从海黍子中提取褐藻多酚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侧孢短芽孢杆菌溶藻活性代谢产物对虾池颤藻的溶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对虾养殖水环境,研究了不同阶段的侧孢短芽孢杆菌无菌滤液和颤藻对溶藻效果的影响.通过测定溶藻过程中藻体干重、叶绿素a含量以及藻蓝蛋白含量,探究了溶藻效果的最佳作用阶段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稳定期和衰亡期的无菌滤液对颤藻的溶藻效果极为显著,7d后颤藻干重分别减少了51.77%、47.04%,叶绿素a含量分别降低了67.60%、59.13%,藻蓝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33.51%、30.97%;溶藻细菌无菌滤液对延滞期颤藻的溶藻效果极显著,7d后颤藻干重减少了63.90%,叶绿素a含量下降了69.72%,藻蓝蛋白含量升高了54.17%.结果表明,侧孢短芽孢杆菌培养至稳定期的无菌滤液对延滞期颤藻的溶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实验选取广东省沿海常见物种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半静态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半叶马尾藻对不同浓度重金属镉离子(Cd~(2+))胁迫的生理响应和耐受性,为广东省沿海海区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当ρ(Cd~(2+))为0.1 mg·L~(-1)时,半叶马尾藻藻体中叶绿素a (Chl a)、类胡萝卜素(Car)、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当ρ(Cd~(2+))为0.5~12.5 mg·L~(-1)时,藻体中Chl a、Car、SP、SS、SOD和CAT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当ρ(Cd~(2+))为0.1~0.5 mg·L~(-1)时,藻体的丙二醛(MDA)摩尔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当ρ(Cd~(2+))为2.5~12.5 mg·L~(-1)时,胁迫组藻体的MDA摩尔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5)。因此,半叶马尾藻在ρ(Cd~(2+))≤0.5 mg·L~(-1)下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而过高浓度Cd~(2+)胁迫(0.5 mg·L~(-1))会对藻体的光合作用和抗氧化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2 mg·L^-1、8 mg·L^-1和32 mg·L^-1)双环芳烃——萘暴露对环文蛤(Cyclina sinensi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丙二醛(MDA)生成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萘(32 mg·L^-1)在15 d内对环文蛤有很强的致死效应;在非致死条件下,随暴露时间延长SOD活性持续升高,CAT活力存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AKP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MDA生成量则随暴露时间延长呈现低→高→低的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环文蛤应对氧化胁迫的过程中SOD和CAT呈现协同作用(R=0.439,P〈0.01),SOD和AKP表现拮抗关系(R=-0.571,P〈0.01)。在保护细胞膜结构完整性方面,CAT和AKP可能较SOD发挥更大作用(R=-0.490,P〈0.01)。  相似文献   

12.
以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为试验材料,分别研究了温度和营养盐协迫对其生长及氨氮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环境因子对龙须菜生长和吸收氨氮速率均有显著影响。龙须菜在20℃条件下生长较其在10℃和30℃条件下生长快速(P〈0.01);营养盐含量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龙须菜的生长;营养盐水平越...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以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室内营造了0.01 mg·L^?1(对照组)、0.50 mg·L^?1(低浓度组)、1.00 mg·L^?1(中浓度组)、2.00 mg·L^?1(中高浓度组)和4.00 mg·L^?1(高浓度组)5个氨氮浓度组,对史氏鲟胁迫养殖60 d后取样测定其生长、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相关指标,初步揭示史氏鲟幼鱼对慢性氨氮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随氨氮浓度升高,史氏鲟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SI)均显著下降(P<0.05),但肥满度(CF)无显著变化。在抗氧化指标中,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免疫指标中,肝脏溶菌酶(LZM)活性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受氨氮胁迫影响显著(P<0.05)。结果表明,慢性氨氮胁迫显著抑制了史氏鲟幼鱼的生长,降低了鱼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建议在史氏鲟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应控制在≤0.5 mg·L^?1,以避免其对史氏鲟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益倍康对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刺参为试验对象,在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5、10、20g/kg的微生态制剂益倍康,进行60d的饲养试验,研究益倍康对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益倍康具有一定的促长作用,20g/kg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益倍康对提高刺参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其中20g/kg组的淀粉酶、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g/kg组的淀粉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分析表明,5g/kg为益倍康最适添加量。  相似文献   

15.
将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O. areus)幼鱼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0、2.5 mg·L -1、5 mg·L -1、10 mg ·L -1和20 mg·L -1)的氨氮溶液中,于第0、第12、第24、第48和第72小时测定其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试验幼鱼经氨氮胁迫后各试验组血清溶菌酶活力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显著(P ﹤0.05)。氨氮胁迫明显影响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相关抗氧化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随胁迫时间增加各试验组肝脏 T-AOC 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均先下降后上升(P ﹤0.05)。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变化还与胁迫溶液浓度相关。低浓度组(2.5 mg·L -1和5 mg·L -1),CAT 活力在胁迫24 h 后显著下降(P ﹤0.05);高浓度组(10 mg·L -1和20 mg·L -1),CAT 活力却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除最高浓度组,各试验组 GSH-Px 活力表现为诱导效应(P ﹤0.05)。试验条件下氨氮胁迫对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产生明显影响,且随浓度增加及时间延长影响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16.
盐度对斑节对虾蜕壳、存活、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平均体重1.20±0.05g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稚虾进行为期30d的养殖试验,分别测定其在不同养殖盐度条件下的蜕壳间期、成活率、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化率。斑节对虾的成活率在盐度5时最低,低于60%,与其它盐度试验组差异显著,而其它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在5~25盐度范围内,蜕壳间期随着盐度升高而延长,盐度达30以上后又缩短,25时为最大值;盐度5、10和15之间差异显著,15、20、30和35之间差异不显著。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换率随盐度升高呈现双峰的波浪式变化趋势;特定增长率在盐度20(3.18±0.14)%·d^-1和25(2.98±0.26)%·d^-1时达到最高。蜕壳间期与生长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在盐度20、25、30时饲料转化率高,分别为(52.76±3.06)%、(54.90±5.14)%和(51.56±7.58)%,与其它盐度试验组之间差异显著。因此,斑节对虾养殖的适宜盐度应为20~30,在此条件下可实现较高的成活率、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换率。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基于两级人工湿地的温室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密度对鲫(Carassius cuvieri)生长、脏器系数、血清生理免疫指标及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抵抗力的影响。试验设2 kg·m^-3、4 kg·m^-3、8 kg·m^-3和16kg·m^-3共4种密度组,每组2个平行,养殖68 d。结果显示:1)各养殖密度下鲫生长及脏器系数不存在显著差异;2)与2 kg·m^-3组鲫相比,16 kg·m^-3组鲫血清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显著升高,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蛋白质量浓度虽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差异不显著;3)高密度组鲫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较低密度组弱。以上结果表明,如果以生长为考量指标,温室湿地循环水系统中鲫养殖密度可达16 kg·m^-3,但如此高的密度会对鲫免疫力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半静态试验方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一溴联苯醚(BDE3)(1 μg·L-1、10 μg·L-1和100 μg·L-1)胁迫1 d、3 d、7d和15 d且清洁海水释放3 d和7 d后,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和内脏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和谷胱甘肽(GSH)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BDE3胁迫后低浓度组翡翠贻贝两组织SOD活性均受到诱导(P〈0.01),诱导率随胁迫时间延长而下降,中、高浓度组外套膜对BDE3响应比内脏团灵敏;BDE3对翡翠贻贝外套膜b(MDA)的影响总体呈诱导后抑制趋势,对内脏团b(MDA)的影响表现抑制-诱导反复变化,其中低浓度组第3天时诱导率最高(26.04%),高浓度组第7天时抑制率最高(14.92%);翡翠贻贝外套膜w(GSH)在(BDE3)迫下,低浓度组一直被诱导(P〈0.01),中、高浓度组总体呈诱导后抑制作用,内脏团中高浓度组w(GSH)胁迫第1天受到显著抑制(P〈0.05),随暴露时间的延长,低浓度组w(GSH)显著增加(P〈0.01),中、高浓度组出现诱导抑制的不规律变化。释放阶段结束后仅个别浓度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