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西灯光罩网渔船是开发南海外海的主要力量之一。文章采用广西渔船船位监控系统记录的2013年2月~5月广西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外海的生产数据,计算各渔区捕捞努力量占同期外海总捕捞努力量的比例作为渔区生产集中程度的指标,据此将渔区按渔船生产集中程度归类为作业高密集区、密集区、低密集区和生产外围区等4类。结果表明,高密集区和密集区的捕捞努力量占总量的2/3以上,构成渔船在南海外海的主要渔场。主要渔场范围包括27个渔区,多分布于南沙海区北部海域,太平岛周围海域是生产集中程度最高的区域。同时分析了灯光罩网主要渔场分布变动情况,讨论当前南海外海渔业开发的态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南海外海渔业生产管理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灯光罩网是中国南海外海主要捕捞作业方式之一。为加强对南海外海灯光罩网渔船生产监测和渔船捕捞活动的有效管理,根据2017年2—5月南海外海灯光罩网渔船北斗船位数据,分析定位时间、经纬度等特征,结合作业时间、等深线等采用多层过滤法判断渔船作业状态;通过阈值筛选渔船作业的位置和时间,采用过滤窗修正法对船位点状态进行修正,计算渔船作业时长,并与渔民实际记录的纸质捕捞日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斗船位数据提取结果和渔民实际记录的结果误差较小,航次准确率为100%,航次天数准确率为94.30%;相同作业日期准确率为92.72%;作业时长总平均绝对误差为1.12 h,平均相对误差为2.1%,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设计的灯光罩网渔船状态判断、作业位置确定、作业时长提取和捕捞努力量计算方法可为灯光罩网作业分析和其捕捞强度量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7年南海中西部上升流区渔场、南沙东北部岛礁区渔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生产数据,对南海中南部两大渔场的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主要渔获种类生物学特性及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2个季节共鉴定出69种渔获物,其中上升流区渔场春季36种、秋季38种,岛礁区渔场春季35种、秋季43种。上升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IRI>1 000)为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秋季为鸢乌贼、长体圆鲹(D.macrosoma)、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扁舵鲣(A.thazard);岛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为鸢乌贼和细鳞圆鲹,秋季为鸢乌贼和扁舵鲣。上升流区渔场春季平均渔获率为179.64 kg·h–1,秋季为553.41 kg·h–1;岛礁区渔场春季为94.55 kg·h–1,秋季为382.46 kg·h–1。春秋两季主要渔获种类胴长(叉长或体长)和体质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且多数种类幼鱼所占比例较高,为确保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应重视幼鱼保护。  相似文献   

4.
张明德 《海洋渔业》1999,21(4):175-176
<正> 浙江外海渔场及其东海区群众渔业灯光鱿鱼钓作业一直是空白。1996年,温岭市先后发展了20艘灯光敷网,为开展鱿鱼钓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敷网作业时的空闲时间和多余劳力开展兼作鱿鱼钓,既是提高光源设备的利用率,又是提高灯光敷网渔船生产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为此,温岭市于1997年开始在20艘灯光敷网渔船上开展兼作鱿钓试验(指手钓作业,下同),经二年多的  相似文献   

5.
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场渔期和渔获组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5年8月-2010年5月“琼文昌33180”渔船的生产监测记录,分析了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业的渔场渔期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结果显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枪乌贼(Loligo)和舵鲣(Auxis)等为主要渔获种类,分别占总产量的40.94%、21.92%、13.56%、10.17%和6.21%;作业渔场可分为西、中沙邻近深水海域(Ⅰ区)、珠江口外大陆架海域(Ⅱ区)、北部湾大陆架海域(Ⅲ区)3个区域;Ⅰ区主捕鸢乌贼(91.10%),大型金枪鱼类也占0.83%的比例,Ⅱ区主捕鲹科(42.88%)、枪乌贼(20.34%)和带鱼(14.52%);Ⅲ区主捕带鱼(45.06%)、鲹科(22.16%)和枪乌贼(14.58%)。3月-5月主要在Ⅰ区生产,8月-9月和12月-翌年2月主要在Ⅱ区生产,10月-11月主要在Ⅲ区生产。外海(Ⅰ区)作业天数的年度波动较大,建议调整罩网外海休渔制度。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的资源量及其分布, 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 并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2012 年秋季和2013 年春季对南海中南部( 6N~17N) 及2015 年春季和秋季对南海北部外海(17N~22N) 鲹科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在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基础上, 调查结果显示, 2012 年秋季和2013 年春季南海中南部鲹科鱼类资源量分别是4.13105 t 和3.49 105 t, 两季调查中鲹科鱼类分布的高值区均是15N断面; 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是2.03105 t, 高值区位于18.50N~19.50N、113.00E ~116.00E 海域, 而2015 年秋季该海域其资源量仅0.59 105 t。研究表明, 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种类组成存在明显季节变化;细鳞圆鲹( Decapterus macarellus) 和长体圆鲹( D.macrosoma) 是最重要的经济鲹科种类; 2012 年秋季中南部鲹科鱼类资源量密度明显高于2015 年秋季北部外海( P0.01, t检验) , 但与2013 年春季中南部无显著差异( P0.05,t 检验); 2015 年春季北部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密度与2013 年春季中南部无显著差异( P0.05, t 检验) , 但明显大于2015 年秋季(P0.01, t 检验) 。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4年4~6月在南海南沙群岛附近海域灯光罩网渔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内金枪鱼科种类、渔获率及其峰值期等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金枪鱼科鱼类6种,鲣(Katsuwonus pelamis)的平均渔获率最高,为58.2 ind·net-1;其次为鲔(Euthynnus yaito)和扁舵鲣(Auxis thazard),平均渔获率分别为10.12 ind·net-1和9.96 ind·net-1;而金枪鱼属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渔获率很低,仅为0.57 ind·net-1和0.02 ind·net-1,且以幼鱼为主。在上半夜(20∶00~23∶59)金枪鱼科渔获率明显低于下半夜(00∶00~06∶00),仅约是后者的10%。鲔和扁舵鲣渔获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较为类似,而黄鳍金枪鱼渔获率变化与鲔、圆舵鲣(Auxis rochei)和扁舵鲣呈显著负相关。在农历新月前后期(农历二十二至下月的初八)作业网次数相对较高,每天的作业次数范围为4~10次;而满月前后期(初十至十七)未进行捕捞活动。总之,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圆舵鲣3种鱼类的渔获率值均相对较低,且仅在新月期间出现的比例较高;而其它3种鱼类的渔获率值相对较高,波动性也较大,也以新月期间渔获率值较高。本研究为我国南海金枪鱼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灯光罩网法的南海鸢乌贼声学评估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权  李永振  张鹏  汤勇  陈国宝  张俊 《水产学报》2013,37(7):1032-1039
南海中南部深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鸢乌贼资源,为推动南海外海渔业资源开发,实验探索了灯光罩网与声学手段相结合的鸢乌贼资源量评估方法。根据2011年4—5月在南沙群岛海域灯光罩网和Simrad EY60科学鱼探仪同步采集鸢乌贼生物学和声学数据,对鸢乌贼的趋光性行为、种群结构、声学映像和分布水层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灯光诱集结合罩网采样可确定南海鸢乌贼的单体回波,分布于0~100 m水层;通过背景噪声消除、鱼类和浮游动物目标限定、单体目标检测等处理,确定鸢乌贼现场目标强度-67~-52 dB;选择鸢乌贼渔获比例较大的网次,统计得到鸢乌贼胴长10.4~14.2 cm,对应目标强度-60.7~-58.0 dB,胴长与目标强度经验公式为TS=21.23LogML-82.48。研究认为,声学与灯光罩网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可以作为南海今后开展鸢乌贼资源量评估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业是中国近年新兴的一种远洋渔业,具有一定开发潜力,掌握灯光围网的渔获物组成及渔场变动情况对于西北太平洋的渔业管理和开发具有一定意义.文章根据2014—2019年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业统计资料,对渔获量、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主要的渔获物组成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渔获量重心法和聚...  相似文献   

10.
基于灯光罩网和EY60科学探鱼仪采集鲣(Katsuwonus pelamis)的生物学数据与声学映像,通过分析后向体积散射强度Sv (dB)、平均目标强度TS (dB)及单位采样体积的平均鱼类数目(Nv)等信息,研究鲣的时空分布与现场目标强度变化.S13站位的鲣平均叉长(362.20±35.73) mm,S14站位的鲣...  相似文献   

11.
为查明南海外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的资源量及其分布, 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 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对南海中南部(16°N–5°N)鸢乌贼资源进行了声学调查与评估。在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基础上, 调查结果显示, 1) 2012年秋季鸢乌贼丰度和资源量分别是3.26×1010 inds2.14×106 t, 变异系数是23%; 鸢乌贼个体胴长范围、平均胴长和平均质量分别是62~248 mm127 mm65 g; 秋季, 鸢乌贼从南至北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8.0°N以北和114.0°E以西海域; 最高数量密度是1.7×106 inds·nmi–2 (6.5°N, 111.0°–111.1°E), 最高资源量密度是85 t·nmi–2 (15.0°N, 114.35°–114.45°E); 2) 2013年春季鸢乌贼丰度和资源量分别是2.98×1010 inds2.44×6 t, 变异系数是23%; 鸢乌贼个体胴长范围、平均胴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是73~238 mm122 mm82 g; 春季, 鸢乌贼从南至北亦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11.0°N以北; 最高数量密度是3.3×106 inds·nmi–2 (13.0°N, 116.55°–116.65°E), 最高资源量密度是60 t·nmi–2 (15.0°N, 115.25°–115.35°E)。研究表明, 南海外海鸢乌贼资源量至少在2.00×106 t以上; 2012年秋季相比, 2013年春季鸢乌贼密集区向东北移动。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2012 年9月~10月灯光罩网探捕调查的数据, 分析了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罩网的渔场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 IRI) , 鸢乌贼( 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 和鲣( Katsuwonus pelamis) 是优势种渔获, 鲔( Euthynnus affinis) 、扁舵鲣( Auxis thazard) 和圆舵鲣( A. rochei) 是重要种渔获, 细鳞圆鲹( Decapterus macarellus) 和长体圆鲹( D. macrosoma) 等是常见种渔获。鸢乌贼、金枪鱼类和圆鲹属是居前3 位的渔获类群, 分别占总渔获量的48.35% 、48. 3% 和0.98% , 其中小型金枪鱼类占比47.77% ; 渔获率区域差异明显, 西中沙海域411. 7 kgh-1 , 南沙海域25. 66 kgh-1 , 中心渔场位于1230N~1530N、11030E~11500E 海域。结果表明, 秋季依然是南海外海深水区灯光罩网主要的作业渔汛期, 除了鸢乌贼和大型金枪鱼类以外, 还需要加强外海小型金枪鱼类和圆鲹属鱼类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灯光罩网是南海外海的一种主要捕捞方式,夜晚作业时点斑原海豚(Stenella attenuata)常常聚集在渔船周围进行捕食活动,导致被网具兼捕死亡.本研究研发宽带声波驱豚系统,分别于2019年5月19日和28日在南海进行海上试验,确定了驱赶点斑原海豚的有效频段,定量评估了驱豚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10 kHz的线性...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灯光罩网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近年来,灯光罩网在南海区迅速发展,给南海区北部沿岸浅水域幼鱼资源增大了捕捞压力.为了查明南海区灯光罩网渔业的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2006年4月27日~5月2日在阳江沿海水域进行了灯光罩网海上渔获组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主捕对象是趋光性鱼类和头足类,枪乌贼Loligo sp.、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刺鲳Psenopsis anomala、乌贼Sepia sp.、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乌鲳Formio niger、杜氏棱鳀Thryssa dussumieri和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是南海北部灯光罩网的常见渔获种类;(2)幼鱼渔获比例高,损害海洋渔业资源严重;(3)网目尺寸小、灯光照度大和近岸渔场是导致幼鱼渔获比例高的主要成因.笔者建议规定最小网目尺寸和加强渔具管理.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海上调查数据,对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获组成、主要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中南部灯光罩网的主捕鱼种,占绝对地位,优势胴长组为110~130 mm;其他主要鱼种有长体圆!(Decapterus macrosoma)、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es)、鲔(Euthynnus affin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鱼种优势度的度量指标,得出灯光罩网渔获优势种只有鸢乌贼一种,IRI 值高达19418.013(IRI≥1000),重要种有2种,长体圆!和黄鳍金枪鱼,IRI 值分别为176.731和175.703(1000﹥ IRI≥100)。灯光罩网是南海捕捞中上层鱼类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发展前景好,应合理开发,实现南海渔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6.
灯光罩网渔船兼作金枪鱼延绳钓捕捞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3月~4月利用粤电渔42212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沙北部海域开展了金枪鱼延绳钓捕捞试验。延绳钓试验以不影响灯光罩网的正常作业为前提。试验期间, 灯光罩网作业40 晚, 放网297次, 平均渔获率336.4 kgh-1, 总渔获质量129.6 t,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 占85.31%,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es) 占0.21% 。延绳钓作业7次, 放钩2 700枚, 总渔获质量1 281.6 kg, 剑鱼(Xiphias gladius) 和黄鳍金枪鱼分别占72.88% 和11.16% ; 延绳钓平均上钩率和CPUE 分别为25.74 尾千钩-1和427.48 kg千钩-1, 其中黄鳍金枪鱼为1.90 尾千钩-1、52.74 kg千钩-1, 剑鱼为3.76尾千钩-1、291.86 kg千钩-1。试验证明, 金枪鱼延绳钓和灯光罩网的渔场分布恰好一致, 作业时间没有冲突。相比发展专业钓船, 罩网渔船兼作延绳钓具有投资金额少、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建议通过探捕拓展和延长外海渔期, 并研究解决金枪鱼保鲜问题。  相似文献   

17.
智利外海茎柔鱼渔场集鱼灯灯光的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飞  钱卫国 《水产学报》2008,32(2):279-286
智利外海茎柔鱼是我国鱿钓船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集鱼灯灯光配置是高效捕捞技术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智利外海茎柔鱼作业渔场的实测灯光强度,推算其灯光衰减系数.同时,在理论上建立灯光水中照度计算模式,并以"新世纪52号"鱿钓渔船为例进行灯光配置的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认为,智利外海金属卤化物灯的水中衰减系数为0.2.分析表明,随着鱿钓船集鱼灯灯高的增加,照度0.1~10 lx之间的诱集水体体积(下称为"有效体积")不断增加,但增加幅度呈递减趋势,目前该船的灯高(6.5 m)较为合适;集鱼灯间距在0.55 m时所对应的有效体积最大,建议该船的灯距可从0.5 m增大到0.55 m;随着集鱼灯总功率的增加,有效体积不断增加,并在300 kW附近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总功率的增加而减少,建议该船集鱼灯总功率可从360 kW降到300 kW.研究表明,不同作业海域和不同钓捕对象对鱿钓船集鱼灯有着不同的要求和配置,集鱼灯总功率并不是越大越好.  相似文献   

18.
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和水温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布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茎柔鱼是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是我国鱿钓船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研究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的水平、垂直结构等关系,是探索渔场形成机制及其规律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06年1-12月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渔捞记录、表温(SST)和5~180 m垂直水温等资料,用3种方法计算SST的水平梯度(Dmax,DsquareDmean),用ArcGIS 9.0和Sufer 8.0软件分析绘制单船平均日产量(CPUE)和SST、SST水平梯度关系的分布图、水温垂直结构分布图,分析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年中心渔场分布在80~85°W、10~17°S,SST为18~28 ℃,产量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变化。其中,6-8月为全年最高产时期,其中心渔场分布在81~83°W、12~13°S,相应的SST为18~23 ℃。SST水平梯度与渔场分布关系密切,水平梯度Dsquare和产量的拟合度为最优(P<0.001),中心渔场相应的Dsquare为0.6~1.7 ℃。水温垂直结构分析认为,6-8月通常在81°W、12~13°S附近形成上升流中心,中心渔场基本位于上升流冷水团边缘81°30′~82°30′W。研究认为,该渔场因上升流而形成,主要分布在上升流引起冷水与外洋暖水的交汇区,与SST、SST水平结构、水温垂直结构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不同配重的罩网沉降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3月于南海南沙海域进行了1 515 kg、1 615 kg、1 715 kg和1 815 kg等4组不同沉力配重下罩网沉降性能的对比试验。结果发现: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网口最大沉降深度D与配重W、放网时间Ts、绞收时间Th及风速Sw成正相关,与漂移速度Sd呈负相关;2)偏相关系数分析显示,配重的相对重要性大于放网时间,且放网时间过长不利于网口迅速闭合,故认为增加配重是比延长放网时间更加实用有效的增大网口沉降深度的方法;3)随配重的增加,网口最大沉降深度的平均值依次为77.5 m、81.5 m、83.7 m和97.9 m,网口沉降速度的平均值依次为0.303 m·s-1、0.318 m·s-1、0.342 m·s-1和0.349 m·s-1,两者均随配重的增大而增加,且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两者在不同配重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认为1 715 kg为试验罩网的最优配重。  相似文献   

20.
南海中部海域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和资源量的水声学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4年3月~2015年2月对南海中部12°N~15°N、111°E~117°E海域进行了4次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其中2014年3月~4月(春季)、11月~12月(秋季)和2015年1月~2月(冬季)利用"南锋"号船载双频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系统(Simrad EK60,38 k Hz、120 k Hz,挪威)进行探测,2014年7月~8月(夏季)利用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70 k Hz,挪威)进行探测。通过鱼类目标强度现场测定,使用回波积分法获得了调查海域内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动特征。结合夏季调查灯光罩网采样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内评估对象种类组成并估算资源总量。结果表明,夏季共捕获鱼类18种,头足类2种,其中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为主要渔获种类,声学评估其资源量为2.36×106t,约占评估对象资源总量的73.19%。调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均呈单峰状分布,且主要分布于-56.5~-41.5 d B,4次调查该海域范围内目标强度小于-71.5 d B的单体均分布于100 m以浅水层,而目标强度大于-20.5 d B的单体则均分布于100 m以深水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