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胶囊内镜在老年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及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胶囊内镜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阳性率.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胶囊内镜的阳性检出率为78.33%,明显高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的5.0%(x2=66.377,P<0.01).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病变诊断率高,尤其适用于老年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胶囊内镜综合改良检查法在老年患者下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50例需行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老年患者予以胶囊内镜综合改良检查法检测.除有效的肠道准备外,患者在胶囊内镜通过上消化道实施胶囊节能模式,同时以促胃肠动力药、体位变化辅助胶囊进入下消化道并保持良好运行.结果 胶囊内镜检查历时260~620min,平均有效记录时间为512.6 min.46例(92.0%)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共发现异常40例,其中血管异常9例,黏膜下隆起及新生物7例,黏膜炎症、孤立凹陷性憩室、寄生虫各5例,不明原因出血、疑似炎症性肠病、黏膜红斑各3例,阳性检出率为87.0%(40/46).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好,对老年患者消化道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38例克罗恩病的内镜检查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克罗恩病的内镜检查结果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38例研究对象行内镜检查,其中36例行结肠镜检查,2例行胃镜检查,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活检;所有病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检查。结果;36例行结肠镜检查,病变位于回盲部15例,回肠末端8例,回肠末端和回盲部7例,结肠6例。19例的溃疡呈鹅口疮样.17例的溃疡呈线状或沟槽样,其周围粘膜呈铺路石样。2例行胃镜检查.位于胃窦部1例,食管中下段1例,均为底较深溃疡;内镜下活检发现典型的内芽肿组织,中心无干酷样坏死病灶占39.5%。CD患者依临床表现诊断率为23.1%,内镜检查诊断率为41.7%,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率为14.3%。结论:临床诊断克罗因病较困难,需综合各种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实施护理干预对行超声内镜检查患者负性情绪和检查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清醒镇静超声内镜检查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心率、血压变化情况、检查舒适度及愿意接受超声内镜复诊率。结果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比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均明显降低(P<0.01),其焦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3.2%vs52.6%),术中与术前的收缩压和心率变化值小于对照组,检查舒适度及愿意接受超声内镜复诊率高于对照组(97.4%vs7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行超声胃镜检查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涎腺内镜对慢性阻塞性颌下腺炎的诊治价值。方法:收集了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因颌下区反复出现肿胀就诊于我院的患者共4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12-62岁。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下颌横断咬合片检查,26例行颌下腺造影,48例均接受涎腺内镜检查。结果:咬合片显示颌下腺导管阳性结石18例,造影片显示导管内阴性结石15例,主导管及分支导管不同程度的扩张。涎腺内镜显示:颌下腺导管内结石40例(包括术前诊断为阴性结石15例及漏诊7例患者),导管狭窄6例,扭曲2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导管炎性改变,如导管内壁片状充血,管壁苍白,粘液栓等。所有患者术后颌下区肿胀症状均明显减轻,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涎腺内镜是诊治慢性颌下腺炎的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上消化道内镜诊断疾病的分析文献已有报道,但大量病例分析且来自亚热带者文献报道不多,本文是对2662例上消化道内镜诊断结果及慢性胃炎的内镜分类问题、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的特点以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检出率等所作的分析。1临床资料1.1研究对象自1995年6月至1997年1月,来消化内科内镜室检诊的26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2Hp的检查方法在上消化道内镜诊断过程中,从胃窦部取粘膜活组织进行快速尿毒酶试验。2结果2.l受检的2662例患者中,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82岁,其中男1555例、女1107例,综合分类、性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并评估其在超声内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消化内镜科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106例胃粘膜下隆起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前患者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06例标本中,92例为间质瘤,14例为平滑肌瘤,超声内镜诊断正确率达98.8%。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间质瘤CD117、CD34、SMA阳性率为89%、76%、34%;平滑肌瘤中CD117、CD34、SMA阳性率为26.4%、38.7%、90%。结论: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合超声内镜可提高诊断的效率及准确率,是未来对平滑肌瘤与间质瘤诊断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内镜下发现胆道或胃、十二指肠内蛔虫时,可借助圈套器、活检钳、异物抓持钳等将蛔虫取出。笔者1986年至1995年间对25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时发现蛔虫的患者进行了取虫治疗,现将治疗体会作一介绍。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5例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19~69岁.内镜检查时间在就诊后数小时至48h内。1.2方法:使用日本欧林巴斯GIF-P2型、P20型、XP10型纤维胃镜和JF-B4型十二指肠镜行上消化道检查。25例中共发现蛔虫26条。蛔虫嵌顿于十二指肠乳头部者16例(其中1例在十二指肠降部见另外1条蛔虫),胃镜(P2型)通过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口见…  相似文献   

9.
胃镜和肠镜检查是消化内科最重要的诊疗手段之一,但在检查中常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使病人难以忍受,影响检查和治疗,部分患者甚至拒绝必要的检查和复查。为了在做内镜检查时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和痛苦,我院近2年来使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辅助内镜检查,收到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门诊或住院胃肠镜检查病人100例,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27~75岁,无心肺疾患。术前患者禁食禁饮6 h。1·2麻醉方法及观察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病人应用诱导剂量芬太尼2~3μg/kg,丙泊酚1·5~2·0 mg/…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口服伊托必利对PillCam胶囊内镜检查中全小肠检查完成的例数和胃、小肠通过时间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行PillCam胶囊内镜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服药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服药组在检查前30min口服伊托必利50mg,对照组在检查前不服用任何药物。结果服药组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46.7%(P〈0.05)。服药组的平均胃通过时间及完成全小肠检查通过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24.1±12.6)minvs(59.0±19.8)min;(223.0±43.6)minvs(268.0±50.1)min,P〈0.01或0.05)]。结论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前给予口服伊托必利有助于缩短胶囊内镜的胃肠通过时间,进而提高全小肠检查完成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耳内镜诊治中耳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径为2.7、4.0mm,角度为0、30、70°的耳内镜及配套的视频系统,在视频监视下对鼓膜、中耳等进行不同角度的检查及在内镜下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结果用耳内镜检查272例286耳,急性中耳炎88耳,大疱性鼓膜炎2耳,外份性鼓膜穿孔76耳,分泌性中耳炎35耳,咽鼓管阻塞、功能不良12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58耳弹纯型42耳,骨疡型7耳,胆脂瘤型9耳),上鼓室鼓膜内陷8耳,中耳乳突根治术后7耳。用耳内镜进行79例80耳微创手术,耳内镜下鼓膜外伤整复术15耳,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穿刺及置管术32耳,慢性中耳炎弹纯型)鼓膜成型术10例11耳,耳内镜下高负压吸引清除慢性中耳炎病变22耳。结论耳内镜下检查能观察到常规耳镜不易观察到的部位,如听骨链、上鼓室、后鼓室、鼓窦入口、咽鼓管鼓口等部位,易于发现中耳病变,提高中耳疾病诊断准确率;在耳内镜下行微创手术治疗,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图像清晰,定位准确,去除病变彻底,操作简单,手术成功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无痛性胃镜术,使患者在胃镜检查、治疗中安全舒适无痛苦。方法:术前除按常规作好准备外,另配备监护仪、氧气、急救药品及气管插管等抢救设备。对本院近年126例自愿者行无痛胃镜检查或治疗,先静脉缓慢注射丙泊酚2~3mg/kg,待患者入睡及睫毛反射消失后检查即可开始,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以及患者的反应。结果:患者静注丙泊酚后3min内神志消失,停药5~7min内苏醒,1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胃镜检查,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内镜下治疗并发症发生。结论:无痛性内镜检查是安全、易行的,可减少患者痛苦,使胃镜检查和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3.
唐祎  周先略  熊磊 《长江大学学报》2009,6(4):149-150,225
目的:使用涎腺内镜对慢性下颌下腺炎导管进行内诊断的治疗,初步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涎腺内镜观察32例慢性下颌下腺炎患者导管,了解导管内及导管壁异常情况,根据不同病因给予对应的治疗,分别于术后1d和2d初步观察治疗结果。结果:32例慢性下颌下腺炎患者中,有28例存在导管结石;26例导管内有纤维样物质;22例管壁明显充血或出血;21例导管内有憩室;13例导管内发现脓性栓子;9例导管有狭窄。结论:涎腺内镜检查证实结石是慢性下颌下腺炎的主要病因,它和导管的解剖特点及管壁的炎症性反应是引起慢性堵塞症状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14.
消化性溃疡临床与内镜分期的对比观察(附95例分析)王菊岩,陈立军(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内镜室,湛江524001)消化性溃疡(PU)临床上根据其症状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并依此制定用药的剂量及时间。然而,临床分期与内镜的检查分期有无相对应的关系,据作者所查...  相似文献   

15.
鉴于发现不少器质性胃疾病患者存在胃节律紊乱 [1 ] ,胃肌电异常的临床意义仍需要进一步探讨[2 ] 。为观察消化性溃疡患者是否存在胃节律异常 ,现将我院 1997年 7月至 1999年 4月进行胃电图检查 10 2 1例 ,其中经纤维胃内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患者 10 0例 ,对其胃电图作临床分析。1 对象和方法1.1 观察对象(1)病例组 :10 0例均系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男 6 4例 ,女36例 ,平均年龄为 43(18~ 76 )岁。患者除有溃疡疼痛症状外 ,伴有上腹饱胀、嗳气。本组患者均经纤维胃内镜检查有溃疡病灶。(2 )对照组 :93例 ,男 5 1例 ,女 42例 ,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对危重症患者并内镜下行空肠造口肠内营养的可行性,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32例危重患者并内镜下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疗程为14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各营养指标的差异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2例均顺利完成肠内营养,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外周淋细胞计数上升(P〈0.05),血糖下降(P〈0.01),8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5.0%。结论对危重症患者并内镜下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只要选择好营养液,掌握好开始滴注时间,注意营养液浓度、温度及滴速等,是可取得满意疗效的,但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系统对20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施行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术后随访6个月。术前和术后进行鼻塞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鼻内镜检查,观察鼻腔通气程度的改善及下鼻甲黏膜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191例患者自觉鼻塞症状获得改善。随访6个月,患者术后鼻内镜检查评分为(1.08±0.23),明显低于术前的(2.77±0.65)(P〈0.01)。术后6个月鼻塞VAS评分:左侧为(37.0±8.3)%,右侧为(40.3±11.0)%,均明显低于术前[左侧为(68.3±8.0)%,右侧为(72.1±9.5)%](P〈0.01)。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对鼻腔正常生理功能损伤小,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色素内镜在诊断大肠早期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对30例早期可疑大肠病变进行靛胭脂染色检查后作相应的处理.结果 30例患者进行了粘膜染色,其中8例为扁平型病变,常规内镜下表现为局部粘膜色泽改变,或粘膜表面轻微凹凸不平,或肠壁轻度变形、无名沟消失,粘膜染色后可清晰地显示病灶,引导活检.另22例为隆起性病变,染色后多为Ⅲ、Ⅳ、Ⅴ型腺管开口,为肿瘤性病变,其中粘膜下癌6例.结论 色素内镜在大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以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内镜下治疗与传统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8例随机分为内镜组和传统组各34例(重症患者分别有9、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内镜组患者入院24 h内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传统组患者待病情稳定后择期手术.结果 内镜组:34例ABP的血常规、淀粉酶和血生化于1、2周内基本恢复;25例轻症者经内镜治疗后2~5d体温恢复正常;9例重症者3~8d腹部体征好转.传统组:34例中有6例行急症手术.内镜组的重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9);而传统组为50%(4/8),其数值是高于内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住院时间为(16.5±4.0)d,低于传统组的(54.0±3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行微创治疗ABP的住院时间短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耳内镜直视下诊治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在耳内镜直视下诊断为EACC 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耳内镜检查示32例均见外耳道白色鳞状上皮样物或黑褐色豆腐渣状物堵塞,其中15例见外耳道有脓性引流和皮肤糜烂,8例伴有真菌感染,5例伴有外耳道炎性肉芽组织增生,12例见外耳道口或外耳道软骨部相对狭窄。术前纯音测听:22例语言频率(0.5~2kHz)听阈均值提高,骨气导差10~25dB,平均17.8dB,10例基本正常。术前颞骨高分辨力螺旋CT扫描检查示:所有患耳外耳道均见高密度软组织影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吸收现象,其中3例乳突和上鼓室见高密度软组织影。耳内镜下治疗:术中见EACC直接破坏外耳道后壁及下壁,严重者甚至侵入乳突,形成外耳道后壁-乳突腔瘘。术中彻底清理胆脂瘤上皮、肉芽及坏死骨质。术后听力纯音测听:32例中22例语言频率(0.5~2kHz)较术前提高10~20dB,无变化10例,均达到应用水平(30dB)。术后随访观察1~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EACC是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临床上易被误诊。在耳内镜直视下检查有助于发现细小的病变,利于早期诊断。耳内镜直视下治疗外耳道胆脂瘤,手术中有有良好的照明和清晰的视野,可对病变部位进行精确定位,明确病变组织与外耳道及中耳结构的关系,利于彻底清除外耳道深在、狭小空间内EACC病灶,从而提高了手术的治愈率,减少了复发率,并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耳内镜直视下治疗外耳道胆脂瘤一般无需外耳道切口,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费用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