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研究低盐胁迫对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3个实验,即:1)盐度突变实验,分别直接将1日龄和20日龄仔鱼从自然海水(32)移到盐度17和10的水中,观察死亡情况;2)盐度渐变实验,渐变速率分别为0、5 ppt·d~(-1)、10 ppt·d~(-1),仔鱼规格分别为1日龄、20日龄、40日龄,观察死亡情况以探明灰海马的耐盐低限;3)不同盐度(14、21、32)对灰海马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度突变15个单位对灰海马仔鱼存活基本无影响,突变22个单位对20日龄仔鱼无明显影响,但1日龄苗5 d内相继死亡;2)不同盐度渐变速率对灰海马仔鱼存活率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规格(1日龄、10日龄、40日龄)仔鱼对低限盐度的耐受性则略有差异,但7是低限,盐度低于7时即出现死亡;3)生长实验结果显示,灰海马仔鱼在盐度14条件生长、存活显著优于另两个盐度组(21、32),灰海马仔鱼在盐度14、21、32养殖40 d后存活率依次为(82.9±4.02)%、(72.0±4.23)%、(61.7±7.73)%。本研究结果表明,灰海马是广盐性鱼类,可以适应低盐环境。在养殖生产中,如有条件,可将盐度控制在14左右,能有效提高其存活率并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16.0±0.7)℃条件下,研究了延迟投饵对齐口裂腹鱼仔鱼摄食、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设置22个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00尾仔鱼,其中D0组为对照组(仔鱼开口即开始投饵),D1~D20组分别延迟1~20 d投饵,试验第22 d,完全饥饿组仔鱼全部死亡,因此D21组为完全饥饿组。试验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仔鱼7日龄时初次开口摄食,摄食率为13.33%,初次摄食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递增,14日龄达到最高(摄食率86.67%);饥饿不可逆点(PNR)出现在19~20日龄。延迟投饵0~2 d的试验组,其仔鱼存活率均高于90%,并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延迟投饵3 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延迟投饵10 d以上,仔鱼存活率急剧下降;完全饥饿21 d,仔鱼全部死亡。随着延迟投饵时间的增加,仔鱼的全长、体质量呈现递减的趋势,甚至出现负增长,试验结束时,对照组仔鱼的全长和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各延迟投饵组(P0.05)。综合仔鱼的摄食情况及其全长和体质量的变化等,齐口裂腹鱼初次投饵时间在7~8日龄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18℃~19℃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存活、生长发育及行为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测定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确定了初次投喂的最佳时间。结果显示,黑棘鲷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4日龄卵黄囊消失,6日龄油球消失,混合营养期仅3 d,属容易遭受饥饿胁迫的鱼类。仔鱼开口时初次摄食率仅为30%,之后迅速提高,至5日龄达到最高的90%,之后逐渐下降,7日龄降至45%,到达PNR。饥饿组仔鱼在6日龄后开始出现生理性萎缩,全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进入PNR后,仔鱼活动能力显著下降,身体出现扭曲、畸形,死亡率急剧升高,至10日龄全部死亡。黑棘鲷仔鱼耐受饥饿能力较弱,建议开始投饵的最适时机为仔鱼开口后的4 d内。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仔鱼形态发育、生长和成活的影响,并测定了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不可逆点(PNR)。结果显示,水温23~24℃下豹纹鳃棘鲈仔鱼2.5 DPH(孵化后天数)开口摄食,3.0 DPH卵黄囊和油球消失,混合营养期仅0.5 d,容易遭受饥饿胁迫。饥饿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为65%,出现在3.5 DPH;PNR发生在4.5~5.0 DPH,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仅2.0~2.5 d。对照组和饥饿组仔鱼在3.5 DPH前全长无明显差异(P0.05),之后饥饿组仔鱼出现生理性萎缩,全长开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饥饿组仔鱼在内源性营养消耗完毕后出现了一系列因饥饿所导致的形态发育特征,并于6.5 DPH全部死亡,因此豹纹鳃棘鲈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2.5~3.5 DPH。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对台湾泥鳅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发育和毒性的影响,在水温(26±1)℃下,将发育至囊胚期的台湾泥鳅受精卵分别置于0(对照组)、5、10、20、40、80 mg/L质量浓度氨氮中,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台湾泥鳅的胚胎发育和仔鱼的孵化率、孵化时间、死亡率、畸形率,体长、心率、卵黄囊吸收率和特定生长率。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温度(26±1)℃,pH 8.0±0.1],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台湾泥鳅胚胎孵化率、死亡率和仔鱼畸形率均显著增加(P0.05),但氨氮的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的孵化时间及胚胎期心率无显著影响(P0.05);40 mg/L和80 mg/L质量浓度组仔鱼分别在出膜后48 h和12 h内全部死亡;高质量浓度组抑制了台湾泥鳅仔鱼的生长和卵黄囊吸收率(P0.05),而低质量浓度组(5、10 mg/L)在胚胎发育和仔鱼生长期间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探索氨氮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仔鱼期的毒理效应,为台湾泥鳅繁育、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救护和增殖中国特有易危物种准噶尔雅罗鱼,在水温(21.0±1.5)℃条件下,利用人工采卵授精法获得准噶尔雅罗鱼初孵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确定仔鱼不可逆点(PNR),研究投饵对仔鱼的生长、发育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准噶尔雅罗鱼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开始营外源性营养,仔鱼卵黄囊于5日龄已基本被消耗完毕,混合营养期仅维持2 d,属于易遭受饥饿胁迫鱼类;2)初次摄食率为36.0%,初次摄食率最高在7日龄,可达96.6%,PNR出现在仔鱼孵化后的9~10日龄,3日龄后饥饿组对仔鱼卵黄囊的吸收速度影响极显著(P0.01)。仔鱼具有摄食能力仅6~7 d,在到达PNR后3 d左右饥饿组即全部死亡,其耐受饥饿能力较差;3)在饥饿胁迫条件下的仔鱼对卵黄囊的吸收进程慢于正常对照组仔鱼,5日龄后饥饿对仔鱼体长影响显著(P0.05),饥饿组仔鱼6日龄生长发育出现负增长,7日龄开始出现脊索弯曲、腹部凹陷、胸角,集群性、初次摄食力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并且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由饥饿导致的形态和行为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条石鲷仔稚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18、22和26 ℃时,初孵仔鱼的PNR点分别出现在6~7 d、6~7 d和4~4.5 d.仔鱼开口摄食时间随温度降低而滞后,22 ℃时初次摄食率最高,26 ℃时初次摄食率降至50%以下.温度对仔稚幼鱼耐饥饿的能力影响明显,18和22 ℃时,前期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4~5 d,而13日龄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2.5 d,24日龄稚鱼的为1.5~2 d,实验鱼饥饿3 d后,大部分已经不能恢复摄食.在26 ℃时,前期仔鱼和13日龄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为1.5 d,24日龄稚鱼为2~2.5 d,而45日龄幼鱼在22和26 ℃时半数死亡时间都为6 d,表明随着生长发育,苗种对饥饿耐受能力明显增强.饥饿对条石鲷幼鱼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饥饿条件下的仔鱼全长和体重增加远远低于对照组,甚至出现体重的负增长,30日龄幼鱼在饥饿条件下的体重损失率达到50%以上,而45日龄幼鱼饥饿后的体重损失率约为10%,13日龄仔鱼阶段是条石鲷早期生长发育阶段中较为敏感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不同温度、饵料对金曼龙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温度和饵料对金曼龙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金曼龙仔鱼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在水温为30℃下仔鱼生长速度最快,26℃下仔鱼存活率最高,32℃下仔鱼存活率最低.投喂不同的饵料金曼龙仔鱼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也有显著差异(p<0.05),投喂轮虫和桡足类的仔鱼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投喂蛋黄饲料的仔鱼成活率最低,投喂人工饲料的仔鱼生长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9.
以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仔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在孵化后第3天(对照组)、延迟1 d(D1组)、延迟2 d(D2组)和延迟3d(D3组)投喂轮虫,探讨延迟投饵对半滑舌鳎仔鱼生长、存活和体成分的影响.实验水温21~22℃,盐度为31.00,试验周期为15 d.结果显示,仔鱼于孵出后第3天进入混合营养期,从第4天开始加速生长,第5天进入外源性营养期.延迟投饵2 d,会使仔鱼的干重、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投饵天数的延迟,仔鱼的存活率也随之降低.在仔鱼开口后4 d内,各组死亡率差异不大;开口后第6天(孵化后第8天),仔鱼死亡率呈现明显差异.在孵化后第10天,延迟投饵3 d的仔鱼几乎完全死亡.  相似文献   

10.
孵化后的仔鱼由内源性营养转化到外源性营养的过渡阶段是鱼类早期发育的关键时期,人工育苗时经常出现饲养仔鱼大量死亡。死亡原因复杂,其中能否及时得到外源性营养9亦即开食期的适口饵料则是个重要因素。朱成德(1986)曾综述仔鱼开口摄食期及其饵料,李思发等(1987)也论述了仔鱼高死亡率的危险期。  相似文献   

11.
条石鲷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盐度29、水温22~24℃的条件下,进行了条石鲷仔鱼饥饿试验和不可逆点(PNR)的确定;观察了饥饿条件下条石鲷初孵仔鱼、3、6、9、12、15日龄的存活、生长、卵黄囊与油球利用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差异显著(P<0.05)。条石鲷仔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为2.5~3 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在孵化后的5~5.5 d。在饥饿的条件下初孵仔鱼、3、6、9、12、15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6.5、6、5、4、65、d;后5个日龄仔鱼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4、3.5、3.5、3.5、3.5 d。说明9日龄是条石鲷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饥饿仔鱼表层集群游动觅食,缓慢游动反应迟钝,静伏底。  相似文献   

12.
《淡水渔业》1973,(12):27-27
我场今年家鱼人工繁殖,是五月十二日开始的,共生产鱼苗近六千万尾。人工繁殖一开始,我们就遇上了剑水蚤的严重危害。由于孵化缸内进入了大批的剑水蚤,造成胚胎和仔鱼大批死亡,平均孵化率只有30%。有的孵化缸内胚眙和仔鱼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亡,给我们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为了提高鱼苗的孵化率,开始我们也采用一些药物,来杀灭剑水蚤,在大批生产时,  相似文献   

13.
饥饿对半滑舌鳎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室条件下,利用观察行为变化、测量记录外部形态特征和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了饥饿条件下半滑舌鳎仔鱼(初孵仔鱼,10,16d)的存活与生长特征、卵黄利用、鳔的发育、消化系统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仔鱼对饥饿的行为反应可分为3个阶段,即表层集群游动觅食阶段,缓慢游动反应迟钝阶段和外部形态变化并多数伏底静止阶段。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10和16d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13、8和11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7.8、3.5和7.4d,说明10d仔鱼阶段为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中较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卵黄的利用速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伸,鳔的体积与正常条件下仔鱼鳔的体积差异显著(P<0.05),但对仔鱼开鳔时间和最终开鳔率无影响。组织切片观察表明,饥饿条件下仔鱼肠道绒毛和上皮细胞高度下降;肝脏细胞主要为核占据细胞质几乎消失。外部形态上,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身体窄瘦,肩胛骨异常突出,肠极度收缩,长期饥饿后所有仔稚鱼具有脑后部下陷的共同特征,可以作为早期仔鱼饥饿的标志。根据饥饿仔鱼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变化,可以初步地评价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的营养水平,从而为人工育苗中正确指导投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了解杂交鲟(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仔鱼开口阶段的摄食习性,并为大批量培育人工苗种提供理论依据,在水温19~23 ℃条件下,研究了延迟投饵对人工繁殖的杂交鲟仔鱼生长、摄食和存活的影响。设置了投饵时间不同的6个试验组,每组30尾仔鱼,分别于孵化后9、10、12、14、16和20 d开始投喂剁碎的水蚯蚓;另设1个饥饿组作对照,试验过程中始终不投饵。每个试验组设2个平行,试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1)杂交鲟仔鱼在孵化后9 d初次摄食,9~11日龄为混合营养期,20日龄不能建立外源营养的仔鱼进入不可逆点(PNR)期;(2)不同阶段杂交鲟仔鱼初次摄食率的变化规律为:开始较低,此后持续上升,11~19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维持在75 %~100 %,20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急剧下降至40 %;(3)延迟投饵3 d对杂交鲟仔鱼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延迟投饵5 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急剧下降,饥饿组仔鱼在25日龄全部死亡;延迟投饵0、1和3 d的试验组,仔鱼体长和体质量增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其他组仔鱼相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鲟仔鱼的最佳投饵时间为10~12日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 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相似文献   

16.
饥饿对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盐度29、水温27.8~28.8℃的条件下,进行点带石斑鱼仔鱼饥饿实验,确定仔鱼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观察饥饿条件下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的存活与生长、油球利用、鳍棘生长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仅2~3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5天,即转入外源性营养的第3天。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7 d、3 d、4 d、3 d、4 d和6 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5 d、1.5 d、2 d、1.5 d、2d和3.5d,说明5日龄和10日龄是点带石斑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伏底。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相似文献   

18.
早繁鮸鱼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盐度29、水温23~25℃的条件下,进行了早繁鮸鱼仔鱼饥饿实验和不可逆点(PNR)的确定;观察了饥饿条件下早繁鮸鱼初孵仔鱼0、6、9、12、15和18日龄的存活、生长、卵黄囊与油球利用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繁鮸鱼仔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为4.5~5 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7天。在饥饿的条件下初孵仔鱼、6、9、12、15和18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10.5 d、5 d、2.5 d、3 d、4 d和5 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8.5 d、3 d、1 d、1.5 d、2 d和3.5 d。说明9~15日龄是早繁鮸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饥饿仔鱼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缓慢游动反应迟钝和外部形态变化并开始下沉水底。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盐度对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清水石斑鱼(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杂交后代(简称杂交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卵黄囊仔鱼形态及活力的影响,将杂交石斑鱼受精卵置于不同盐度水体中,观察盐度胁迫下卵径、油球径、孵化率及畸形率,以及孵化后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和活力状况。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受精卵卵径随盐度降低而增大,油球径不随盐度变化而变化。在盐度18~36范围内均能孵化仔鱼,但因盐度不同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畸形率有显著差异(P0.05);随盐度升高,孵化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初孵仔鱼畸形率则相反。盐度24~36组孵化后3 d仔鱼卵黄囊几乎完全消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盐度24~36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增加,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值)呈先升后降的变化曲线;盐度30~33范围内,初孵仔鱼SAI值大于5;5日龄仔鱼全部死亡,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孵化后3.5 d。综上分析表明,该杂交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及仔鱼培育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4~36,最适盐度范围为30~33。  相似文献   

20.
在盐度为5‰,水温(28±0.5)℃的条件下,对延迟投饵0~7d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仔鱼摄食、生长与存活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仔鱼的饥饿不可逆点(PNR)。试验于仔鱼开口的当天开始试验。结果显示:仔鱼于3日龄开口;延迟投饵0~7 d组,投饵2 h后仔鱼摄食发生率分别为20%、100%、83.3%、36.7%、13.3%、6.7%、3.3%和0%,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延迟投饵在2 d以内,10日龄仔鱼体长和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延迟投饵超过2 d,体长和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奥尼罗非鱼仔鱼存活率随延迟投饵天数增加而降低,延迟0~2 d的10日龄仔鱼的存活率相差不大,介于78.6%~79.3%,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延迟投饵超过2 d的仔鱼存活率较低,介于0%~33.3%;奥尼罗非鱼仔鱼的不可逆点出现在仔鱼开口后第4 d,开始投喂的最佳时间在仔鱼开口后的3 d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