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蠹害区的蠹害木清理试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综合防治中,蠹害木是清理是一重要环节。依据在轻、中、重受害云南松林区进行的蠹害木清理试验结果,一般情况下,对轻度受害区即被害标率在10%以下,蠹害指数在5以下,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1.00%,对中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10%~50%,蠹害指数在5~15,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10.00%左右,重度受害区,重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50%以上,蠹害指数在1以上,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20.00  相似文献   

2.
云南松蠹害林分蠹害木清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多年的综合防治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云南松蠹害林分蠹害木的清理技术。包括:(1)蠹害林分受害程度划分;(2)蠹害木分级标准;(3)蠹害木的清理技术。阐明了蠹害木清理的时间、次数、对象、顺序、方法及汪理后的处理等技术措施。对于实施以营林措施为基础的蠹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林间小虫种群密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蠹害林分蠹害木清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综合防治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云南松蠹害林分蠹害木的清理技术。 包括:(1)蠹害林分受重程度划分;(2)蠹害木分级标准;(3)蠹害木的清理技术。阐明了蠹 害木清理的时间、次数、对象、顺序、方法及清理后的处理等技术措施。对于实施以 营林措施为基础的蠹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林间小蠹虫种群密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弥勒县的新哨和石林县的长湖受蠹害严重的林区的1000株云南松为定期观察样树,分别不同树木长势级别和受害木等级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1年发生1代,且存在姐妹代现象,姐代种群占79.3%.妹代种群占18.6%.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的攻击有很强的选择性,优先攻击长势差的衰弱木.蠹害的危害从零星和簇状分布开始向大片状发展,待树木衰弱后进行蛀干危害.对蠹害木数量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树木受害越重,转化为枯死木的比例越高,当树木受害等级达4级以上时,树木很难再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5.
昆明市云南松梢木蠹象危害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松梢木蠹象(Pissodes sp.)主要危害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树,目前仅在昆明市嵩明县大哨乡海拔2 200~2 600m范围内的云南松纯林以及混交林幼林中发生.通过3年的调查,基本掌握了该虫的危害程度及危害特点.调查结果表明大哨乡云南松梢木蠹象危害严重时期松林受害面积达351hm2,其补充营养株率、枝干受害株率、危害指数分别为90.5%、37.1%、42.1%;枝干受害株率和危害指数与该虫补充营养株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对云南松、华山松危害很大的蛀干虫害。经对其生活史及种群动态的研究,根据危害程度,采用伐除蠹害木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清除Ⅲ级木,伐倒后及时刮皮处理。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治理,使小哨林区受害株率由清理前的97%下降到21.69%;危害指数由53.35下降到9.67。  相似文献   

7.
连续近2年在丘北县受松小蠹中度以上危害的云南松林区,实施了喷施高效、微毒、低残留仿生农药3%杀螟丹(护林神)粉剂治理松小蠹虫害的示范试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在松小蠹转梢频繁期适时喷施杀螟丹粉剂,能挽救绝大多数的受害松树,而对未能挽救的零星新枯立木,采取及时清理并做灭虫处理,二者协同可压低林分的松小蠹虫口数量,使受害云南松林的蠹害指数,由治理前的45.5降至12.2,降低了73.2%,受害株率由90.5%降为39.7%,且未出现新的枯立木。充分表明,适时喷施杀螟丹粉剂防治,可控制松小蠹危害挽救大多数受害松树,能稳定云南松林分,保障云南松林林木的健壮生长。  相似文献   

8.
自 1997年以来 ,在沾益县菱角乡和白水镇蠹害林区内设置样地 ,通过连续几年的观察 ,对小蠹虫的生活史 ,成虫蛀梢、蛀干危害习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并组建了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生命表 ,通过对 10 0 0hm2 的受蠹害林区的综合防治 ,平均受害株率从防治前的 6 1 5 %下降到 17 8% ,受害梢率从 34 9%下降到 10 4 % ,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纵坑切梢小蠹预测预报研究,采用聚集信息素诱集法、有效虫口基数法、云南松物候观测法进行发生期及发生量中短期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发生期及发生量的计算机测报模型。确定蠹害林分内平均受害梢率4.7%,平均受害株率5.1%,平均枯死率0.5%为蠹害林分的防治指标临界值,在此指标下,可以不进行防治;根据发生量测报方法及防治指标在小蠹发生区进行多点测报即可确定小蠹发生区、发生范围及面积  相似文献   

10.
松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对36株蠹害木作解析,发现纵坑、横坑切梢小蠹虫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虫种分布、虫口密度,因危害程度——枯萎木、濒死木和树木部位不同而异。林内衰弱的松树先受纵坑切梢小蠹的侵害,导致松树成片枯死主要是后来侵害的横坑切梢小蠹虫。  相似文献   

11.
为快速繁殖扁桃,以从美国引种的5个品种为试材,从取材、材料的处理、外植体的诱导分化、芽的增殖、生根以及影响试管苗形成的重要因子等方面探讨了扁桃组织培养的技术和方法。经研究得出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对芽的诱导分化及芽的增殖最佳配比浓度为:在改良MS基本培养基上添加0.5mg/L的NAA,0.5mg/L的KT,0.1mg/L的BA,此配比浓度产生的扁桃有效苗最多;而添加1.5~2.0mg/L的IBA生长素有利于扁桃组培苗生根。  相似文献   

12.
对30株蓝桉、36株直干桉胸高圆盘上不同方向、年龄及树干不同高度的木材纤维长度所作的测定分析表明:两树种株内木材纤维在不同方向的差异不显著,年龄间、高度间的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11年生以前,纤维长度随年龄的增长几乎是直线上升,其变异可用对数曲线描述。纤维长度以胸高圆盘的平均值最短,其次为树高的3/4处,树干中部纤维较长。2年生与主伐时(8年)的纤维长度相关极显著(达0.01水平)。两树种间纤维长度差异均极其显著,区组间差异却不显著。蓝桉家系间差异显著(P<0.05),直干桉家系间差异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1997~1999年,在不同试验点的云南松蠹害林分中设置饵木堆、整株饵木和活立木引诱松小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方法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设置的衰弱木饵木堆诱虫效果明显高于健康木饵木堆;在饵木堆上加置MBXS,(-)APX或(-)APX+YS复合剂,诱虫量比不加置这些聚集信息化合物的饵木堆增加4倍以上。试验所用窗式诱捕器以寄主天然化学气味物质为诱饵,对转干期成虫具有较高而稳定的诱捕量,且设置检查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于梢转干期林间松小蠹诱捕和种群动态监测;活立木上加置(-)APX+YS复合剂,对各时期松小蠹成虫均有一定引诱作用,可用于梢部小蠹种群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4.
不同浓度钾对金盏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给金盏菊的规模化无土栽培的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日本园式营养液配方,探讨不同浓度钾对金盏菊生长发育的影响,对金盏菊植株叶片数,株高,茎粗,鲜重,干物质物质重量和开花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营养液中钾浓度为400mg/L时,最适宜金盏菊的生长发育,金盏菊生长对缺钾比较敏感,但对高浓度钾不太敏感。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省曲靖市沾益、陆良县遭受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云南松林为样区,应用NOAA/AVHRR、LandsatTM、CBERS-1 CCD和EOS/MODIS 4种卫星遥感数据,对其受纵坑切梢小蠹的重度危害区和健康林分进行了光谱信息的分析。据此,初步提出了两种监测模型,差变率(DR)模型和灾害指数(DI)模型,可用于区分典型的云南松健康林分和遭受纵坑切梢小蠹重度危害的林分。表明若DR值较大,云南松林的健康状况较好;反之DI值越大,林分受到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6.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气候因子关系密切。大气湿度低、气候干旱,入侵严重;温度越高,小蠹发育速度越快,侵入成功率越高;云南松林立地条件差、阳坡、山脊、林缘、郁闭度低、长势弱均易遭蠹害。森林火灾、乱砍滥伐造成小蠹虫的虫源地,上述因素是酿成云南省小蠹虫大面积危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和1995年在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危害的云南松林中,进行了施肥试验。施肥后的云南松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平均下降22.69%和33.7%,而未施肥的云南松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平均下降11.73%和18.3%,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实际平均下降10.96%和15.4%。试验证明,通过施肥,增强树势,能提高云南松对纵坑切梢小蠹虫危害的抵御能力,起到间接防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两种小蠹虫在云南松树干垂直分布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曲靖地区受蠹害的云南松林为调查对象,对林内濒死树上的纵坑切梢小蠹虫和横坑切梢小蠹虫在树干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这两种小蠹虫整体平均分布的格局及不同种的聚集分布的特点。明确了树干各段两种小蠹虫的数量比例,为测报和信息素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