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森林健康理论,分析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存在着森林面积减少,森林生态系统活力下降,服务功能降低,维护系统的外部输入增加,系统经营管理选择单一,对邻近系统的破坏加大等健康受损症状.藉此,提出加快山区生态建设,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管理,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加快退化林地和草原植被恢复进程等保护和恢复祁连山森林健康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3S技术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结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采用3S技术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结构现状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与2000年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保护区林地以灌木林为主,占林地总面积的74.6%;其次为有林地,面积占林地的21.3%;森林起源主要为天然林,森林树种结构单一.灌木林树种主要为金露梅、柳类、锦鸡儿、杜鹃、珍珠猪毛菜等.乔木林以青...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虫害及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害虫种类较多,发生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生态效益下降。本文报道了区内当前发生的害虫种类及危害情况,分析了虫害发生的特点和原因,提出了适宜本区特点的管理措施、治理策略和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4.
2008-2012年,应用“3S”技术对祁连山北坡森林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北坡森林质量呈退化状态,主要表现为:(1)林分结构不合理,森林更新不良;(2)森林调节降水能力减弱;(3)林地退化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加重;(4)森林景观向破碎化方向发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遭破坏;(4)林分卫生状况差,森林火险等级高;(5)森林长势衰弱,病虫危害增加.提出了提升森林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林业洪水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林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每2~3年在雨季会出现大雨或暴雨天气,引起山洪暴发,对生态环境和林业生产也造成一定破坏。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暴雨洪灾的防御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6.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新店林场常年风沙较大,降雨量较小,土壤为沙壤土。由于初植密度过大,龄级进入中龄林没有及时进行抚育间伐,造成林木营养空间过小。另外,由于气候干旱等因素使樟子松树木生长不良,加之以蛀干害虫松树蜂和松幽天牛等危害造成林分内出现枯死状况,灾害木亟待清理。部分林地林木已进入中龄林,由于当地地域条件所限,不能形成天然更新,为了合理经营森林对其进行人工更新。  相似文献   

7.
毛忠映 《中国林业》2009,(19):47-47
森林病虫鼠被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威胁森林资源安全的三大灾害之一。因此,加强对森林病虫鼠害的研究和防治是关系到今后农林业生产能否持续发展的大事。长期以来,对病虫鼠害种群的控制,多依赖于化学药剂,产生了较大的负反馈效应,造成反复暴发危害的恶性循环。因此,寻求长期、稳定、有效的控制策略与措施成为控制森林病虫鼠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调查表明,祁连山区林木病原菌有107种,造成病害134种。其中,叶部病害74种,干部病害38种,枝梢病害17种,种实、根部病害较少。病害发生种类随植被垂直分布和林区气候不同而变化,人为活动对林分的干扰破坏是诱发森林病害的重要因素。通过总结生产经验和试验筛选,提出了适宜祁连山区主要森林病害的植物检疫、抗病育种、林分抚育、经营管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雨雪冰冻灾害对引发森林火灾的影响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初发生在广东省的雨雪冰冻灾害使灾区的森林火灾呈现出集中爆发的态势,并造成伤亡严重、火灾扑救极为困难等影响.灾害使森林火环境恶化、灾害木不能及时清理、生物防火林带和防火设施受损严重等是造成森林火灾隐患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加大害灾木清理力度、恢复并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建立林火预警机制、修复防火设施、提高科学经营水平、增强森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灾区防御森林火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分布有珍稀及濒危动植物种类,植被类型和自然条件独特,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但由于祁连山保护区山势险峻,地形复杂,森林防火形势极为严峻。建立覆盖全区,能及时、快捷、准确地获取林火信息的防火监测网络成为了防火工作的重点。这对于确保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稳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概况1.1地理位置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黄河以西,东西绵延千余公  相似文献   

11.
环洞庭湖拥有滩地20多万hm2,近几年来,随着杨木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中、高住滩地成为营造杨树速丰林基地重要区域.滩地杨树人工林的兴起,不仅使滩地的自然景观发生了变化,同时滩地的水分、光照、植被等环境因子也发生了改变,有害生物种类随地面高程提高呈递增态势,成为制约滩地杨树生长量和木材材质的瓶颈.连续6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2.
短轮伐期菇木林营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荆、南酸枣、秃瓣杜英、马褂木等8个袋栽香菇试验表明,麻栎、南酸枣每千克干料产鲜香菇为944g和882g,比对照高45.23%和35.69%;桤木、秃辨杜英、银荆、锥栗、马褂木、枫香等产菇量比对照高7.18%~20.92%。造林试验表明,4a生的银荆树高8.93m,胸径8.20cm,生物产量高达189891kg/hm^2;5a生南酸枣、秃辨杜英、马褂木、枫香、锥栗、麻栎生物产量达83790~150228kg/hm^2。研究认为银荆、南酸枣、秃辨社英、马褂木等树种具有早期丰产的特性,采用密植造林4~5a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森林害鼠综合管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甘肃省森林害鼠发生现状与造成森林害鼠猖獗发生的主要原因,结合森林害鼠综合管理理论,提出甘肃省森林害鼠综合管理宏观对策 。  相似文献   

14.
以鹤岗市林业局细鳞河林场为范例,总结了天然次生林的经营措施、培育技术及具体作法,并对经营效果作出了客观评价,提出了天然次生林今后的经营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任信在  李宇新 《林业研究》2001,12(4):243-246
在南韩东北部,1997-1998年间,自4月至12月对人工林和无枯死木生境及采伐后保留地被物的落叶次生林中的小型鼠类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在两块林地中各选择1 hm2(100m100m)样地作为控制区和处理区。两块研究地的中上层林冠结构基本相似,但倒木及地被物的数量及比例却显示控制区大于处理区。两区域中共捕到两种小型鼠类,其中棕背 (Eothenomys regulus)211只,占总数的55.5%,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169只,占44.5%。这两种鼠类的丰富度及种群稳定性在控制区明显优于处理区。两地小型鼠类的不同捕获量主要来自两地鼠类繁殖率和居留率的不同。显然,森林地被结构对小型鼠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采伐迹地中保留枯死木及地被物是维持小型鼠类种群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16.
越冬代松毛虫的严重危害 (针叶损失 70 %以上 ) ,对当年的高生长量、胸径生长量和材积生长量有极显著影响 ;一代 (7月 )的严重危害 ,对当年和后一年的胸径生长量、材积生长量有显著影响 ,对高生长影响不显著 ;二代 (9月 )的严重危害 ,对当年的生长量无影响 ,对后一年的高生长量、胸径生长量和材积生长量有极显著影响。无论哪一代危害 ,对后 2年的生长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掌上电脑采集外业调查数据程序(林业掌中宝),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系统软件为例介绍掌上电脑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情况。提出采集林业外业调查数据的一个全新的方法,使林业数据采集步入电脑时代。  相似文献   

18.
李丹丹 《林业科技》2004,29(3):51-52
实木压缩弯曲技术是丹麦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最新技术,它是把锯好或刨好的木材放进蒸气罐内进行喷蒸加热,使其软化,然后用液压机顺着木材纤维方向进行纵向压缩,几分钟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对其进行弯曲变形,然后进行干燥处理,使其弯曲后的形状保持不变。该技术与传  相似文献   

19.
沙棘具有抗逆性强、生物产量高、耐平茬利用、热效率高、经济价值高、适生范围广等特点,可作为三北地区能源林的主栽树种。文章主要介绍了沙棘能源林的营造技术和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mobility and concentrations of methylene bis thiocyanate (MBT) at different depths of wood billets (200 mm long, 40 mm in diameter) of Pinus radiata were determined using NMR spectroscopy and ICP-ASE. Results were then correlated with the effect of wood MBT concentrations on growth of O. floccosum in a bioassay using stereomicroscopy 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 The 13C NMR spectra showed the presence or the absence of MBT in wood but it was unable to detect small concentrations. ICP-ASE, however produced quantitative data across the depth (40 mm) of the wood billets tested. Within 7 days of storage, MBT penetrated from surface to pith but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MBT in surface wood compared to pith wood. Present study highlighted the benefit of using CLSM for fungal detection in wood.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ICP-ASE and CLSM analysis suggested to inhibit growth of O. floccosum, the MBT concentration needs to be >55 μg/g of dry wood. Due to its high detection capacity, ICP-ASE is identified as an excellent tool for MBT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in w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