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麦10号原名毕85-7是贵州省毕节地区农科所1975年用高加索×71-4422经10年11代(夏繁加两代)选育于1985年稳定成型,1993年12月经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正式定名为毕麦10号。在我区各县试验示范亩产在185。415kg之间,小区试验结果比毕麦13号增产12.25%,现将该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综合如下。1品种特征特性此品种属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蜡粉较多,分率力中等,叶片宽大,微披,茎杆粗壮,根系发达,抗倒状能力强,属典型的重穗型品种。一般栽培条件下种植穗长12cm,每穗有效小穗22个左右,穗粒数39-55粒;高…  相似文献   

2.
用20个创新玉米自交系和3个优良自交系按20×3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成60个组合,分析了20个自交系的小区产量等9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并对各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泰系1、泰系7和泰系8这3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较好,以其作为亲本进行杂交,易培育出性状优良、产量高的杂交组合。所研究性状杂种优势的表现都主要受加性基因的控制,但在株高性状非加性效应的作用也不能忽视。9个性状中小区产量、株高、穗位高和行粒数受环境影响较大。在育种过程中,穗长、百粒重和轴粗3个性状要注重早代选择,小区产量、株高和行粒数性状宜进行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3.
对普通小麦4个组合7个籽粒产量性状进行研究表明:小麦的籽粒产量性状都属数量性状,F_2代分离表现为连续变异,除穗粒重和株穗数外,凡双亲差异大的,F_2代一般都是中间类型的植株数占多数,反之则少,而超大、小亲个体百分比高.在本年试验条件下,一般广义遗传力都较低,其大小依次为粒重、株高、穗粒数、穗长、穗粒重、小穗数、株穗数。粒重、穗粒重、穗粒数遗传变异系数高,与产量有选择潜力,其它性状遗传变异系数小,选择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4.
<正>宜香3003是我院以米质优异的自育两用系5279S作母本,再以分蘖力中等、茎粗秆壮、叶色浓绿、叶短宽直立、着粒紧密、穗大粒多、谷粒紫色的云南地方偏粳型紫稻与抗病优质恢复系R16杂交的中间材料宜恢1577杂交,选择米质优、株型好、穗层整齐的单株21个,经南繁加代,连续选择,优选99K3003株系,  相似文献   

5.
拱圆形塑料大棚温室玉米加代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路  付海波 《种子科技》2000,18(2):99-100
:总结了拱圆形塑料大棚温室进行玉米加代种植的技术措施 ,对应用大拱棚温室玉米加代种植的效果进行了评价。采用三层膜加草苫的保温措施使大拱棚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温室玉米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平均比外界气温高 9℃左右。加代玉米一般 1月上旬播种 ,5月 1 0日左右散粉 ,6月上中旬收获 ,生育期约 1 5 0 d,说明大拱棚温室能够满足玉米种子纯度种植鉴定及玉米加代育种、繁种的要求。在玉米生育前期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拱棚内的温度 ,能相应缩短加代玉米的生育期  相似文献   

6.
针对冬小麦异地加代选择时选择标准难以掌握的问题,2002~2005年以10个冬小麦品种为试材,在云南省元谋、青海省西宁市和陕西杨凌对其重要性状变化规律进行了两个生产周期的试验研究,以期制定出异地加代选种的主要农艺性状选择标准。结果表明:异地加代,性状的变化与品种的冬春性密切相关,冬性和弱冬性材料在元谋加代必需经过春化处理。异地加代中成熟期、分蘖、千粒重和抗条锈病性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株高和单株成穗数的变化。熟相三地表现一致,其它性状变幅较小。依据试验结果制定的主要性状异地选择标准是;冬季在元谋单株分蘖8~20个,成穗6~8个,平均每穗小穗数多于19个,每穗粒数大于35粒。中、早熟材料千粒重48g以上,晚熟材料不低于43g。中、晚熟材料株高75cm左右,早熟材料60~70cm。成熟期以小偃22为对照,最多早熟50天,最晚迟熟10天。中抗白粉病,免疫条锈病。熟相黄亮。春季在西宁的选择标准是;单株分蘖10个左右,成穗7个以上,平均小穗数多于20个,每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5g以上。株高75cm左右。成熟期比小偃22早、晚均不宜超过12天。中抗白粉病,免疫—高抗条锈病。熟相一级。  相似文献   

7.
玉米自交系一年三代种植与选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立玉米自交系一年三代种植的新模式,采用了温室与大田试验等研究方法,对玉米自交系加代种植与选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山东大棚春播、山东夏播、海南冬繁一年三代种植与选育模式可靠,可操作性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选育自交系扩大了选育范围。利用该加代模式,山东春季大棚2月25日左右播种,5月1日左右授粉,6月12日左右收获,灌浆期42天以上,籽粒基本饱满;夏季6 月15 日左右播种,10 月5 日左右收获,及时暴晒考种;海南冬季11 月8 日左右播种,2 月20日左右收获暴晒3 天及时运回山东大棚春播,完成一年三代。利用该模式选育出的自交系性状表现可靠,生产上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玉米抗茎秆倒伏相关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玉米F1代杂交组合(DF-1×DF-2,DF-1×DF-3,DF-1×DF-4,DF-2×DF-3,DF-2×DF-4,DF-3×DF-4)为材料,研究了密度、组合方式和农艺性状对玉米F1代杂交组合成熟期茎秆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茎秆倒伏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5;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6个F1代杂交组合中4个组合茎秆倒伏率显著的增加,而2个组合茎秆倒伏率增加不显著;组合方式对玉米茎秆倒伏具有显著的影响,自交系DF-1组配的3个F1代杂交组合茎秆倒伏率居于前3位,105 000株/公顷密度时DF-1×DF-3和DF-1×DF-4的茎秆倒伏率分别为94.64%和62.80%,这表明自交系DF-1可能含有致F1代杂交组合茎秆倒伏的基因;茎秆倒伏率与株高、穗位高和穗上节间数之间经相关分析达到极显著水平,与茎粗之间经相关分析达到显著水平,而与穗下节间数、穗叶宽、穗上叶宽和穗下叶宽之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认为,自交系DF-1可能含有致F1代杂交组合茎秆倒伏的基因,可用于抗茎倒基因定位及基因挖掘研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2个杂交组合茎秆倒伏率增加不显著,这表明通过高密度筛选获得抗倒耐密的F1代杂交组合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给‘济麦22’大面积推广提供适宜栽培措施,选择4个生态区5个试验点,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大;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构其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济麦2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下降,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产量构成因素稳定性分析发现环境差异对‘济麦22’千粒重影响较大,而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影响较小。2008年4个生态区‘济麦22’适宜播期范围分别为:鲁南地区10月8日至14日、鲁东地区10月6日至12日、鲁北地区10月1日至7日、鲁西地区10月10日至16日;适宜种植密度范围为180×104/hm2~240×104/hm2。研究还表明,在中高肥或高肥地力条件下,增加粒重对充分发挥‘济麦22’高产潜力似乎更有效。因此,选择适宜播期播量的同时,应在栽培技术中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获得足够的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10.
欧俊梅  王治斌 《华北农学报》2007,22(B10):235-238
以4个矮秆大穗型小麦材料为母本,6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15个茎叶穗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5个农艺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15个性状遗传力均较高,除旗叶宽、旗叶面积和单株粒重三性状外,其余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除叶宽和结实小穗两性状外,其余各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各茎叶穗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提高结实小穗、穗长、每穗粒数与提高穗下节长和穗颈节长以及穗长与单株穗数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小麦新品种豫麦57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选育经过豫麦57是河南省安阳市农科所以豫麦18为母本,以80 (6 ) -3-3-10为父本,于1989年春进行有性杂交,共3穗,78粒,在1989年秋全部点播,其F1表现优势强,株高适中,子粒饱满,被选为重点组合;1990年秋种植F2 代,仍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基础及广泛的变异,根据育种目标的要求,采用系谱法选择,当年入选30多个株系,经室内考种入选20多个株系;1991年夏漯河市农科所作为穿梭组合从安阳市农科所引进400余粒F2 代种子,当年秋全部单粒播种;1992~1994年漯河市农科所继续按照育种目标进行选择,同时进……  相似文献   

12.
<正>严冬季节,气温较低,大棚花卉受冻害的情况时有发生。现介绍几个预防冻害的方法:增加覆盖物夜间在大棚四周加围草苫或玉米秸,可增温1℃~2℃。在原来的草苫上再加1层薄苫子,可使棚温提高2℃~3℃。在原来的草苫上覆盖1层薄膜,不仅可以挡风,还能防止雨雪打湿草苫,从而减少因水分蒸发引起的热量散失。大棚周围熏烟寒流到来之前,在大棚周围点火熏烟,可防止大棚周围的热量向高空辐射,减少热量散失。经常清扫棚膜及时清除棚膜上面  相似文献   

13.
高密度对甘肃黄灌区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4个玉米品种,设置3种密度,于2015-2016年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种植试验得出:同一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存在差异。对宁玉524、辽单588、高玉818、先玉335的各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在密度9.75万、11.25万、12.75万株/hm 2处理下两年测得的数据均值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出现趋向性变化。表现为玉米的空秆率、倒伏率、株高、穗位高和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穗粗、穗长、穗粒数和百粒重随密度增加有所减小。其中空秆率、茎粗、穗粗、穗长、穗粒数和产量差异显著,高种植密度对他们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9):3046-3052
本研究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高粱无融合生殖系SSA-1 (Shanxi sorghum apomict-1)的全基因组DNA导入水稻‘辽盐28号’、‘辽盐6号’两个品种,子代的遗传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经过连续自交选择和鉴定,获得了27个表型稳定的D_4代株系。通过田间种植,对导入株系的抽穗期、分蘖数、株高、千粒重等农艺性状的表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D_4代株系的农艺性状存在广泛变异,部分D_4代株系茎秆、穗粒颜色更偏向供体高粱,表明高粱全基因组DNA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并对受体基因的表达产生了影响,与受体亲本相比,导入株系在抽穗期、分蘖数、株高、每穗粒数、每穗粒重、穗长、千粒重等主要性状上都表现出明显变异。进一步对变异株系分析筛选有助于挖掘新种质材料,为选育水稻新品种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赖麟  冯鸿 《种子》2007,26(5):30-32
用一年生墨西哥大刍草(Zea Mexican Schard)与玉米G综合种远缘杂交选育的10个自交系作母本,以7个骨干自交系为父本,按10×7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70个杂交组合为供试材料,研究了远缘杂交选系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遗传组成、遗传力和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抽丝期、株高、茎粗、穗长和百粒重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影响,狭义遗传力高,适合早代选择;茎强度、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同等影响;而穗位高、穗重、穗粒重和出籽率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效应影响,狭义遗传力低,宜晚代选择。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GT107可以作为很好的早熟、矮杆、抗倒和高产育种潜力亲本。  相似文献   

16.
《种业导刊》2007,(12):47-50
小麦品种 许科1号 豫审麦2007001,河南许科种业有限公司选育,品种来源于97-042/漯麦4号. 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系,全生育期231天.抗寒性好,返青起身快,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较抗倒伏;株型半紧凑,旗叶上举,穗层整齐;长方型穗、穗粒数较多,容重高,成熟落黄好.成产三要素为:亩穗数32.5万,穗粒数45.1粒,千粒重45.8g.  相似文献   

17.
7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配合力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模式4设计,对7个自交系主要穗部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1)D902、苏65、1043单穗粒重GCA效应较高,丹大粗混穗粗,穗行数GCA效应较高.(2)21份组合中,苏65×1043、丹大粗混×96-132、丹大粗混×D902、1441×1043、1043×交51等组合单穗粒重SCA较高,为强优势组合.(3)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4个性状受加性基因效应影响大,宜早代选择;株高、行粒数、穗位高、秃尖、单穗粒重受非加性效应影响大,宜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18.
17个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育种潜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西南地区生产上常用的11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测定17个玉米地方种质新选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并对杂优类群、性状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GCA表现突出,且构成产量因子性状GCA表现也较好的新选系有P1-1、P1-16和P1-14;SCA值高、杂种优势强的组合是P1-10×P2-4,四平头群×Lancaster群在川南地区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在穗行数、行粒数等4个性状中,亲本的基因加性效应对F1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可早代进行选择,而百粒生、单株产量等5个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非加性效应,宜晚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有助于发挥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利用裂区试验研究了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小,除对穗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外,其他均不显著。种植密度则影响较大,除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特别是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的显著程度非常高。在不同的播种期下各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较大,但产量构成因素差异较小。在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下,穗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较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直接影响很小,穗数与穗粒数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该品种的适宜播种期应该在10月8日至10月25日,早播情况下每667m^2选择8万基本苗较合适,中晚播情况下选择16万。  相似文献   

20.
春小麦穗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穗部性状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经济产量,研究春小麦穗部性状的遗传组成,为遗传育种中通过进一步改良穗部性状提高产量提供参考和策略。以‘宁春4号’和‘Drysdale’及其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采用P1、P2、F1、F2四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法研究了春小麦几个穗部性状: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穗粒数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长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无主基因存在;结实小穗数由2对等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不实小穗数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粒数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