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广西象州县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重要性、脆弱性区域划分,象州县2002年度退耕还林工程布局划分为土山和石山两大造林类型区,并根据造林类型区的不同特点,设计造林树种、造林模式。退耕还林工程三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雅安退耕还林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雅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的实践进行了初步总结。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立地条件和不同的树(草)种生物学特性,探索了退耕还林工程的经营造林模式和经营机制,并探讨了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问题和生态效益的补偿原理和原则。  相似文献   

3.
密云县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密云水库周围地区、国道、国铁干线公路两侧,以及生态脆弱地区。主要造林模式为生态型经济林造林模式、经济林模式、农业生态旅游模式、速生丰产林模式与水源保护林模式(荒山造林模式)。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调查与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密云县退耕还林工程在净化空气、减少风沙危害、保持水土等各方面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隆回县退耕还林造林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回县5年来的工程实施过程中,结合不同的立地条件,将全县退耕还林区划分为4大类型区,确立了4类各具特色的造林模式。本文针对各类造林模式,从立地条件特征、治理技术思路、主要技术措施、模式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分析,指出了退耕还林造林优化模式的特点,为隆回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四川洪雅县3种植被模式的土壤入渗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于1999年率先在全国启动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旨在防治水土流失、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目前关于退耕还林的报道很多,主要涉及退耕区造林模式、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建议以及三大效益如何统一等方面(徐振华等,2003;傅新红等,2003;杨时文,2002)。但是,退耕还林区不同植被模式对土壤入渗率影响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袁建平等,2001)。  相似文献   

6.
在河北省南部平原沙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探索出了许多有益的造林模式。文章阐述了河北省平原沙区退耕还林模式选择的原则,归纳总结出本区退耕还林的主要造林模式及其适宜条件、技术思路和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淳化县是渭北黄土高原林业重点县,也是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该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刺槐造林模式占到了退耕还林面积的75%。文章针对几种造林模式,从适应立地条件、造林技术要点、模式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分析,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8.
旬阳县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项目计划58.2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造林34.67万亩,荒山造林23.11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为保证退耕还林工程扎实有效地开展,旬阳县大力实施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巴盟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当年杭锦后旗、乌拉札中旗列入了全国试点工程,到2002.年全盟的7个旗县市全部实施r退耕还林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退耕57万亩。在这4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当中,各地采用了多种造林模式,包括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退耕还林造林实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述了河南省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意义 ,并主要从树种结构、抗旱造林的技术方法和乔灌草混交造林模式三个方面介绍了退耕还林造林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桑植县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借鉴往年工程建设经验,将全县退耕还林区划为4大类型区,筛选了14种典型造林模式。我们针对各类造林模式,从立地条件特征、治理技术思路、主要技术措施、模式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了退耕还林造林优化模式的特点,对实施退耕还林、长防林等生态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施带状造林一直是营林工作中较有争议的一种模式。鄂温克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始摸索带状造林的经验和模式,尤其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两行一带作为一种新的造林模式在全区推广。鄂温克旗林业技术人员经过示范,认为两行一带造林模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在营林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工程在醴陵市实施3年来,根据气候特点和造林立地条件,主要选择了6种造林优化模式,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为退耕还林适地适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4.
《四川林业科技》2009,30(4):I0002-I0002
自2000年以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相继在船山区实施,截止2008年底,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6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7万亩,配套荒山造林5.92万亩;完成天保人工造林1.93万亩,  相似文献   

15.
宜昌市夷陵区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5a来,通过对全区退耕还林造林模式的研究与运用,筛选出了符合夷陵区实际的、先进适用的5个造林模式。调查结果表明3a后造林面积保存率达100%,造林株数保存率达80%以上,生长状况优良。  相似文献   

16.
王莉 《山西林业》2006,(3):30-31
垣曲县是一个山区县,总耕地面积2.69万hm2,其中坡耕地就多达1.53万hm2。自2002年以来,该县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0.67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24万hm2,荒山还林0.43万hm2。在4年的退耕还林实践中,该县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一整套符合县情的行之有效的退耕还林造林模式,并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得到充分应用,有利地推动了全县的退耕还林工作,使历年来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了设计的要求。1刺槐造林模式造林密度:每公顷1995株,株距2m,行距2.50m。适用范围:全县所有的退耕地及荒山造林。苗木规格:1年生、无病虫害的一级苗木,地径0.80cm以…  相似文献   

17.
数字     
退耕还林累计造林4亿亩 我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效益阶段性监测已经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9年来,已累计造林超过4亿亩,投资总量达4300多亿元,涉及1亿多农民。  相似文献   

18.
数字     
退耕还林累计造林4亿亩 我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效益阶段性监测已经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9年来,已累计造林超过4亿亩,投资总量达4300多亿元,涉及1亿多农民。  相似文献   

19.
刺槐--退耕还林工程的先锋树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刺槐根系发达、适生范围广、适应性强、综合经济价值高等方面,分析了刺槐之所以适用于退耕还林工程的诸多优点,并简单介绍了刺槐的育苗、造林技术及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刘正平 《湖南林业科技》2006,33(1):14-16,20
湖南省自2000年开展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在全省全面实施,6年来各地在退耕还林实践中创造出了一批成功的造林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总结湖南省主要退耕还林造林模式的技术措施,分析其生态和经济效益,走生态、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之路,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