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田间冬小麦与夏玉米的试验研究,结合示范区试验示范,对冬小麦与夏玉米生育期进行了优化、对种植方式进行了调整、夏玉米深松播种、增施钾肥与冬小麦增施磷肥及有机肥等有效措施,研究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根据期品种特性,实现冬小麦、夏玉米稳产、提质,大面积发挥中河北低平原区的产量潜力。考虑该地区气候与环境资源特点和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生产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本文对此进行了作物增产理论与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温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存在缩短趋势,不同地区缩短2—5 d不等;夏玉米播种时间南部推迟而北部提前,收获时间总体呈现推迟趋势,整个黄淮海地区生育时长未发生明显变化。茬口时间因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延长,造成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单产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省份达到显著水平。非线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同时增产或同时减产的一致性。冬小麦产量受最低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南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减产明显,而北部河北省和西部河南省表现为增产。温度升高除对河南省夏玉米有增产作用外,其他省份夏玉米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同和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有关。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总体上气候变暖对周年单产影响表现为北部增产,而南部减产,因而选择适宜早播且生育期长的夏玉米品种对保障周年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生育期北部延长而南部缩短,生育期的推移导致茬口时间延长,造成了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个区域平均来看升温使夏玉米减产,冬小麦增产;降水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则存在不利影响,而对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对7种不同耕作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及小麦、玉米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参试的各种土壤耕作模式中,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优于低留茬免耕播种;小麦播种时采用的"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6最好,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38.3%,纯收入增加42.7%;其次是"冬小麦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3,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20.6%,纯收入增加23.9%;免耕作业模式和旋耕作业模式,虽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效果均不理想。【结论】"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耕作模式可显著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促进粮食高产稳产,适宜在关中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基于1971~2019年山西109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 2019 年山西的气候特征、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2019年,影响山西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事件为:干旱、寒潮和暴雨。春夏季中南部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造成大范围旱情出现。春旱对冬小麦的返青拔节造成了较大影响,也影响了春耕春播工作;夏旱主要对玉米等大秋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较大;春季低温霜冻,使山西南部经济林果损失巨大,北中部春耕播种时间推迟,导致出苗率低、苗弱,作物产量和品质均受到影响;夏季强降水及对流天气,给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9月持续的降水造成大秋作物贪青晚熟,病虫害加重,还影响了冬小麦的播种。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未来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区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收集了中国科学院栾城试验站15年的田间试验资料,下载了Had CM3气候模式A2、B2情景下2050s以及2080s气象资料,将降尺度后的气象资料输入DSSAT模型,模拟了未来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栾城日均温将明显升高,冬小麦、夏玉米的生育期均将缩短,耗水量总体上均减少,冬小麦产量增加,夏玉米产量下降;将现有的中熟玉米品种调整为晚熟品种后,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冬小麦的生育期将缩短,耗水量将减少,产量将明显增加,而夏玉米的生育期将延长,耗水量将增加,产量将与现在相差不大。因此,调整作物品种是华北平原未来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夏播玉米的前茬主要以冬小麦为主,小麦收获后应抓紧时间整地播种,保证夏玉米能够正常成熟,为夏玉米获得优质高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未来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区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收集了中国科学院栾城试验站15年的田间试验资料,下载了Had CM3气候模式A2、B2情景下2050s以及2080s气象资料,将降尺度后的气象资料输入DSSAT模型,模拟了未来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栾城日均温将明显升高,冬小麦、夏玉米的生育期均将缩短,耗水量总体上均减少,冬小麦产量增加,夏玉米产量下降;将现有的中熟玉米品种调整为晚熟品种后,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冬小麦的生育期将缩短,耗水量将减少,产量将明显增加,而夏玉米的生育期将延长,耗水量将增加,产量将与现在相差不大。因此,调整作物品种是华北平原未来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延迟收获对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千粒质量、籽粒产量以及地上部分植株各器官养分含量的影响,为夏玉米适时延收提供依据。【方法】以郑单958、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陕西关中地区设4个试验点(杨凌、咸阳、渭南、宝鸡),分别在各试验点夏玉米习惯收获时间的基础上延迟收获,测定不同延迟收获时间下夏玉米千粒质量、籽粒产量以及地上部分植株各器官养分含量。【结果】在关中地区4个试验点,收获时间推迟10~24d,夏玉米千粒质量增幅为7.9%~40.9%,籽粒产量增幅为17.5%~33.3%。夏玉米叶片、茎秆、穗轴等器官中的氮、磷养分向籽粒转移,提高了籽粒品质;而茎秆中钾含量明显提高,叶片、籽粒、穗轴等器官钾含量降低。在同时满足夏玉米生育期积温和冬小麦越冬前积温的条件下,关中东部地区夏玉米收获日期应在习惯收获的基础上推迟10~15d,即收获期以10-10-10-15为宜;中部地区推迟10d左右,收获期以10-10左右为宜;西部地区则应确保在10-10之前完成夏玉米收获。【结论】延迟收获对夏玉米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陕西关中灌区麦茬地夏玉米良好的播种技术,为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提供播种环节依据,稳步提高夏玉米产量和生产效益,对目前推广应用的玉米硬茬免耕精量播种和旋耕灭茬精量播种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旋耕灭茬精量播种在出苗率、植株生长发育整齐度、穗长、行粒数、产量、效益等方面均比硬茬免耕播种要好,每667 m~2增产56.5 kg,增值81.7元,平均增效14.8%。旋耕灭茬精量播种可以成为陕西关中灌区夏玉米较为理想的一种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施氮对下茬夏玉米的后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冬小麦施氮在下茬夏王米上后效的研究表明:1)冬小麦收获后土壤残留的无机氮量与冬小麦生长季的总施氮量呈极显著的平台加线性相关关系,即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土壤残留无机氮保持一恒定的值,但超过一个临界值(93.7 kg.hm-2)后土壤残留无机氮量与冬小麦季总施氮量呈线性正相关;2)冬小麦收获后 0~90cm土壤残留无机氮与下茬夏玉米的籽粒产量呈显著的线性加平台的关系,夏玉米在达到平台产量时的土壤残留无机氮为 63.6 kg·hm-2;3)在该试验所处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冬小麦189kg·hm-2的施氮量就可以满足冬小麦、夏玉米两茬作物对氮素的需求;4)土壤残留无机氮的利用能极大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夏玉米生长季氮肥的优化施用应充分考虑前茬作物冬小麦收获后的土壤残留无机氮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年的试验及生产实践,从品种选择、前茬秸秆处理、播种与施肥、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残茬处理等方面总结关中西部夏大豆机械化栽培技术,以期为关中西部夏大豆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关中灌区夏玉米是全省玉米生产的重中之重,年种植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60%以上,产量占全省玉米总产的70%以上,在全省玉米生产乃至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关中灌区夏玉米生产水平,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针对当前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播种质量不高、种植密度偏低、均匀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在总结以往高产创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中灌区夏玉米条带深旋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从地块选择与播前保墒、选择良种、硬茬播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灌水、加强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陕西省关中灌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地区夏玉米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技术上都有很高的要求,为提高玉米的种植质量,促进玉米增产、增收、总结玉米的丰收经验,河北地区为冬小麦要夏玉米一年两熟的主产区,本文主要介绍夏玉米的栽种技术要点,普及玉米的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的内容,为玉米高产提供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15.
冀州市是粮食生产大县,农业技术的应用直接影响着粮食的产量。本文把冬小麦夏玉米做为一个栽培整体,对播种、各生育期的管理措施、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我国玉米单产的重要举措之一。针对夏玉米生长季节的气候特点,从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倒伏控制、收获、贮藏六个环节入手,对耐密型夏玉米栽培提出了标准化建议,以期解决玉米高产与抗倒伏之间的矛盾,同时为玉米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夏玉米季不同施氮水平土壤硝态氮(NO3--N)累积及对后茬冬小麦的影响,利用作物轮作降低土壤NO3--N累积,减缓其淋洗,以提高氮肥周年利用率。【方法】夏玉米季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冬小麦采取节水省肥栽培,研究夏玉米收获后土壤剖面累积的NO3--N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NO3--N累积动态的影响。【结果】夏玉米季施氮量与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NO3--N累积量与冬小麦的产量都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冬小麦季采取限氮或不施氮处理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各层NO3--N含量,与夏玉米收获后相比都有显著降低。夏玉米季施氮240 kg•hm-2、冬小麦季施氮157.5 kg•hm-2(N240+157.5)或者冬小麦季不施氮前茬夏玉米季施氮360 kg•hm-2(N360+0)都能满足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对氮的需求,产量、吸氮量和周年氮肥利用率相近且都保持较高的水平,但夏玉米季高施氮处理,当季氮存在很大的淋洗等损失风险。【结论】夏玉米季施入的氮肥对后茬冬小麦有很强的有效性,小麦季采取节水省肥栽培,能显著减少前茬作物收获后残留的NO3--N,减缓其淋洗,同时保障作物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生产中氮肥的合理分配应充分考虑前茬残留氮素对后茬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产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针对陕西省关中灌区的生态条件和限制小麦、玉米产量高产的障碍因素,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农艺措施进行统筹调控,从品种搭配、播期调整、群体构建、水肥运筹等方面,总结形成了以“两旱”(小麦早种、玉米早收)为“两晚”(小菱适期晚播、玉米适期晚收)为主体的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玉米不同播期、收获期对产量的影响,给玉米生产和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课题组选用3个品种,采用3个播期、3个收获期,就不同播期、收获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6月上旬、中旬、下旬播种,中旬产量最高,上旬和中旬播种产量接近,下旬播种较上、中旬减产13%以上。9月下旬初、末和10月上旬3个收获期,以9月下旬初收获产量最高,下旬2次收获产量接近,10月上旬收获产量下降5%左右。综合以上试验结果,结合农业生产条件变化和气候资源增加及影响,开封夏玉米生产以6月上、中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为宜。  相似文献   

20.
10月份主要农事 主要农事节气 寒露10月9日 霜降10月24日 主要农事活动 1.棉花采摘 2.夏玉米、夏大豆、水稻、花生成熟收获 3.继续播种冬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