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三都县白背飞虱发生动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8年三都县白背飞虱发生动态进行系统监测与调查,发现白背飞虱是三都县优势种,灯下有3个明显迁入虫峰,5月下旬为主迁入峰期;田间危害高峰期出现在6月上旬末至中旬,为特大发生程度,局部田块成灾发生,平均虫量为5700头/百丛,以小若虫为主要虫态。通过监测结果,结合相关因子,作出科学预报,为指导三都县大面积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白背飞虱爆发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淮稻区白背飞虱呈迁入代至主害代的爆发型相,发生程度为基数决定型。根据白背飞虱历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灯下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证明江淮稻区主害代(2代)发生程度与迁入峰后7月15日白背飞虱总虫量显著相关(R2=0.7107),并分别建立白背飞虱预警指标。以为害损失5%以下为标准,主害代高峰期虫量为15头/穴,比原防治指标稍宽。由此提出病虫兼治的防治对策和技术规范,比原传统方法少用药1次。  相似文献   

3.
琚祥发  方海维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3):249-250,255
褐飞虱是安徽桐城县县单季稻、双季晚稻后期主要害虫,以70年代为害最重。近年来略次于白背飞虱。灯下初见期为6月中下旬,迁入峰在7月。常年迁入后发生4代:四(2)代一般7月下旬在迟早稻、单季稻田发生,不需要防治;五(3)、六(4)代为害单季稻和双季晚稻,为主害代;七(5)代为害双季晚稻。田间虫量呈单峰曲线消长,群体高峰出现期:双季晚稻田六(4)计在9月中旬末,10a虫量平均百丛500头;单季稻田六(4)代在9月上旬本.10a虫量平均百丛639头;七(5)代在10月上旬,10a虫量平均百丛241头。  相似文献   

4.
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邵东县流行,其发生特点:早稻上首次发现;一季中稻田、深泥冷浸田、缺钾缺锌僵苗田发生严重;专业化统防统治稻田发生较轻.流行的主要原因:白背飞虱的迁入早、迁入量大;水稻抗病性能差;防治技术不平衡;高秆杂交水稻的普及、单双季水稻插花种植,为白背飞虱的繁殖和传毒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优良的环境.宜采...  相似文献   

5.
经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是以迁入为主的稻田前期虫量,其制约因子是降雨量等气象因子。其中,早稻是6月中旬至7月初田间长翅型成虫数量和6月上中旬降雨量及6月中旬晴雨指数;晚稻是8月下旬至9月初初田间总虫数量和8月上旬最低温度,这为组建预测模式提供了最佳因子。  相似文献   

6.
水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4年的观察记载资料,进行了双季早稻、单季稻、双季晚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成虫始见期为4月10~22日、4月19~26日,终见期为10月17日~11月9日,10月19日~11月9日;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的平均值间,差异均不显著;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1次高峰,但虫量小,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2次高峰,单季稻、双季晚稻的虫量较大,双季早稻的虫量较小;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秧田、双季早稻和单季稻白背飞虱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73.98%~91.84%、63.48%、70.52%,双季晚稻褐飞虱占的比例较大,为58.51%。  相似文献   

7.
从灯诱数量看稻飞虱种群动态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肇庆市1991~1999年灯诱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该市近10年白背飞虱种群数量上升,而且早稻虫量比晚稻大。白背飞虱在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的数量比例达72.6%~89.7%,形成数量优势的种群。季节数量消长显示,白背飞虱发生时间早,而且大部分虫量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前、中期,这段时间发生的总虫量约占早稻发生的78.6%,而同期褐飞虱的发生数量只占早稻发生的64.9%。年变动趋势表明,白背飞虱已成为主导稻飞虱  相似文献   

8.
建湖县位于里下河地区腹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海洋季风影响,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对建湖水稻安全生产影响大。白背飞虱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是造成建湖地区白背飞虱大发生的基础,适宜的气候条件利于白背飞虱的存活和繁殖,只有增加白背飞虱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准确把握防治最适时间,及早宣传发动防治,才能有效控制白背飞虱的危害,增加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9.
广西东北部稻区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监测广西东北部稻区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的峰期,分析其虫源,为白背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7—2010年在广西兴安县设置一盏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分析灯诱数据确定迁入高峰期,并运用Hysplit_4软件对其迁入高峰期进行轨迹分析确定虫源地。【结果】广西兴安县白背飞虱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大量迁入,2007年和2010年白背飞虱早期迁入量远远大于2008和2009年,4年来的最大迁入峰期随着时间推移。轨迹分析显示,虫源地主要位于越南北部、海南、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稻区。【结论】西南低空急流为白背飞虱的大规模北迁提供了运载气流,降雨使得白背飞虱在本地大量降落。  相似文献   

10.
收集整理福建省云霄县2005-2015年稻飞虱灯诱数据、田间调查数据及相关气象资料,分析2005-2015年云霄县稻飞虱发生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云霄县早稻以白背飞虱为绝对优势种群,占91.3%,其次为褐飞虱占8.7%;晚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占75.7%~77.7%,中后期褐飞虱虫量逐渐超过白背飞虱,占51.6%~63.1%。各年度各月份稻飞虱种群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即呈现"双峰型"发展态势。云霄县稻飞虱常年发生7~8代,早稻主害代第四(3)代重于晚稻第七(6)代。白背飞虱始见期早于褐飞虱。11年来平均发生程度3.3级,为中等偏严重发生,主害代呈现提早发生及间歇性爆发为害的特点。气候条件是关键影响因素。台风、西南气流活动、阵性降雨等气候条件对稻飞虱迁入影响明显,而迁入峰次多且迁入峰量大是导致云霄县稻飞虱爆发成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