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内在联系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回顾,着重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剩余劳动力最多的国家,如何进行有效转移,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和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往只主张大力发展小城镇,限制农民进入大、中城市,进而以"城镇化"取代"城市化 ",致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经济社会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总量、地区分布、工资水平及就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调整,随之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这也是新时期城市化进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加快新农村事业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前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本文就主要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分析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从三方面提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一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二是促进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的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英·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保金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76-447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分析了英、美国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积极引导农业“兼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等为特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从农业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当地经济环境,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农民工就业环境等。因此,本文结合云南省陆良县的实际,分析如何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  相似文献   

8.
殷军社 《甘肃农业》2009,(5):31-32,4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在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但既有的城乡二元化身份、地方政府“经济人”行为特征等因素阻碍了劳动力转移,因此扭转二元身份差异、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加快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良性转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一种必然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这种状况,虽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是新形势下,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一种必然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这种状况,虽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是新形势下,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甘肃是一个农业省份,可耕地少,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甘肃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指出了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乡二元的结构制度、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等因素是制约甘肃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甘肃是一个农业省份,可耕地少,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甘肃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指出了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乡二元的结构制度、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等因素是制约甘肃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通过小城镇建设,可以形成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促进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可以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可以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谈起,认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和职业技能的缺乏是制约其转移的关键因素,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就必须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个体素质,进而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5.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须向城市输出转移。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培训过程中所存在的劳动力水平偏低、培训机制不完善、经费供给不足以及课程形式单一等问题进行讨论。同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解决办法,使这些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妥善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发展农民劳务输出等对策,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9.
刘冰 《河南农业》2006,(4):38-38
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激活内需,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交通、通讯、农村电网改造、流通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城镇化建设,这些政策和措施,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开辟了新的空间。但随着企业的改制,城镇失业人数的增加和就业状况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还面临多重因素的制约。一、影响因素(一)体制性障碍,增加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居民社…  相似文献   

20.
张敏 《新疆农业科学》2003,40(Z2):29-31
农村城市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城市化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农民身份,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应为农村城市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利用市场运作和创新机制引导、调控和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