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来自新疆的5个抗黄萎病性不同的棉花品种根系分泌物进行收集分析,测定其对黄萎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根系分泌物能抑制黄萎病菌生长,与对照相比,其处理菌落直径减少2%~40.00%;耐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前期促进菌丝生长,后期表现为抑制作用;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能促进病菌生长。HPLC检测棉花根系分泌物的酚酸有没食子酸、绿原酸、香草酸和对-香豆酸,不同品种其含量有一定差异。在PDA培养基中加入外源酚酸测定其对黄萎病菌生长的影响,发现绿原酸和对-香豆酸在各浓度均抑制病菌生长;香草酸在低浓度(<400 mg·L-1)时前期促进,后期抑制,高浓度时始终抑制病菌生长;浓度小于800 mg·L-1时没食子酸对菌丝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棉花黄萎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性品种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感黄萎病品种冀棉11作对照,对14份转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抗黄萎病基因材料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研究表明:试验材料的发病程度年份之间差异较大,但趋势基本相同;棉花整个生育时期的发病程度不同,从前、中、后期呈逐渐加重之势,后期黄萎病发生最重。且材料之间差异很大,后期鉴定应作为黄萎病鉴定的主要时期,前、中期也应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供试材料中鉴定高抗黄萎病材料1份。抗病材料1份。耐病材料9份,说明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抗黄萎病基因对黄萎病具有一定抗性,且可在棉花植株内表达;抗病好的材料皮棉产量不一定最高。品种选育过程中,一定要统筹兼顾。抗病性是重要依据。产量才是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4.
不同抗性品种对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个海岛棉品种和15个陆地棉品种为分离寄主,采取单孢分离,共分离出67个黄萎病菌系。以抗性差异较大的海岛棉品种Pima90-53和陆地棉品种冀棉20、邯208和中棉所8号为鉴别寄主,采用苗期营养钵定量注菌液法对分离菌系进行了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同一地块田间不同品种所分离菌系的致病力类型并非单一类型,而是由致病力连续变化的多种致病力菌系类型组成;由不同品种分离出的菌系致病力存在差异,寄主品种的抗性与分离的黄萎病菌系的致病力无关,但不同基因型品种可能会影响不同致病力菌落的消长。 相似文献
5.
6.
7.
以陆地棉的5个抗黄萎病品种为父本,4个感病品种为母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0个组合,进行黄萎病抗性配合力研究。结果表明,冀122、中植棉2号在发病率、病情指数、相对病情指数3个性状上均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而冀棉616、豫棉112、徐棉18号则为负向效应。通过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分析,有9个组合具有正效应,而11个组合为负效应。通过估算3个性状的GCA方差和SCA方差,表明这些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通过遗传力分析,3个性状广义遗传力较大,可在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8.
茄子黄萎病菌毒素对茄子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不同抗病性品种的茄子幼苗为试材,研究了茄子黄萎病菌毒素对其叶片POD,PAL及PPO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茄子幼苗用毒素处理后,POD,PAL,PPO活性均比未处理的对照有所提高,且随处理时间延长,其活性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即POD活性在处理后0—24h逐渐升高,之后下降,PPO和PAL活性在处理后0—36h升高,而后活性下降。随毒素浓度增加,POD,PAL,PPO活性变化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3种酶活性与品种抗病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分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的分子鉴定,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基础,分子标记在棉花抗黄萎病方面的应用,棉花黄萎病抗性基因的克隆及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11.
为进一步探索黄萎病菌与棉花的相互作用,以感黄萎病棉花品种冀棉11为实验材料,在接种大丽轮枝菌V991 3 d后提取叶片蛋白,运用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技术研究黄萎病菌侵染后叶片蛋白质组学的变化。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差异表达量在2倍以上的蛋白点有22个,其中上调表达的蛋白点10个,下调表达的蛋白点12个。质谱鉴定发现,上调表达的蛋白包括ATP合成酶β亚基,Ru Bis CO活化酶1,Ru Bis CO活化酶α2以及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下调表达的蛋白包括质体叶绿素AB结合蛋白,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大链以及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小链。分别对下调表达的蛋白rubisco小亚基基因(RBCS)和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ab)、上调表达的蛋白Ru Bis CO活化酶1基因(RCA1)进行荧光定量PCR,发现接种黄萎病菌后3个基因在m RNA水平与蛋白水平上的变化是一致的。通过分析推测,黄萎病菌通过与参与光合能量代谢的蛋白相互作用,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近而引起棉花叶片的萎蔫与凋零。 相似文献
12.
棉花不同生育期SOD同工酶与品种抗黄萎病性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凝胶电泳测定不同棉花品种子叶期、4叶期、蕾期、铃期、吐絮期等5个不同生育期的叶片内SOD同工酶,结果其谱带数目相应为4、8、8、4、3,随着棉花的生育进程,SOD同工酶活性由弱一强一弱。在棉花生长前期子叶期、4叶期,抗、感黄萎病品种之间,接菌与不接菌棉株间,SOD同工酶谱活性差异不明显;在蕾期,虽然品种间的SOD同工酶谱活性差异不明显,但接菌的棉株E1、E5、E6三条酶带活性强于不接菌棉株,E3活性则相反;在铃期,抗、耐品种较感病品种E2谱带活性强,接菌棉株较不接菌棉株增加一条E3b谱带。感病品种泗棉2号上显症棉株叶片体内SOD同工酶较无病症叶增加一条E4酶带;不同病级的叶片内,SOD同工酶的活性差异不大。至吐絮期,不同品种棉株及显症叶与无病叶间的SOD酶活性又趋相同。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黄萎病菌与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简要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及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 ,各地的棉花黄萎病菌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 ,其致病机理是病菌侵入棉花后菌丝及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繁殖 ,同时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质及侵填体而堵塞导管 ,使水分和养分运输发生困难 ,更重要的是病菌在棉株体内产生的糖蛋白毒素作用的结果。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方式争论较大 ,但一般在温室由单一菌系接种鉴定时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单基因遗传 ,而在田间病圃或用多菌系混合鉴定时 ,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多基因遗传。由于陆地棉内缺乏高抗黄萎病资源 ,给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带来一定困难 ,但 90年代以来 ,已育成 86 - 6、川 73 7、川 2 80 2、豫棉 1 9号、豫棉 2 1号等一些抗黄萎病的新品种。上述抗黄萎病品种在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不同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分离物致病性及其毒素致萎活性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河南省不同地区分离并鉴定33株棉花黄萎病菌分离物,并进行了致病力和粗毒素致萎活性测定。致病力结果表明,河南省棉花黄萎病菌分离物可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分别占48.5%、21.2%、30.3%。河南省同一地区内不同分离物间致病力差异明显。粗毒素致萎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黄萎病菌强致病力分离物分泌的粗毒素对棉苗的致萎力较强,弱致病力分离物分泌的粗毒素对棉苗的致萎力较弱,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分离物在72h时对棉苗的平均致萎指数分别为63.82、52.38、45.83。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不同分离物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黄萎病菌分离物分泌的粗蛋白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其所致的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遗传模式及抗(耐)病品种的选育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系统总结了本研究室从1982年起开展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育种所取得的一些研究结果。 18年4个轮次的研究证明, 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多个显性单基因的遗传模式, 从而基本 上澄清了国际上长期争论的难题。 通过我国黄萎病病原菌的遗传变异和致病力分化分析, 提出了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中鉴别菌株的选择, 抗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一种检测棉花黄萎菌毒素致萎性的新方法-叶片针刺涂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用针在棉花叶片表面0.5 cm2的面积上刺15~20个小点,然后将黄萎菌毒素溶液涂抹于针刺部位,观察记载处理部位的萎蔫程度,由此检测黄萎菌毒素对棉花致萎性的强弱。利用层析纯化的黄萎菌V991毒素对棉花的致萎性试验表明:棉苗的子叶为最佳接种部位,毒素对陆地棉感病品种鄂荆3号的致萎下限为7.3μg,接种24 h即可表现萎蔫症状。用8个不同致病力黄萎菌系的培养滤液(简称滤液)针刺涂抹3个不同抗病性陆地棉品种,同时设置相应毒素浸泡参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培养滤液,即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滤液的致萎力强弱,该方法既可用于棉花品种资源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又可用于比较黄萎病菌的不同生理型。 相似文献
17.
18.
新疆棉花黄萎菌不同致病类型的RAPD指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 RAPD- PCR技术 ,对采自新疆各地的 2 7个棉花黄萎菌株的遗传分化及致病性进行了研究。从 1 2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1 1个随机引物 ,共在 2 0 4个位点上扩增出 RAPD谱带 ,其中 1 88个为多态性位点 ,占 92 .1 6%。RAPD电泳条带差异表明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种群内部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对 RAPD谱带进行聚类分析 ,将 2 7个菌株划分成 3大类群 ,这 3大类群与根据鉴别寄主反应划分的不同致病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RAPD谱带差异与菌株的地理分布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棉田黄萎病菌致病型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通过对两地同一病田不同抗病品种中分离获得的47个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同一棉田中不同黄萎病菌株的致病力差异十分显著,强致病力类型、中等致病力类型和弱致病力类菌株分别占测试菌株的51.6%、32.3%、16.1%,落叶型菌株占16.1%。从抗病品种上分离到的菌株致病力差异大,落叶型菌株和弱致病力类型菌株所占的比例高。通过对不同抗病品种田间连续调查记录发现:落叶型棉花黄萎病株在病害的发生初期及后期所占比例大,在感病品种上比在抗耐品种上发病率高。这一结果表明棉田黄萎病菌的致病力类型是多样的,是一个由弱到强连续变化的群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