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1999,(3)
本文根据1997年6月~7月北太平洋(16°E~170°E)海域柔鱼探捕调查的资料,对渔场形成的海洋环境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160°E~170°E海域的大型柔鱼渔场主要由亲潮策3和第4分支与黑潮的第4和第5分支交汇形成,特别是在深层(100米水层)的暖水域前端形成。其表层水温一般为11~13°,100米水层水温约为9~10℃。其中167°E~170°E海域的渔场较为稳定,可供北太平洋鱿钓船的前期生产。中心渔场形成时常有浮游生物层。浮游生物层越厚实,渔获量越高,但有关浮游生物层的形成原因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0年5-7月北太平洋鱿钓探捕调查所收集的海水盐度、温度及渔获量等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表层盐度、不同水层水温的分布特征及鱿钓渔场的形成.利用聚类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与表层盐度及不同水层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鱿钓渔场形成于表层低盐水舌和100m层水温暖水舌的交汇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与100m层水温相关性最好,但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对鱿钓渔场的确定仍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0年5-7月北太平洋鱿钓探捕调查所收集的海水盐度、温度及渔获量等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表层盐度、不同水层水温的分布特征及鱿钓渔场的形成.利用聚类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与表层盐度及不同水层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鱿钓渔场形成于表层低盐水舌和100m层水温暖水舌的交汇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与100m层水温相关性最好,但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对鱿钓渔场的确定仍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许翌新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1996,(2):119-124
1993年~1995年夏季上海水产大学柔鱼钓课题组会同舟山、上海、宁波、烟台等渔业公司,赴西北太平洋柔鱼钓渔场(36°~44°N,140°~162°E)进行探抽调查兼开展柔鱼钓作业生产,获得了良好的渔获量。本文根据调查搜集的由日本东京气象厅发送的气象传真图──亚洲地面分析图(ASASJHH)和渔船实测海上气象资料,有选择地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1影响渔场的主要天气系统从气象角度讲太平洋并不太平。根据海洋水文、气象实况资料分析,北太平洋除了狭窄的赤道无风带,全年风浪较微弱外,其它海域不仅风浪较多,而且有些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多… 相似文献
5.
许翌新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6,5(2):119-124
1993年~1995年夏季上海水产大学柔鱼钓课题组会同舟山、上海、宁波、烟台等渔业公司,赴西北太平洋柔鱼钓渔场(36°~44°N,140°~162°E)进行探抽调查兼开展柔鱼钓作业生产,获得了良好的渔获量。本文根据调查搜集的由日本东京气象厅发送的气象传真图──亚洲地面分析图(ASASJHH)和渔船实测海上气象资料,有选择地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1影响渔场的主要天气系统从气象角度讲太平洋并不太平。根据海洋水文、气象实况资料分析,北太平洋除了狭窄的赤道无风带,全年风浪较微弱外,其它海域不仅风浪较多,而且有些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多… 相似文献
6.
基于神经网络的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预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1998-2004年6-11月份我国鱿钓生产数据(月份、作业船数、经纬度和日产量)以及对应的海洋环境因子数据,即5 m水层的海水温度、46 m水层的海水温度、112 m水层的海水温度、317 m水层的海水温度、叶绿素a含量以及海平面高度距平值等,以经标准化后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中心渔场指标,采用多种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对北太平洋柔鱼渔场进行了分析与比较。通过对13种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的比较,以及实际CPUE的验证,以拟合残差最小的预报模型作为最优预报模型,认为结构为9 7 1的BP神经网络模型相对误差仅为0.008 570,可作为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7.
柔鱼是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黑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柔鱼渔场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利用1998-2007年黑潮分布类型,结合同期8-10月我国鱿钓渔船生产数据,分析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分布的关系。在25°~40°N、125°~150°E海域内,以空间分布率经纬度5°×5°为一个空间单元,共分A(140°~145°E、35°~40°N)、B(145°~150°E、35°~40°N)、C(135°~140°E、30°~35°N)、D(140°~145°E、30°~35°N)和E(145°~150°E、30°~35°N)5个区,将黑潮分布类型分为大弯曲型、小弯曲型和平直型3种。利用渔场重心的纬度向变化作为柔鱼渔场变动的指标。研究认为,A区黑潮分布特征对柔鱼渔场重心纬度影响最大,其次为B区和C区,而其它区影响则不明显。A区出现黑潮大弯曲型时,柔鱼渔场重心明显偏北且概率高;小弯曲型或平直型时,柔鱼渔场重心明显偏南。研究认为,黑潮流轴的走向影响着柔鱼渔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8.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柔鱼是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黑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柔鱼渔场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利用1998-2007年黑潮分布类型,结合同期8-10月我国鱿钓渔船生产数据,分析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分布的关系。在25°~40°N、125°~150°E海域内,以空间分布率经纬度5°×5°为一个空间单元,共分A(140°~145°E、35°~40°N)、B(145°~150°E、35°~40°N)、C(135°~140°E、30°~35°N)、D(140°~145°E、30°~35°N)和E(145°~150°E、30°~35°N)5个区,将黑潮分布类型分为大弯曲型、小弯曲型和平直型3种。利用渔场重心的纬度向变化作为柔鱼渔场变动的指标。研究认为,A区黑潮分布特征对柔鱼渔场重心纬度影响最大,其次为B区和C区,而其它区影响则不明显。A区出现黑潮大弯曲型时,柔鱼渔场重心明显偏北且概率高;小弯曲型或平直型时,柔鱼渔场重心明显偏南。研究认为,黑潮流轴的走向影响着柔鱼渔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资源与海洋环境关系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我国2002—2012年5—11月北太平洋鱿钓渔业的生产资料, 结合同期卫星遥感反演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海水叶绿素(Chl-a)、海流等数据, 运用产量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GAM), 分析了北太平洋公海柔鱼渔场渔获量变化与海洋环境关系的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柔鱼5—6月渔场重心位于中、东部渔场, 在168°~171°E、38°~39°N的范围;7—11月集中在西部渔场, 重心位于150°~160°E、40°~44°N的范围, 渔场重心伴随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通过GAM模型综合分析发现整个渔汛期的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最适SST范围为14~19 ℃;最适Chl-a范围为0.22~0.55 mg·m-3;集中的经度范围为154°~157°E;集中出现的纬度范围为41°~44°N。柔鱼活动呈现每年北上索饵洄游和南下活动产卵洄游, 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尤其是SST相关性最好, 从5月到9月SST与渔场重心的关系在北上时呈正相关, 从9月到11月南下时为负相关, 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另外海流对渔场的影响甚为重要, 高产渔场一般位于黑潮、亲潮交汇区域的黑潮前锋、亲潮向背一侧附近, 随着暖、寒流的此消彼长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垂直结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03-2007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海域不同水层的温度和我国鱿钓船的生产资料,对柔鱼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不同水层(5m、50m、100m、200m)的温度、水温垂直结构(100-200m水温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0月柔鱼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151°~156°E、41°~44°N海域,各月柔鱼中心渔场形成的水温垂直结构有所差异。8月中心渔场各水层(5m、50m、100m、200m)的水温及100~200m水温垂直梯度的适宜范围分别为17~21℃、9~12℃、3~9℃、2~7℃和0~0.03℃/m,9月分别为15~18℃、8~11℃、3~6℃、2~5℃和0~0.02℃/m,10月分别为14~17℃、7~9℃、2~8℃、3~6℃和0~0.02℃/m。分析还认为,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各水层水温锋面的暖水一侧。 相似文献
11.
陈新军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4,13(1):78-83
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广泛分布在北太平洋,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由日本鱿钓船开发,我国大陆于1993年开始利用该资源,1994年进行较大规模地商业性生产。北太平洋鱿钓渔业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支柱[1]。国内外学者如AkihikoYastu等[2-4]、村田守等[5-7]、陈新军[8-11]、刘洪生等[12]等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渔场与环境条件(特别是表层水温)的关系进行研究。柔鱼随着黑潮北上进行索饵成长洄游,同时随着亲潮势力加强,南下进行产卵洄游。黑潮与亲潮冷暖水相互交汇及其水温垂直结构对柔鱼渔场形成产生影响。但由于海洋环境资料与数据的… 相似文献
12.
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4,(1):78-83
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广泛分布在北太平洋,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由日本鱿钓船开发,我国大陆于1993年开始利用该资源,1994年进行较大规模地商业性生产。北太平洋鱿钓渔业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支柱[1]。国内外学者如AkihikoYastu等[2-4]、村田守等[5-7]、陈新军[8-11]、刘洪生等[12]等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渔场与环境条件(特别是表层水温)的关系进行研究。柔鱼随着黑潮北上进行索饵成长洄游,同时随着亲潮势力加强,南下进行产卵洄游。黑潮与亲潮冷暖水相互交汇及其水温垂直结构对柔鱼渔场形成产生影响。但由于海洋环境资料与数据的… 相似文献
13.
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1996,(2):115-118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cespacificus)和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是西北太平洋海域(FAO划定,61渔区)两种主要的经济头足类资源,在世界头足类总产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董正之,1991],太平洋褶柔鱼主要分布于日本列岛周边海域,柔鱼分布在北太平洋广阔海域,资源都较为丰厚,目前主要作业方式都为钓捕作业。1989年和199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开发了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和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产实践表明,影响渔获量的因素很多,其中脱钩率是抑制钓捕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的测试结果表明,太平洋…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褶柔鱼和柔鱼的腕足断裂强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新军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6,5(2):115-118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cespacificus)和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是西北太平洋海域(FAO划定,61渔区)两种主要的经济头足类资源,在世界头足类总产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董正之,1991],太平洋褶柔鱼主要分布于日本列岛周边海域,柔鱼分布在北太平洋广阔海域,资源都较为丰厚,目前主要作业方式都为钓捕作业。1989年和199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开发了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和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产实践表明,影响渔获量的因素很多,其中脱钩率是抑制钓捕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的测试结果表明,太平洋… 相似文献
15.
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1997,(4):263-267
本文根据1995年7-8月鱿钓调查结果着重对西北太平洋(155°E-160°E)柔鱼渔场形成的海洋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并与155°E以西渔场进行了比较。155°E以西海域暖寒交汇区有密集的等温线分布,同时也存在明显的暖水团;155°E以东海域等温线分布较为稀疏,并基本上与纬度平行。各海区柔鱼渔场的表层水温不一,155°E以西海域为20-23℃,155°-160°E海域为17-18℃,20℃和17℃的等温线可分别作为155°E以西海域和155°-160°E海域寻找渔场的指标之一。渔场形成的海域50米以内水层存在着温跃层。 相似文献
16.
1996年夏季上海水产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部分教师会同舟山、上海、宁波和大连等渔业公司有关科技人员,赴西北太平洋柔鱼钓渔场(40"00'N~43"30'N,150"00'~160"30'E)进行探捕调查,并开展柔鱼钓作业。本文根据调查收集的由日本东京气象厅发送的气象传真图--亚洲地面分析图(ASASJMH)和渔船(舟渔1301号)实测海上气象资料,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l渔场的天气形势夏季西北太平洋柔鱼钓渔场天气变化,主要由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温带气旋(低气压)和热带气旋(台风)三大天气系统交替控制影响的。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正值初夏季节,经…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0年6~9月北太平洋公海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生态环境的调查资料,结合丰度、优势度估算方法以及SUFER应用软件等,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其与海洋环境因子关系及与中心渔场变动关系等作了探讨分析。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浮游植物经初步鉴定有3门28属80种,种类繁多,组成较复杂,其中东部渔场共39种,暖水性种类为24种,亚寒带冷水性种有7种,热带广布性种有4种,温带偏暖性种有2种,其他生态未命种有2种;而西部的传统渔场共62种,西部渔场鉴定的暖水性种类为43种,亚寒带冷水性种有5种,热带广布性种有9种,温带偏暖性种有3种,其他生态未命种有2种。中东部渔场的浮游植物种类明显少于西部渔场,但亚寒带冷水性种比西部渔场多。采样海域跨度大,包括公海柔鱼的东、西部渔场,范围在150°E~170°W、38°N~45°N的北太平洋公海海域,发现浮游植物丰度在2.98×103~59.87×103 ind/m3范围内,柔鱼的渔获量出现频率高,在14%以上。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北太平洋的柔鱼渔场形成的海洋环境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陈新军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7,6(4):263-267
本文根据1995年7-8月鱿钓调查结果着重对西北太平洋(155°E-160°E)柔鱼渔场形成的海洋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并与155°E以西渔场进行了比较。155°E以西海域暖寒交汇区有密集的等温线分布,同时也存在明显的暖水团;155°E以东海域等温线分布较为稀疏,并基本上与纬度平行。各海区柔鱼渔场的表层水温不一,155°E以西海域为20-23℃,155°-160°E海域为17-18℃,20℃和17℃的等温线可分别作为155°E以西海域和155°-160°E海域寻找渔场的指标之一。渔场形成的海域50米以内水层存在着温跃层。 相似文献
19.
1996年夏季上海水产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部分教师会同舟山、上海、宁波和大连等渔业公司有关科技人员,赴西北太平洋柔鱼钓渔场(40"00'N~43"30'N,150"00'~160"30'E)进行探捕调查,并开展柔鱼钓作业。本文根据调查收集的由日本东京气象厅发送的气象传真图--亚洲地面分析图(ASASJMH)和渔船(舟渔1301号)实测海上气象资料,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l渔场的天气形势夏季西北太平洋柔鱼钓渔场天气变化,主要由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温带气旋(低气压)和热带气旋(台风)三大天气系统交替控制影响的。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正值初夏季节,经… 相似文献
20.
唐玉顺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1996,(2):110-114
北太平洋柔鱼属暖水种大洋性洄游头足类。在其索饵、性成熟的洄游过程中,柔鱼一般于5月离开产卵场进行北上素饵成长洄游,整个北太平洋几乎均有柔鱼分布(董正之,1991]。由于暖寒流的流隔区内饵料生物丰富,柔鱼北上洄游又受北方南下的冷水的影响,柔鱼向北洄游受阻,滞留索饵集群形成柔色中心渔场。暖寒流系的强弱产生流隔区位置的变化,相应柔鱼中心渔场的位置发生变化。1材料与方法材料来源接收日本神奈川县渔业无线局每周发布的北太平洋海况速报;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探捕调查船每天作业实测水温;作业产量和位置记录。两股不同性质的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