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典型相关分析、最优子集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1951—1996年5月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副高脊线和副高西伸脊点和长江流域1951—1996年6—8月降水量,以及近46年5月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副高脊线和副高西伸脊点和长江流域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和变化趋势,并利用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副高脊线和副高西伸脊点来预测长江流域夏季的降水。结果表明,高面积指数与夏季降水量呈较大的正相关。另外,副高脊线和副高西伸脊点与夏季降水量有较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6日共40年我国551站的气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74项1951年1月至2000年12月环流特征量资料以及NCEP 196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500 h Pa再分析资料。采用资料再分析处理后提取副高指数,然后用我国551站1961年1月至2000年12月的月气温分别与同期的月副高西伸脊点指数、月副高强度指数、月副高脊线指数求相关系数,并对结果作T检验,找出信度为95%以上的区域。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各地气温在年内和年际都确实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在副高脊线附近,及由脊线向北直到副高北界,甚至北界以北的广大区域,副高越西伸、强度越强、脊线位置越北,当地气温越高;在副高北界以北约15~20个纬度处和副高脊线以南的区域,副高越西伸、强度越强、脊线位置越北,当地气温越低。  相似文献   

3.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西太平洋副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及西太平洋副高变化均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截高的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均与西伸脊点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当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越大强度越强时,西伸就更明显,反之位置偏东.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位置和北界指数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与夏季副高南北位置的变化关系非常密切,而与副高面积、强度以及副高的东西位置的相关不显著.一般而言,当副高脊线偏北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容易出现干旱,反之,则出现洪涝的可能性大.当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偏南)时,有利于出现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偏多)的环流形势,并且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输送减弱(增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也减弱(增强),同时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也比较弱(强),因此该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少(偏多),出现干旱(洪涝)的可能性大.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有重要影响,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资料室提供的1952-2005年的74类月大气环流指数资料,应用投影寻踪回归技术对74个因子进行贡献率大小筛选,从中确定出影响浙江全省各月降水量的8个主要因子是:印度副高面积指数、印度副高面积强度指数、印度副高脊线、冷空气、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强度指数、印度副高北界、东亚槽位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近50a间黑龙江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并通过小波分析法找出变化特征,对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对黑龙江地区降水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地区夏季降水近年呈略微递减趋势,夏季的暴雨量无明显变化。黑龙江夏季降水呈现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偏南、脊点偏西时黑龙江地区降水偏少;脊线偏北、脊点偏东时黑龙江地区夏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6.
根据1961-2009年三峡库区3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温资料以及同期西太平洋副副热高压脊线指数资料,采用功率谱等常规统计方法和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近49年来三峡库区的气温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气温变化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多层次演变特征,存在2~4,8和16a左右的周期振荡.三峡库区气温变化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指数存在着不同尺度的共振周期,两者在6~7和16~26a尺度周期上表现为负相关;8~15和27a以上尺度周期上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应用统计学相关分析方法,对山东省50年(1953~2002年)夏季(6、7、8月)的实况降水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全省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对夏季降水变化与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及副热带高压强度进行相关计算,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山东夏季降水趋势的影响,为利用副高脊线位置及副高强度等副高特征量,预报山东夏季降水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48年~2006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谱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压的强度,脊线,振荡指数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脊线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副高西伸伴随脊线的北抬,南撤伴随东退;青藏高压东移伴随脊线北抬,西移伴随南撤。2)夏季西太副高较青藏高压早出现,二者的强度变化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副高的东伸西缩主要是准一周周期,而青藏高压的东西振荡主要是准两周周期。另外得出: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气环流系统的确发生过突变,而这种突变在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这些大高压季风系统上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余燕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453-5455,5514
[目的]研究2012年西藏地区降水的时空特征以及夏季(6~9月)降水与西太副高的关系。[方法]利用西藏地区2012年39个测站1~12月的降水资料以及常规的各种气象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统计分析西太副高脊线、北界位置与西藏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西太副高脊线、北界位置与西藏夏季降水之间均存在密切的关系。当西太副高脊线南北移动时高原上的降水随之产生差异,脊线位置偏北、偏西时西藏夏季降水偏少,除西藏中部和南部有降水外,其余地区基本无降水;脊线位置偏南、偏东时,降水偏多,此时高原上除阿里地区和那曲西部降水过程较少,其余地区均处于降水过程较频繁时期。在西藏夏季降水过程中,52%的区域性强降水是直接受西太副高位置影响,西太副高脊线和北界位置造成了降水的落区和强度不同。[结论]该研究为西藏夏季降水的相关预报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0—2015年5—9月祁连山区6个国家气象站、23个区域自动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每日2次探空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并分析了祁连山区大雨过程(以下简称大雨)的特征及其与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大雨发生在每年5—9月,6年共出现42次(90站次),连续2 d大雨有6次;2个大雨中心分别位于门源盆地和刚察地区,祁连山西部为少雨区。且大雨的年、月和旬际变化均呈现双峰型。大雨与副高西脊点、北界关系密切,大雨前3 d副高偏西,前1~2 d副高东移或分为东、西2个部分,当日副高分布在70°~105°E范围内。8月除外,其他月份大雨前3 d副高偏南,前1~2 d副高北抬,5—8月当日,副高北界在35°~45°N之间,而9月在30°~40°N之间;大雨日在关键区的副高脊线平均维持3~6 d,最长5~15 d,最短为1~3 d。大雨还与副高面积有关,大雨前2 d较之前3 d副高面积扩大,即副高西伸北抬,引导低纬的西南气流沿副高西侧向北推进,为大雨区提供充沛的水汽;前0~1 d副高东移南压,面积明显减小,致使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和沿副高西侧北上的暖湿气流得以交汇并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地区春季第一场暴雪型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常规天气资料、NCEP1°×1°的6h分析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8年4月18日~2008年4月20日强寒潮天气发生前后环流及物理因子分析认为,强寒潮天气暴发前期,里黑海脊发展东移与东欧脊同位相叠加后顺转,脊前东北风带加强,使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偏北气流在横槽中堆积。高压脊部分东南垮,导致强冷空气大举东南下,强寒潮天气暴发;里海到巴尔喀什湖的水汽在北疆上空聚积,为这次寒潮天气提供了水汽条件;ECMWF数值预报产品在这次强寒潮天气过程中准确的预报了高度场的环流场演变趋势,地面冷高压的位置、强度、路径和移速;850hPa格点温度预报值与最低温度实况值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张家河、麻地沟流域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枯落物量随立地条件的变化趋势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物种数表现为阴梁峁坡>阴沟坡>峁顶>阳梁峁坡>阳沟坡,Margalef指数表现为阴梁峁坡>阴沟坡>阳沟坡>阳梁峁坡>峁顶,物种数和Margalef指数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有极显著或显著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指数在阳坡由坡下到坡上呈减少趋势,在阴坡由坡下到坡上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地上生物量表现为阳沟坡>阴沟坡>阳梁峁坡>阴梁峁坡>峁顶,不同立地条件的差异不显著;枯落物量表现为阳沟坡>阳梁峁坡>峁顶>阴梁峁坡>阴沟坡,阳沟坡分别与阴梁峁坡、阴沟坡差异显著;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枯落物量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研究夏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群体冠层特性、穗位叶叶绿体结构及光合性能的差异,阐明栽培模式对上述指标的调控效应,为进一步构建高效冠层结构的夏玉米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山东泰安进行,以登海605为供试品种,以当地农户栽培管理模式(FP)为对照,通过综合优化种植密度、肥料运筹和种植方式等设置超高产栽培模式(SH)、高产高效栽培模式(HH)2种优化管理模式,比较3种栽培管理模式夏玉米冠层结构、穗位叶叶绿体结构及净光合速率的差异。【结果】与FP模式相比,SH、HH模式群体上层叶片茎叶夹角小、叶向值大,中、下层叶片发育较好,叶面积指数高及高值持续期长,中部叶层光能截获率显著提高21.64%和12.63%,形成了适宜的群体冠层结构。SH、HH模式的叶绿体结构发育良好,而FP发育相对较差。SH和HH模式下穗位叶叶绿体中类囊体发育良好且数目较多,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排列整齐、清晰,细胞内膜结构完整;FP的叶绿体中类囊体发育相对较差,发育不完全的类囊体占比较大,基质片层模糊且排列不整齐。吐丝期穗位叶净光合速率表现为SH>HH>FP,干物质积累量及产...  相似文献   

14.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龙江省春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垄作和平作两种耕作方式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可以显著提高春小麦子粒的容重和面粉的降落数值,面团的稳定时间、公差指数、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和拉伸比例的处理间差异均达5%显著水平;垄作对子粒蛋白质含量、子粒湿面筋含量和沉降数值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对面粉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的作用不明显,对面粉的吸水率、面团的形成时间、断裂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制一种可一次性完成玉米根茬粉碎还田、起垄、施肥、精密播种联合作业的2BYML-4型玉米垄作免耕播种机,对其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仿形机构、灭茬刀转速和控制系统的相关参数。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垄高、垄顶宽、垄间距合格率分别达到94.73%、90.64%和90.13%;粒距合格指数92.0%,标准差11.99,变异系数5.24%;漏播指数4%,重播指数 4%;种子覆土深度合格率为88.3%,种下施肥合格率为89.7%,变异系数分别为9.71%和10.32%。该机田间作业垄形规则,种、肥田间分布均匀合理,其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组合,更好地满足了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要求并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对大小垄栽培群体和30cm等行距栽培群体不同层次的光照强度、群体行间温、湿度等生态因子及每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单穴生产力三个产量性状和不同分蘖时期每穴茎数的边际效应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小垄栽培群体下部的光照强度和透光率显著增加,行间温、湿度降低,使群体内部的光、温条件得到改善。每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单穴生产力及不同分蘖时期每穴茎数的边际效应指数降低,说明实行大小垄种植后,群体内部的长势与边行的差距缩小,群体内部个体的生长优势得到发挥,达到了利用边际优势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吴红翠  王明波  敬爽 《油气储运》2013,(10):1146-1150
采用有限元仿真模拟了SH超声导波检测储油罐底板损伤过程,通过细化模型的单元尺寸和时间步长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度.经过Matlab频谱分析选择10个单音频数70 kHz经Hanning窗调制后的信号作为激励信号,对储油罐底板无缺陷、通孔缺陷、裂缝缺陷、腐蚀坑缺陷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通过分析超声导波回波信号的信噪比,可以准确定位缺陷位置和几何特征,为SH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石灰与黑麦草对Cu污染土壤的修复及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Cu污染土壤中添加不同剂量石灰(质量分数分别为0.1%、0.2%和0.4%,编号SH1、SH2和SH3)对黑麦草(Secale cereale)生长及Cu吸收、土壤Cu形态转化、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等的影响,以此评价石灰对Cu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石灰处理后黑麦草生物量及Cu吸收量均显著增加,黑麦草地上部及根系Cu含量均显著降低;SH1、SH2和SH3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pH显著升高,土壤可交换态Cu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58.47%、87.51%和74.54%,而碳酸盐结合态Cu含量显著增加,分别达到对照处理的1.36、1.93、1.56倍。Biolog测试结果表明,培养72 h时,石灰处理后土壤微生物AWCD值、基质丰富度S、Shannon、Simpson和Mc Intosh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表现为SH2SH3SH1CK;石灰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模式发生明显变化,SH2处理可利用的碳源种类最多,碳源利用程度最高。研究表明,施用质量分数0.2%石灰并种植黑麦草对该Cu污染土壤具有较好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不同垄向栽培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品种绥农22为试材,于2010年开展了不同垄向栽培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英期和鼓粒期,东北西南垄向、东南西北垄向和东西垄向的大豆叶面积系数、干物重以及株高、株粒重、株粒数、株英教、经济系数等产量构成因子均低于南北垄向处理;东北西南垄向和东南西北垄向较南北垄向分别减产13.4%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