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夏日周末,暮色四合;正是万家灯火时。酷热难耐,都市依旧充满了喧嚣与躁动,何处能觅得一方净土?我与当年的两位战友,相聚在北京五福茶艺馆。关于茶,念了小学掌握的有:中国是产茶、饮茶大国;唐代出了位“茶神”叫陆羽;茶叶乃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等等。后来的生涯中,断断续续积累了些与菜有关的轶事趣闻。大文豪苏东坡曾涌过“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也是这位老先生,用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奚落了惠他的和尚。这个典故说明,中国从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的习惯。主客之间的关系、宾容身份是否显贵,都能在茶事…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称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的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  相似文献   

3.
明清以来 ,雄居我国商界数百年的晋商代表当数祁县商帮。其经营范畴涉及六行 ,六行之中又首推茶之经营。他们以惊人的魄力、商技和拼搏进取的精神 ,为发展我国的茶叶经贸活动 ,融通海内外茶文化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历史的车轮飞转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杨力 ,这位出生于晋中祁县的晋商后裔 ,文化大革命爆发那年 ,他从太原工业大学毕业 ,先后在企业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工作之余他对茶的研究和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情有独钟 ,且收获颇丰。特别是从 1 989年以来 ,便全身心的投入到茶之流通、茶质检验、茶文化发掘这项巨大的“工程…  相似文献   

4.
茉莉花·茶     
刘盛龙 《农业考古》2001,(2):117-118
茉莉花开了 ,开得那么茂盛 ,那么从容 ,那么持久 ,从夏天到秋天 ,不停地绽放 ,在田野、在亭园、在凉台上 ,一簇簇、一朵朵 ,洁白而纯净 ,象夜空的星星 ,象姑娘的笑脸 ,给人们带来清爽、明快、活泼的感受。然而在百花园中 ,她并不起眼 ,只是平常的小花。她没有桃花那样骄艳 ,没有牡丹那样富丽 ,没有荷花那样高洁 ,也没有梅花那样坚定 ,没有菊花那样倔强 ,她很随和 ,不像昙花那样保守 ,玖瑰那样吝啬。“虽无艳态惊群目 ,幸有清香压九秋。”(明·王象《群芳谱》)她散发出的芬芳 ,是那么新鲜、雅致 ,悠长而持久 ,令人陶醉 ,也让人清醒。这是花儿…  相似文献   

5.
茶·人     
初秋的深夜已伴随些许的寒意,街上的稀疏行人早就裹在了棉衣里。伫立在卧房的落地窗前,月光洒在薄薄的雾气里,彰显着一份宁静,隐喻着一种神秘。北方人习惯于清香型观音,而我更钟爱浓香型观音的口感的独特音韵,它的入口有糊咖啡的苦香,细品却有清雅的花芳,  相似文献   

6.
表·嫂·茶     
男人饮酒,女人喝茶。赣中安福县农村妇女喝茶的花样很多,一辈子有喝不完的茶。孩子出生要喝“毛毛茶”,孩子满岁要喝“百岁茶”,女儿定亲要喝“妹妹茶”,出嫁之前要喝“嫁娘茶”,新娘化妆要喝“开面茶”,儿媳怀孕要喝“好事茶”,当了奶奶要喝“三代茶”。这些茶都是在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喝的,而最为独特、人员最多、时间最长的,还是一年一度的“表嫂茶”。“表嫂茶”只供婆婆妈妈婶子大嫂喝,她们都是名副其实的老表嫂,没有嫁老公的姑娘是没有资格参加的,至于男客们那就更要靠边站了。一年一度的“表嫂茶”是从元宵节后开始的…  相似文献   

7.
茶·马·古道     
我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库车 (旧称龟兹 )当了三年的兵 ,曾游览了好多的古迹 ,其中便有这古老的驿站 ,于是便有———茶马古道的思绪。岁月轮转 ,如果时光可再倒转一百年的话 ,这古道上的驿站就显得热闹非凡了。我独步于这地处沙漠腹地的一个必经的古道上 ,身旁就是这古老的驿站了。曾几何时 ,想要西出玉门关 ,西去运送丝绸的人 ,也必在此歇一下脚来 ,在驿站换匹马 ,说不定那马驮着的箩筐里便会有我们今天天南地北无处不有的茶叶。绿得发酥、墨得让人憾心 ,让人想也想不出它竟是那般地神奇 ,居然将一杯水刹那间变成橙黄或…  相似文献   

8.
葛长森 《农业考古》2012,(5):118-122
一明清时,金陵是我国南方戏曲活动的中心。那时活跃在戏坛的有久居金陵的职业班社,也有外地来的班社,有江湖行脚,也有私人家班,有男乐,也有女乐。他们除了在戏园、戏楼唱戏外,有时也到茶馆演出,茶馆里认识不认识的人聚集来此边喝茶边观赏。明末清初金陵艺坛就有两个名噪一时的说书人,一是秦淮名歌伎王月生,另一个是大说书家柳敬亭。  相似文献   

9.
茶山路不平,车象一只怪兽于鞭笞之下颤栗着在乳汁般雾中拱涌。只觉得一车人面白唇紫,胸中欲吐难吐憋闷得难受。偏山路多起伏曲折,才翻越一个丘包却又左折右拐,晃荡不休,心就陡然悬起,人被恐惧攫住,不知这车艰艰难难是不是驶向地狱。才这么想,车是陡然停了。下车,眼前展现的是赫然的绿,难道山谷里来风竟有如此魔力?迷迷蒙蒙的山岚居然一扫而尽,端一个清新秀丽春色盎然的茶山于疲惫来客。正值清明,肌肤感觉出一种清明天气里才有的湿润,远远的绿色中,突的蹦跳出一支歌,抑或是因为这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叶的文化萌动应该开始于汉代,逐渐从药用阶段、食用阶段发展到饮用为主的时代.而随着人们对茶叶认识的深入,饮茶在人们生活中角色的加重,茶叶也逐渐被赋予各种文化内涵,形成茶文化,并进而逐步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出现茶文化学.  相似文献   

11.
《上海风俗古迹考·茶馆》上海市浦东新区史志编纂室顾炳权旧时上海茶馆很多,有规模极大的,有极简陋的。极简陋的,名"老虎灶",为一般苦力暂坐歇脚之所,藉以解渴。南京路、福州路、广东路等闹市区,开设许多大茶馆,并有广式、苏式、本地式等种种分别。黄亦埙在《淞...  相似文献   

12.
茶馆·茶文化:路在你脚下延伸浙江农业大学黄志根近几年茶文化的发展引人注目,而茶馆可为是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从过去走来,并将迎来更好的未来。人们不会忘记某晚报近年来就茶文化相关的报道:“立顿入口,龙井洗手”、“××城茶馆崭露头角”,到目前的“××城茶馆已...  相似文献   

13.
陆羽·茶经·茶道论西北大学中文系雷树田,王弋茶,属山茶科植物,是一种常绿灌木,叶为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倒卵形,边缘有锯齿,表面有革质。秋末开花,花为腋生,1至3朵,白色,有花梗。蒴果扁球形,有三钝棱,性喜湿润气候和微酸性土壤,耐阴性强,可用种子、扦插或压...  相似文献   

14.
《农业考古》2004,(2):230-230
(本刊讯 )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十佳特色茶馆评选结果揭晓 ,浙江省温州市清和茶馆名列其中。据悉 ,浙江省仅此一家入选全国十佳特色茶馆。清和茶馆位于温州市柳市镇柳青路。走进清和茶馆 ,阵阵丝竹 ,幽幽兰馨 ,清清茶香 ,每一个角落无不被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包围。茶馆汇集着全国名家书画和珍藏品 ,“清和画廊”与“清和书屋”向茶客展示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清和茶馆还不定期举办一些茶文化讲座及茶艺培训活动 ,由于富有特色 ,吸引了各地同行前来取经。清和茶馆入选全国十佳特色茶馆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饮茶实践的我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艺、茶礼、茶俗、茶德和茶道。茶是属山茶科植物,叶含咖啡碱、茶碱、鞣酸、挥发油等,有兴奋大脑和心脏,提神益思,驱除睡魔,消除疲劳之功效,除充作饮料外,并为制茶碱、咖啡碱的原料,更有药用价值。用水沏茶叶而成为茶水、茶汤;茶与点心的合称为早茶、晚茶;旧时订婚聘礼代称为茶礼、受茶;以颜色而论有茶色、茶褐之称;以栽培茶树、采摘茶叶和粗制毛茶为主业或副业的农民又谓茶户、茶农;元代经营茶叶买卖的商人也称谓茶户;旧时茶商在茶楼  相似文献   

16.
张建国 《农业考古》2005,(4):115-119
自茶艺馆在海峡两岸兴起30年来,取得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一门新兴的行业,国家颂布了茶艺师职业标准,就是对这一新兴行业的肯定。当然当今的茶艺馆界也难免存在许多不足,甚至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有待我们去总结、去分析、去提高,去扬弃。张建国先生针对河北茶艺馆界的情况以“矫枉必须过正”的态度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可供大家参考,我们欢迎大家就此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取得一些共识,以促进我国茶艺馆事业健康地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茶馆是成都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成都成为茶馆产生和发展的典型.茶馆经济得益于商业的繁荣和兴盛的饮茶之俗,而茶文化在茶馆经济的推动下得以形成和发扬.成都茶馆具有商业性、大众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特征,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经济与文化经验.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发挥成都茶馆的经济与文化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使其在现代生境中健康发展,是颇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古镇茶馆     
在江南水乡的小镇,这样的茶馆,到处可见。茶馆是老式的,门面仍是用沿用过去的长条木板铺就。很早,当天边第一缕亮光尚未出现时,开茶馆的这位老伯,便会把店面的门板一块一块地卸下来,然后很有次序地叠在一旁。不远处,黄澄澄的路灯梦幻般幽幽照着,桥下小河里赶早夜行的船,“吱呀、吱呀”地轻摇而过。老伯习惯地朝四周的夜色看看,很静,然后再走进茶馆,张罗着烧水,摆茶壶,沏茶……;把河边的那扇木窗稍启开,一缕清风“挤”了进来,悄悄地拂去老伯头上的微热和细汗。等到他简陋的、被茶客们消磨得锃光油亮而木质感很重的桌凳都抹…  相似文献   

19.
茶馆听书     
孩提时代,我是在水乡周庄姑妈家里渡过的。周庄是座依桥傍水的江南小镇。在那老街水巷里,最使我难忘的地方要数镇上的茶馆了。 每每姑妈下班回来,如若情趣好就会催着我们快点吃完晚饭好去茶馆听书。晚饭后梳洗一番就会牵着我和表哥的小手夹在三、五成群的小镇人中陆陆续续地朝那茶馆走去。路上若遇上熟人问我们到那里去,姑妈则会干脆地说:“去听书!” 五十年代初期周庄小镇上就那么一座茶馆。一到傍晚,门口闹闹哄哄的。小贩们胸口挂着盛货的盘子,围着欲进茶馆听书的客人兜售着他们的花生、瓜子、香烟、糖果。茶馆内雪亮的汽油灯光从…  相似文献   

20.
成都茶馆     
(一)引子到过四川成都的人,都会记得这样的名句:“一去二三里,茶馆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不仅是今天成都花园般城市的风情写照,而且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也就有“花重锦官城”的赞誉了。成都人爱花,民间花朝、花市、花灯、花会相沿至今。如今的成都,大街上花坛花榭,锦簇多姿,楼顶阳台,花枝招展,处处洋溢着盎然春意。成都人也爱品茶,花前小坐,一壶香茶,品茗话旧,畅叙情怀。成都的茶馆,也就在成都人爱茶中应运而生,而且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多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