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付碧 《四川蚕业》2012,40(3):18-18,20
<正>桑树树型养成是桑园丰产的基础条件,通过剪伐养型,使树形整齐,株、拳、条、叶配置合理,通风透光,桑叶的产量高,叶质优。本文以内江市东兴区为例,谈谈桑树树型的养成与管理。1东兴区蚕桑发展现状东兴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沱江流域中游,成渝之间的中心点,境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6℃,年降雨量1005mm,  相似文献   

2.
<正> 夏秋两季,气温高,雨水多,日照时间长,正是桑树制造养分、旺盛生长的时期。据测定,每根枝条平均两天就长一片叶。此期桑树制造的养分,除供当年生长所需外,还要充实树体,为下一年的生长发育积累营养。因此,夏秋季除加强桑园管理,促进桑树旺盛生长外,还要注意采、养结合,做到既不浪费桑叶,又不影响树体。西乡县板桥乡水车村六组有6亩密植  相似文献   

3.
杨广松 《四川蚕业》2007,35(1):22-23,30
桑树夏伐是养型和整型的一顶重要的技术措施,也是结台养春蚕采叶的一种收获方式。也就是说,它是通过剪条、收获、整枝等三项措施在桑树上的综合体现,若科学地运用其技术进行合理夏伐,便可培养与调整出好的树型,使树体结构整齐合理,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也可调整树势,延长盛产期  相似文献   

4.
<正> 以往,桑树栽培大都采用“三腰六拳式”养成法,即栽植后,连续三年进行春代,培养成三级支干,然后夏伐定拳。这样,从栽植到树型养成,正式投产,需要三年时间。从发展蚕桑生产的速度要求来衡量,似有年限过长之嫌。近年来,龙游蚕种场在低丘红壤上开辟新桑园、更新老桑园的工作中,打破陈规,栽植后采用一年半定拳,养成树型,  相似文献   

5.
<正> 一、依据与目的桑叶是收获的对象,亦是桑树的同化器官。要达到充分利用桑叶和持续丰产的目的,除应加强桑园管理外,还需按照养蚕的需要和桑树生长的要求,把“采叶”养蚕与“留叶”养树结合起来。夏秋采摘片叶的桑园。习惯上由养蚕人员“自由采叶”,为了当期蚕的丰产,往往将枝条中、上部叶片采摘过多,而占条长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左右的中、下部叶片老硬枯落。既对桑树生长不利,又妨碍增产蚕茧。这是桑园单位面积产茧量不高的重  相似文献   

6.
兴文县多年来通常按照主干1尺(33.3cm)、第一支干7寸(23.3cm)、第二支干5寸(16.7cm)的“1-7-5”桑树养型标准建设桑园,需三年养成投产基本树型,第四年进入丰产期,树型养成慢,投产周期长。2018年兴文县石海茧丝绸公司科技团队在省蚕业管理总站的指导下,开展桑树快速丰产建园技术的探索试验,探索在嫁接良桑栽植基础上.如何实现当年定干养型、当年采桑养蚕,取得了初步成功:好田好地及肥培管理较好的新栽桑园一年完成养型,山坡地土质稍差的新栽桑园一年半年完成养型,实现快速丰产建园。今年我县进一步总结与改进养型技术,去冬今春全县新栽桑园708.3hm^2( 10625亩),全面推广快速丰产建园技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正桑树虽是多年生乔本植物,但是由于人为长期的采叶、剪伐,桑树树势衰退较快,影响桑叶产量质量。为提高桑园亩桑产叶量,增加桑园亩桑产值,延长桑园生产使用周期,在桑园生产管理中常采用桑树复壮技术,以提高桑树树势。桑树复壮的技术措施较多,其中,提高剪伐复壮技术对桑树枝干健全,但桑拳已呈现衰老、发条数逐渐减少,或树形偏低、枝干和桑拳偏少的桑树效果明显。但是,在实际的桑园管理过程中,提高剪伐复壮的技术措施大多没有落到实处,致使  相似文献   

8.
桑树不同夏伐时间对秋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泽林 《蚕桑通报》2006,37(2):18-20
通过不同夏伐时间对秋叶产量影响的初步试验表明:在其它桑园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采用采叶后第3天夏伐的齐拳剪伐方式,能极显著的提高桑树的芽条生长量及产叶量。  相似文献   

9.
桑叶产质量的高低与桑园管理的关系密切。土壤管理主要集中于施肥、除草、耕耘和排灌等;树体管理则偏重于伐条、疏芽、整株修枝、剪梢、结束、留叶养树等方面;病虫害综合防治则是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进行冬季防治、春季防治、夏秋季防治等。桑树低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树体管理方面的原因阐述于后,以提高桑叶产质量。  相似文献   

10.
桑树养型是蚕业工作者众所周知的事,按理不必在此赘述,然而山地桑园树型怎样养成,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1 现行几种树型的特点在树型养成上有无干桑、低干桑、中干桑、高干桑和乔木桑.现就其主要特点分述如下.1.1无干桑由于地上都没有主干和支干,养料集中供应条、叶生长.但根系浅,只能利用土壤上层水、肥.泥砂污染叶多,采光面积小,树龄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