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虫最早由法国学者Nicolle等于1908年在北非的刚地趾鼠中分离到,因其滋养体呈弓形或新月形,故此得名。猪的弓形体病由Farrella于1952年在美国最初报道。我国弓形体病的研究始于1957年,于恩庶和钟惠澜分别从猫、兔及人肝穿刺涂片中发现弓形虫,1977年,  相似文献   

2.
弓形体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原虫性疾病,其病原体为龚地弓形体(Toxoplasmagondii)。自1908年由 Nicolle 等学者发现以来,世界各国在人和犬、猫、猪、牛、羊、鼠、野兔和鸡等畜禽中陆续发现本病。我国于1955年在福建从猫和兔体中分离到弓形体虫株。1979年10月上旬,长春地区某猪场在一实验猪群中,突然暴发一种以高热、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有很多地区发生猪弓形体病的暴发和流行。1952年Parrell等首次报导了在美国俄亥俄州猪的病例。1957年松井等也报导了在日本首例猪弓形体病。我国1959年于恩庶等首先从猪体分离到弓形体原虫。到了60年代末我国各省市如辽、苏、闽、京、沪等地相继报导了以无名高热的猪病。经确诊为猪弓形体病,而且在屠宰猪中也已检出了本病。  相似文献   

4.
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中国1957年于恩庶首次在福建从猫兔等动物体内分离出弓形体原虫,我省1982年—1983年也相继在贵阳、独山、铜仁等地从高热病猪和阳性感染的猪体内分离出弓形体原虫。从而证实了在我省家畜中存在着弓形体病的感染和流行,为了了解弓形体病在我市的流行情况,我市于1987—1988年应用间接血凝试验对我市盘县特区  相似文献   

5.
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是一种由原虫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传染病。1908年由Nicolle和Maneaux二氏第一次在啮齿动物体内发现,1939年Wolf从初生婴儿中分离出弓形体。1957年于恩庶等首次在我国猫、兔中分离出弓形体,之后,全国各地都有弓形体病的报道。1980年—1981年戴德隆、林卡民等先后在广西北海、灵山、浦北从病猪体中分离出弓形体,1987年崔君兆等从病人体中分离出弓形体。从而证实了广西有弓形体病的存在。为搞清弓形体病在广西猪感染的地理范围与感染率,我们于  相似文献   

6.
<正>弓形体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以高热稽留、呼吸及神经系统症状、皮肤发绀和妊娠母畜流产、死胎、胎儿畸形为主要特征。弓形体在自然界广泛分布,自1955年于恩庶等在平潭、长乐等地首次从兔、猫体内分离到弓形体,接着又从  相似文献   

7.
弓形体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其病原为龚地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1955年我国于恩庶等首先由兔及猫体内分离到弓形体。1964年谢天华在江西报告了我国首例人弓形体病。1980年我们在广东省阳江县病猪分离到弓形体株。1981—1987年我们应用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对11个县市进行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从1952年 Farell 等第一次报道在美国俄亥俄州——农场暴发“猪急性弓形体病”之后,世界一些国家相继报道了猪弓形体病的发生、调查研究情况。我国1959年于恩庶等首先在猪体分离到弓形体虫株。当时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当时已有一些省份出现“不明高热病猪”的情况,亦没有考虑到猪弓形体病。直至1977年上海畜牧兽医研究所首先从不明高热病猪分离出弓形体,证明为猪弓形体病的暴发流行,才引起人们的注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本市自一九八○年首次在杨汛桥公社的热性病猪中分离到弓形体后,陆续在陶里,下方桥等五个公社的病猪中分离到弓形体。从这些地区调查证实,猪弓形体病可以在局部农村户养猪中造成暴发性流行和通过母猪垂直感染于仔猪而给养猪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近几年广泛应用于弓形体病血清抗体的调查。Gelosa(1970)推荐此法应作为弓形体病的一个基本血清学诊断方法。间接血凝试验(IHAT)Jacobs(1957)早已用在人的弓形体病血清  相似文献   

11.
自1908年Nicolle & Manceaux从非州鼠体及Splendore从美州兔体分离出弓形体以来,至今已有80年了。在此期间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和报告了畜、禽弓形体病及其对畜牧业的危害。我国1957年于恩庶首先从福建兔、猫等动物体内分离出弓形体,1977年吴硕显等从上海无名高热猪体内分离出弓形体,1978—1979年崔君兆等在广西进行了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原分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简称IBD)1957年发生于美国德拉瓦洲甘布洛城的肉鸡群,也常称“甘布洛病”,是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1962年美国Winterfield首先分离病毒成功。以后英、法、德、苏、黎巴嫩、日本等国都有关于分离到IBD病  相似文献   

13.
弓浆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龚地弓浆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原生动物寄生虫病。从疫源角度讲,弓浆虫病实际上是散布在人群中间的一种动物源性疾病。1908年Nicolle和Manceaus从北非突尼斯的刚地鼠体内发现了此虫,1922年lanku在布拉格首次发现人类先天性弓浆虫的病例。1957年于恩底等在我国福建从兔和猫体内分离到弓浆虫,尤其是1977年吴硕显等在上海报道了暴发性猪弓浆虫病  相似文献   

14.
Biocca 等(1946)早在四十年代通过实验动物人工感染治疗试验证实:SD,SM及SM_2对弓形体病具有良好疗效。于恩庶(1957)在人工感染弓形体的小白鼠治疗试验中也证实:SD的25mg/kg/日的剂量,  相似文献   

15.
<正>鸡病毒性关节炎(Avian Viral arthritis,AVA)是由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引起鸡的一种以关节炎、腱鞘炎等为特征的重要传染病。1957年美国学者Olson等首次报道了此病,1959年他们利用从鸡关节内分离到的1株病毒成功地复制了关节炎病例,命名为鸡病毒性关节炎。目前在全世界多数国家均有该病发生,并分离出不同的禽呼肠孤病毒株。其后在英国、美国、意大利和荷兰等都有报道,逐渐成为世界广泛流行的一种鸡病。鸡群感染呼肠孤病毒后免疫力下降,饲料  相似文献   

16.
广西弓形体株的发现和传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08年法国学者Nicollc等首次在非洲分离出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以来,不少作者陆续在许多国家的多种动物及人体发现了弓形体。1952年Farrel等在美国俄亥俄洲报告了猪弓形体病。  相似文献   

17.
弓形体病已传遍全世界,自然发病的包括人和所有温血动物。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认为龚地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是造成绵羊流产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从现有文献看,以前(1966年),在罗马尼亚对绵羊感染弓形体情况只作过一次血清学调查,而文中并未提到从阴性宿主分离出虫体。本文所报告的是,在罗马尼亚三个地区对绵羊感染弓形体的调查,并尝试了从血清学阳性绵羊和未作血清学试验的绵羊体内分离弓形体。  相似文献   

18.
猪弓形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萍  王红宁  郑连军 《养猪》2004,(5):38-39
猪弓形体病又称弓状体病、弓浆虫病和毒浆虫病,是由龚地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原虫病。临床常称“无名高热”病,以高热稽留、呼吸及神经系统症状、皮肤发绀和妊娠母畜的流产、死胎、胎儿畸形为特征。自于恩庶1955年首次在福建发现本病流行以来,随后又在上海、湖北、北京、辽宁、云南、江苏等地的“无名高热”病猪体内分离到弓形虫。近年来,本病常呈暴发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猪肉内含有弓形虫,如生肉类或污染肉类被人食用,就可能传染给人,威胁人类健康。现就四川省某规模化种猪场发生本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弓形体病的诊断方法有很多,如皮内变态反应及琼脂扩散反应、间接血凝反应、染色反应法等免疫血清学诊断法。尽管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没有一种方法比直接分离到虫体更准确而有说服力。其实检出虫体、分离到虫体并不难,具有一定条件的化验室就能办到。如有怀疑为弓形体病的猪、牛、羊等动物,尤其在急性暴发期,取其肺门淋巴结、肝、脾  相似文献   

20.
猪弓形体病又称弓形虫病、弓浆虫病和毒浆虫病,是由艾美耳科龚地弓形体引起的一种严重人畜共患原虫病.临床常称为"无名高热"病,常以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呼吸及神经系统症状.皮肤发绀、妊娠母猪流产、死胎、胎儿畸形等为其特征.剖检时肺、肝、淋巴结等脏器肿胀,有出血点和坏死灶,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胎盘等途径感染.1908年法国人Nicolleh和Manceaux在北非的一种龚地梳趾鼠(Ctendactylusgondii)的肝、脾的单核细胞中发现弓形体.之后,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有人和动物感染的调查报告.1955年国内在野兔体内首次发现,以后又在猫体内发现,到1977年上海发现以往所谓猪无名高热病是由弓形体引起的,以后相继在江西、北京、辽宁、黑龙江、广州、安徽、湖北、宁夏和吉林等地的猪发生了弓形体病[1-2,4-5].特别是近年来,该病在全国呈一定的流行趋势,感染率达30%~50%,致死率高达30%~40%,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