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纪凤高 《作物杂志》1990,(1):F003-F003
迄今为止,人类能够定向创造新基因仍十分茫然。长期以来作物育种主要利用自然界现存基因的重组进行杂交选育。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开展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的本质是把杂交育种的规模扩大、程序压缩在较短的年限里连续进行。其优越性在于:  相似文献   

3.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1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1,对其6个性状进行混合选择和单性状集团选择;由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2,进行回交混合选择.结果表明,无论采取哪种方案,对单株籽粒蛋白质产量、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均具有较高的选择效率,三轮平均在5%以上.从单个性状的遗传进度看,集团选择效果最大;对群体的改良,以混合选择最优,其次是回交混合选择,二者均有利于群体方差的增大,而集团选择不利于群体方差的增大.就选择阶段而言,集团选择、混合选择和回交混合选择分别在第一、二、三轮选择效果最高.本文还对小麦轮回选择方法应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蒋国梁  吴兆苏 《作物学报》1993,19(5):441-452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多亲本杂交,按不同的方式组建基础群体。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法和选择强度,分别进行轮回选择。对长期库 GPO 和近期库 GPⅠ、GPⅡ,GPⅢ等4个不同轮选群体,于1989/1990和1990/1991年在南京进行了研究。群体平均抗赤霉病性 GPⅢ较强,GPⅡ较弱。各群体当选优良可育株平均病粒数(率)GPⅢ较低,但其后代抗赤性与其他3个群体间无明显差异。与 GPO 相比,GPⅠ、GPⅡ、GPⅢ平均株高分别矮12.2,11.4和6.7厘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粒重和千粒重分别高9.79—17.20%和2.76—9.91%;穗粒数、小穗数明显较多。当选优良单株平均株高3个近期库比长期库矮7—10厘米,单株粒数多40—70粒,单株粒重高1.5—4.5克,穗粒数多2—6粒,穗粒重高0.2—O.55克。表明 GPⅠ、GPⅡ的组群方法较 GPO 好,3个近期库的改良效果显著优于长期库。各群体遗传变异均较大,进一步选择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5.
普通小麦和轮回选择后代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亲本的配合力,根据配合力选择亲本对于杂种优势强优势组合选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比较亲本之间配合力的差异以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来进一步评价各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以及50个杂交种的主要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显性雄性不育小麦为材料,采用改良半姊妹和混合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同一基础群体C_0进行了四轮选择.结果表明,对主穗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主要产量性状,两种方案均有较显著的改良效果.遗传进展比较,改良半姊妹方案所取得的进展较大,但两方案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准.对降低群体植株高度,用改良半姊妹方案的效果极显著,而混合轮选较差.同一方案逐轮间各性状的增进值较小,呈波浪式进展趋势.群体变异程度比较表明,两种方案逐轮群体的变异系数皆呈下降趋势,改良半姊妹方案的下降幅度略大于混合轮选.  相似文献   

7.
轮回选择对矮败小麦生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矮败小麦回交、杂交后代可育株、杂交父本或回交亲本的叶绿素含量的相对比值(SPAD值)以及叶面积系数的测定,抗病性、农艺性状的观察结果表明:部分矮败后代可育株叶绿素含量的相对比值高于回交或杂交亲本,部分矮败小麦回交2代与新品系杂交后代可育株叶面积系数高于父本;部分矮败小麦回交、杂交后代可育株白粉病、锈病抗性高于回交亲本;部分矮败材料回交、杂交后代穗部产量性状有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8.
一、轮回选择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轮回选择最早是由Hayes和Garbe(1919)提出的,Jenkins(1940)、Hull(1945,1952)和Comstock等(1949)先后详细阐述了应用于玉米的轮回选择程序。轮回选择的基本步骤是:(1)杂交产生后代;(2)鉴定后代,从中选择表型最优株;(3)把选择出的最优株互相杂交形成下一轮群体。轮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述了小麦品质改良的紧迫性及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构成与加工品质的关系;利用小麦Tal基因建立轮回选择集团改良品质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0.
11.
对两个玉米群体进行特殊配合力轮回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彦惠  汪茂华 《作物学报》1988,14(3):221-226
对两个玉米群体完成了两轮特殊配合力的轮回选择。结果表明:两个群体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群体本身均获得了明显的遗传进展,根据原始测验种测交选择所获得的遗传增益并不因用其它测验种测配而丧失。因此,在轮选过程中,中途更换测验种仍可将群体已获得的大部分配合力遗传下去;遗传基础较丰富的群体一般配合力进展大于遗传  相似文献   

12.
昆虫的分布型是种群的属性之一,无论在理论生态、虫情预测还是害虫科学治理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麦秆蝇(Meromyza saltatrix Linne)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春小麦的主要害虫,1978年大发生时曾造成全区小麦减产1亿公斤.经1980—1981年对三个点六块田麦秆蝇卵田间分布型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其结果是:(1)麦秆蝇卵与小麦着麦秆卵茎(下简称小麦着卵茎)在田间均为聚集分布,并符合负二项分布.经M—M回归分析α=O.4633>0,β=1.081>1.(2)经正态独立性检验.小麦着卵茎的资料代换公式为:log(x+1/2),log(x+k/2).(3)田间调查小麦着卵茎,确定是否需要防治的序贯抽样方程为:a_1=0.3895N-0.455,d_2=0.3895N+5.  相似文献   

13.
张绍南 《作物学报》1984,10(3):154-154
<正> 本文仅就利用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进行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的选择与交配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众所周知,不育株只能由不育株经过异交而产生,因此,全部不育株都是 F_1代。在随机交配而又大量存在复等位基因的轮回选择群体内,不育株不可能获得较好的选择效应。人工安排的株行内姊妹交,也远不及可育株自交纯合速度快。此外,所  相似文献   

14.
以太谷核不育基因为桥梁选用有关亲本组配了6个春小麦轮回选择集团,经轮选过一轮后,从中选择150个优良可育株,进行花药培养,其平均花药出愈率为22.09%,绿苗诱导率9.22%,均高于同年及上年度品种间杂交 F_1的花药培养结果。白苗分化率21.93%,与上述两年的 F_1培养结果相近。说明不育基因对花药培养无不良影响。加倍花粉植株二代  相似文献   

15.
肥水条件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栽培环境明显地影响小麦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氮肥的增进效应最大.过量施用磷肥会降低蛋白质含量,但与氮肥保持适当的比例,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灌水与磷肥的作用相似.抗旱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协调栽培环境可实现高产优质的统一.本文提供了氮、磷、水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的定量效应和品种反应的差异,以及性状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为组装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吴敏 《粮食储藏》1996,25(3):38-41
计算了日产500kg南瓜粉的干燥降水工艺及设备的参数,选配了最佳搭配的干燥设备,并对干燥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是作者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三十余年的研究总结.介绍了亲本选配原则、花期调节、交配方法等远缘杂交技术,用回交与重复授粉、筛选结实率高的组合与单株、延长生育期等方法克服远缘杂种F_1的不育性.介绍了小偃麦远缘杂种的培育和选择的方法,八倍体小偃麦、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六倍体小偃麦(小麦新品种)的创制、鉴定和应用等.  相似文献   

18.
离子束诱变小麦新品种皖麦42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麦42号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从太谷核不育轮回选择群体(RV-60)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30kev,80次)引变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弱春性,一般单产6 000~6 750Kg/hm2,适于安徽、江苏沿淮及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部分地区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85cm,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千粒重40克左右,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感赤霉病,熟期转色好,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180~240万/hm2左右。  相似文献   

19.
利用国内外20多个抗白粉病种质资源及农艺性状优良的推广种组成抗白粉病轮回选择群体,建立动态的抗白粉病基因库,并通过对不同世代群体内可育株选择,选育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孙芳华  陈新民 《作物学报》1994,20(3):282-289
利用太谷核显性核不育基因,开展小麦株粒重、株穗数和株高三个性状的轮回选择,研究群体改良的效果。经四轮选择看出:(1)株粒重增加8.25g,平均每轮增加2.06g;株穗数增加5.25个,平均每轮增加1.31个;株高降低8.82cm,平均每轮降低2.21cm。三个性状态参数的论间差异显著。(2)随轮选次数的递增,群体平均值朝着附合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