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川北地震灾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慈竹林、茶树林、喜树林、柳杉林和农耕地)为对象,研究土壤抗蚀性,并探讨土壤有机质与抗蚀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和团聚度增加,土壤结构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降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抗蚀性综合主成分值呈现出慈竹林〉茶树林〉喜树林〉柳杉林〉农耕地的规律;土壤有机质与绝大多数土壤抗蚀性指标呈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能较好地表征土壤抗蚀性,慈竹林对于提高研究区土壤抗蚀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的影响,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用"活体观察法"和"三级十倍环式稀释法"对定西市巉口林业试验场3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云杉林、杨树林、混交林)和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纤毛虫群落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到141种纤毛虫,隶属于3纲10目37科50属。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样点的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群落最优,而杨树林最差,纤毛虫物种数、丰度、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复杂性都表现为混交林云杉林杨树林。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云杉林和混交林纤毛虫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物种数、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杨树林相反。结果显示,混交林恢复模式大大改善了该区土壤环境质量,使得纤毛虫群落结构不断优化,更有利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木材硬度不均,减少各向异性,提高木材切削性能,以北京杨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温度(-6、-9、-12℃)和不同时间(4、6、8、10 h)对木材进行冷冻处理,研究分析了冷冻处理条件对木材三切面硬度和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处理温度和时间对处理效果影响显著,在较低的处理温度条件下,木材三切面的硬度和抗剪强度趋于一定值;杨木生材合理的冷冻处理温度为-6℃以上;可通过三切面硬度变化和抗剪强度变化关系来评价木材冷冻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不同强度火烧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云敏  袁强 《林业科技》2015,40(3):18-19
不同强度火烧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铵态氮的影响表现为,对照<轻度<中度<重度,铵态氮随着火强度的增强呈上升趋势;土壤铵态氮在不同强度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上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差异,且最高值出现在5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1月份.  相似文献   

5.
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发展林下植被、改善群落结构的角度,探讨适合杉木人工林的间伐强度,为提高人工林的稳定性和维护地力、维持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采取3种强度间伐:弱度间伐(LT,10%~25%)、中度间伐(MT,25%~35%)和强度间伐(HT,40%~50%),并设置对照样地(CK,未间伐)。于2016年对样地内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盖度、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测定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Tukey法多重比较进行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对林下植被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间伐3年后,未间伐、弱度和中度间伐的盖度分别为25.52%、52.81%和58.98%,林下植被均未能形成群落,强度间伐的盖度为100%,林下形成灌木蕨类群落;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盖度和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均匀度指数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盖度和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间伐3年后,弱度、中度、强度间伐林比未间伐林的表层土(0~10 cm)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71.41%、39.31%和98.10%,全氮含量分别增加82.76%、51.27%和115.87%,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49.47%、25.59%和42.22%,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38.29%、112.23%和174.29%,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6.25%、-24.25%和16.27%,对表层土pH值、全磷含量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均不显著;灌木的盖度和生物量与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P<0.05)正相关,此外灌木的盖度还与速效钾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草本盖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不强,草本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以及有效磷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林下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均与土壤pH值和物理性质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未间伐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均低,林下植被未能形成群落,缺乏稳定性;间伐能够促进林下植被的发育,增加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林下植被能形成群落,可提高维护地力的能力,尤其是强度间伐;建议杉木人工幼龄林进行40%~50%强度的抚育间伐,将郁闭度调整到0.6~0.7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高黎  王正  蔺焘  程海涛 《木材工业》2012,26(3):48-50,54
以4年生毛竹为对象,分别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方法,进行顺纹抗剪强度的测试.结果表明:测试方法、试件形状以及加载速度对抗剪强度均有显著影响;行业标准的试件形状能较准确测出竹材的纯抗剪强度,综合测试时间,加载速度以0.8~1.5 mm/min为宜.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厚度及缺角的速生材试样,进行了顺纹抗剪强度的测定。测试结果表明:3种厚度的杉木和茅栗径面试样的抗剪强度,在0.05水平上经t检验差异均不显著;缺角试件在0.01、0.05、0.001水平上经t检验差异均显著至极显著。为木材顺纹抗剪强度的测定,提供了调整试样宽度和径面厚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降雨强度下植被护坡对边坡位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下植物根系对边坡土体位移的控制效果,采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对3种降雨强度下植物根系固土边坡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边坡未采用植物根系护坡时,降雨会导致边坡表层土体发生较大位移,土体位移增大范围包含整个坡面。边坡采用植物根系护坡时,能有效减少边坡表层土体位移,边坡土体位移增大范围比无根系防护边坡明显减小,主要分布在边坡坡面中上部。降雨强度为5,10和20 mm/h时,植物根系固土边坡土体最大位移相比无根系防护边坡减小幅度分别为89.8%,80.3%和71.8%,可见降雨条件下植物根系能够有效控制边坡土体位移,但随着降雨强度增大,植物根系对边坡表层土体位移的控制效果会有所减弱。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可知,植物根系的存在能有效提高边坡浅层范围内土体的抗剪强度,从而使边坡表层土体塑性点数量减少;还能显著减小发生滑坡时的偏应变增量,并且缩小潜在滑动面的发生区域,提升边坡的稳定性。为了保证强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提出了植物根系结合锚杆支护的综合护坡方式,该支护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强降雨条件下边坡土体的位移,增强边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严重退化,因此,恢复植被及恢复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或人工林生产力,促进森林尽快发挥其经济与生态功能势在必行。为此,本文以自然植被针叶混交林地为参照,同针叶人工纯林地、阔叶人工纯林地、针叶人工混交林地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和动态过程,客观揭示土壤物理特性变化与人为干预影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木材顺纹抗剪强度测试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测量小径材或薄板抗剪强度时.常由于材料尺寸过小,无法按国标规定制作试样。本文提出了一个木材顺纹抗剪强度测试方法的改进方案,即在基本保持试样原有力学性状不变的前提下.将剪切试样的宽度缩小为国家标准试样的一半,并通过杉木和I-214杨的标准试样和改进试样的对比试验.论证了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对比试验表明:改进试样和标准试样的抗剪强度差异不显著(0.05水平)。二者强度平均值相对差异的绝对值低于3%。  相似文献   

11.
盐池沙地水分与植被恢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的盐池沙地,采用植物固沙并结合人工封育措施建立稳定的沙地人工植被是防治该地区沙漠化的根本途径,但是沙区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植被的建立,也影响着植被的稳定,而沙地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固沙植被的主要因子[1]。因此,研究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状况,对建立合理稳定的固沙植被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宁夏盐池县青山乡,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土壤主要为沙壤土,年降水少,蒸发量大,水资源贫乏。干燥多风,年平均大风日数21d,年平均降水量293 1mm,…  相似文献   

12.
土壤水分对核桃幼树蒸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在核桃幼树生长季对其蒸腾速率、叶温、室温、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核桃幼树蒸腾速率日变化差异显著,当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时,蒸腾速率的日变化不明显,土壤含水量为8%~11%时可维持其各项生理功能;通过对日蒸散量的研究,认为在该区11%的土壤含水量即可满足幼树的生长,下限值为8%。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当土壤水分充足时,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高,反之则低。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选择浠水县荒坡地、农耕地、马尾松林地和农林复合地(桃树+黄花菜)4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与试验测定其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土壤容重表现为荒坡地(1.57)〉桃树+黄花菜(1.51)〉农耕地(1.49)〉马尾松(1.45);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马尾松(44.97%)〉农耕地(43.70%)〉桃树+黄花菜(42.82%)〉荒坡地(40.52%);0~40cm层土壤饱和蓄水量表现为马尾松(179.89mm)〉农耕地(174.80mm)〉桃树+黄花菜(171.03mm)〉荒坡地(162.07mm)。不同植被类型的0~40cm层土壤饱和蓄水量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9月〉6月〉3月〉12月。  相似文献   

14.
黄土区基于土壤水平衡的林草覆被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量供耗平衡为基本原理,以土壤水分有效性含量界线作为土壤供水起算值计算土壤的有效供水量,以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的蒸腾耗水与土壤蒸发为耗水量,根据土壤水分供耗的动态平衡推导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区不同植被的适宜覆被率计算公式.并以晋西黄土区吉县为例,对所选择的样地进行多年的定位观测,得出研究区主要造林树种林地的土壤有效水含量、林冠截留率、产流率、土壤水分、土壤蒸发、林地蒸散各参数,计算出研究区主要造林树种(油松、刺槐)和草种的适宜覆被率,旨在为该地区乃至整个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其他林业生态工程的防护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喀斯特白云岩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及分布规律,为石漠化地区植被快速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白云岩草地、灌丛、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11月利用网格法分0~10 cm和10~20 cm土层进行土壤取样并分析,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水分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 结果 (1)除草地和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外,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含量呈极显著差异(p < 0.01),土壤水分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天然次生林 > 草地 > 人工林 > 灌丛,最大值(40.22%)是最小值(18.59%)的2.16倍,变异系数为5.34%~29.42%。(2)草地和灌丛浅层土壤水分半变异函数的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深层土壤为指数模型,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均为指数模型,草地变程最小(4.24 m),而人工林变程最大(16.48 m),灌丛基台值最大(14.42),天然次生林块金值最大(1.27)。(3)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值均发生于样地内上半部,深层土壤水分含量高于浅层土壤,且同种植被类型在0~20 cm土层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4)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总孔隙度成正相关,与土壤密度成负相关,植被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水分含量,但并非随植被的正向演替而增加。 结论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空间结构明显,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4种植被类型中天然次生林土壤水分含量最高,草地土壤水分连续性最差,人工林土壤水分连续性最好,同种植被类型在0~20 cm土层水分分布相似。在相同气象条件下,植被类型、坡位、土壤密度和孔隙度可能是影响土壤水分含量分布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林地、园地和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分析禹州市褐土土壤中氮素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0~15 cm土层中,矿化氮含量为:林地>园地>耕地;土壤表层(0~5 cm)硝态氮含量林地最高,显著高于园地和耕地,而土壤表层铵态氮含量园地和林地显著高于耕地;不同土层中的,林地、园地和耕地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林地和园地0~5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0~15 cm土层,而耕地中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其中林地的硝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种土地利用类型铵态氮含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0~10 cm土层中。  相似文献   

17.
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地的土壤水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8年5月12 日-10月12日间采用EnviroSMART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以每30 min监测1次的频度对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地、油松人工林地、次生林地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150 cm土层中次生林地蓄水量是刺槐人工林地的1.4倍,有整地措施的油松林地蓄水量与次生林地相近.人工林较次生林多消耗的土壤水分主要是深层的土壤水分,次生林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和消耗浅层土壤水分维持其生长.从表层到深层次生林地蓄水量逐渐增加,而有整地措施的油松人工林地蓄水量逐渐减少.随深度的增加各林地蓄水量的变幅逐渐减弱.0~150 cm土层的平均蓄水量8月最低.层次越深,蓄水量的最低值出现时间越晚.90~150 cm土层的蓄水量5-10月处于消耗状态.生长季刺槐人工林地0~150 cm土层耗水量为249.73 mm,油松林人工林地为248.09mm,次生林地为129.40 mm.刺槐人工林地最大的日耗水量为4.70 mm,油松林为4.77 mm,次生林为2.28 mm.刺槐与油松人工林地的耗水量明显大于次生林,因此,在干旱的黄土区应该模拟次生林营造水土保持林.  相似文献   

18.
土壤含水量对苹果腐烂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找到自然条件下苹果腐烂病的发病原因,以2 a生苹果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条件是诱发苹果腐烂病的原因之一,在极度缺水条件下,病害严重,适中土壤水分病害最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取样及室内化学分析,确定了杨树-杂草和杨树-牧草两种间作模式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林地土壤有机质受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如树龄大小、林带行间距、地点等因素,各个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掌握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有效的提高林业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