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南岛80年代气候变化及其对热带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海南岛80年代的气候变化,发现气温上升幅度较大,热带气旋登陆个数增多,降水、雨日、干燥度、最低气温,低温日数等都有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热带作物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土壤有机碳研究工作多集中在森林土壤,而灌丛土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以海南岛24个灌丛样地的72个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及其碳储量,以期揭示海南岛灌丛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初步估算海南岛灌丛土壤的有机碳储量,为评价海南岛灌丛的重要生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南岛灌丛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6.20±0.61)g/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5.94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各土层统一到10 cm厚度的平均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海南岛灌丛土壤(100 cm)的有机碳储量约为1.48×10~7t。其中,土壤表层(0~30 cm)与(0~50 cm)的贡献率分别为46.15%和65.28%,与其它类型土壤一致。  相似文献   

3.
丁香引种试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从东南亚引种的丁香对我国海南岛儋县等地气温、雨量,光照、台风等气候因子的适应性。最后提出在海南岛种植丁香的最适宜区、适宜区及其气温、雨量,温度指标。  相似文献   

4.
应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函数变换分析了海南岛1961~2011年的年平均和四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和四季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年强降水日数、年降水强度等气象要素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1 a来海南岛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通过信度为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最为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8℃/10 a和0.29℃/10 a;各气温要素均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突变,并存在3~4 a和12 a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2)年平均和四季降水量呈微弱的线性增加趋势,而达到暴雨等级的年强降水日数和年降水强度线性增加趋势明显,分别通过了信度为0.05和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3)四季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存在12~14 a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年降水量、年强降水日数和年降水强度存在8~10 a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同时,各个要素均叠加有周期较小的高频振荡。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环渤海雨养旱作区冬小麦最佳覆膜种植模式,于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两个生长季,以‘沧麦6005’为材料,在河北沧州研究了6种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的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产量和产量三因素变化。结果表明:两年中A2处理(起垄覆膜,垄宽45 cm,沟宽45 cm,沟内种4行,行距15 cm)的产量均最高,分别比CK(露地等行距平播)增产68.48%和56.18%,均达极显著水平。其成穗数最高,达到639.30万穗/hm~2,比CK增加13.28%;平均穗粒数23.35个,比CK增加13.68%;千粒质量最高,平均为40.28 g,比CK增加7.44%;成穗率最高,达到59.91%,比CK增加14.11%;成熟期干物质量最高,比CK增加26.95%;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A2处理的LAI在孕穗期达到最高,为6.74,比CK增加16.84%,后期其LAI变化平缓。因此,该模式种植结构合理,增产效果显著,适宜在环渤海低平原雨养旱作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土壤养分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有效地调控和培肥土壤创造稳定高产的土壤条件,掌握土壤养分的演变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地统计学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了2个时期海南岛土壤养分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壤养分要素5项指标所占的权重分别是:pH19.58%、有机质18.45%、速效磷18.17%、碱解氮22.14%、速效钾21.67%;用同一综合指数标准将海南岛2个时期土壤养分质量等距划分为5个等级;1983年分布面积最广的是3级,为15 169.9 km~2,占全岛总面积的44.68%;面积分布最小的等级是5级,仅占全岛总面积的1.24%,各等级分布面积大小顺序依次为3级>2级>4级>1级>5级.2007年集中分布在2级、3级和4级,1级和5级几乎没有分布,分布面积最大的3级,面积为21 672.86 km~2,占据了海南岛土壤总面积的63.83%.从1983年到2007年,土壤养分质量各等级面积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3级,最小的是5级,其余等级大小顺序依次为2级>4级>1级.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笋期每天测定产量,研究采笋期白芦笋产量变化动态规律。研究发现:形成东山白芦笋全年产量主要是春、夏季,大约占全年产量的60%,秋季约占全年产量的40%,春季以5月份产量最高,5-6月份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采笋期产量的波动与降雨量和气温的波动有关,5月份各候的产量数据变化不大,而长期阴雨之后的晴天产量则有明显提高;9月份降雨会引起日产量的明显变化,候雨量大,相应的候产量也高;平均候气温波动幅度超过2.5℃,就会引起候产量的急剧波动。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作为中国仅有的两大热区之一,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本世纪以来,海南省的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橡胶林作为当地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植面积因全球胶价的快速攀升增加了约50%,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橡胶等人工林的增长将对森林的结构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监测森林现状及动态变化可为海南岛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重要依据。本文联合Landsat/Sentinel-2光学和PALSAR/PALSAR-2雷达多源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海南岛为研究对象,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监测海南岛2007—2018年的森林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7—2018年海南岛森林面积增长显著,从2007年的1.94×104 km2增长至2018年的2.15×104 km2,覆盖率从56.43%上升到62.59%,森林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0.99%;(2)2007—2018年,在海南岛18个市(县)中有15个市(县)的森林面积呈正增长趋势,其中增长排前5的市(县)(儋州市、澄迈县、琼海市、临高县、定安县)增长面积占正增长市(县)总增长面积的68.78%,仅有东方市、三亚市和琼中县3个市(县)的森林面积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13、76、113 km2;(3)森林增长集中分布在海拔小于200 m和坡度小于8°的区域,分别占增长总面积的92.88%和91.43%;(4)橡胶林的增长是森林面积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橡胶林面积增长最多的5个市(县)其森林面积也增长最多,这5个市(县)的橡胶增长总面积占森林总增长面积的63.40%;(5)森林损失区域集中在海南岛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因为高郁闭度森林(如橡胶林)逐步转换为郁闭度较底的热带果园(如芒果园等),另外旅游建设开发、城市化和水利建设等也导致了部分森林损失。研究总体显示,海南岛2007—2018年森林在低海拔平缓区域增长显著,森林消长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中部山区森林持续保持较高的覆盖度且较少大面积森林损失,总体增长模式良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沧州生态类型区夏播玉米的适宜主栽品种,于2016—2017年选择京单28和郑单958在沧州开展田间试验,对2个品种的主要性状及气候资源利用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个品种的穗长、秃尖、穗行、单穗粒质量、籽粒含水量、产量和产值存在显著性差异。与京单28相比,郑单958的穗长平均减少2.20 cm,秃尖平均减少1.15 cm,穗行数平均增加2.90,单穗粒质量平均增加17.50 g,籽粒含水量平均增加4.35百分点,产量平均增加12.5%,产值平均提高2 510.0元/hm2;热量利用率平均提高7.3%,日照时数利用率平均提高4.8%,降水利用率平均提高12.0%,资源利用率平均提高8.1%。京单28的生育期较郑单958短8 d,其收获时的籽粒平均含水量为20.9%,倒伏倒折率低于5%,较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浙江绍兴麻鸭在沿黄地区4月份模拟有机稻田零日龄放养和限食后添加牧草的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最高气温20℃以下和平均最低气温10℃以下,不同处理的分区鸭苗成活率在90%以上,但气温对各区鸭苗体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采用限食后添加牧草,鸭苗食草量和食草效率增加,得出了30 g+每天每只增加2 g的饲料量和外加牧草下是既不影响鸭苗营养又能引导其食草性的最佳限食方案。  相似文献   

11.
选取河南信阳市9个取样点和单季稻早、中、晚熟3个代表性品种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价研究。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2、B2情景并结合区域气候模式(PRECIS),生成信阳市9个取样点基准时段(1961-1990年)和未来时段(2021-205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ORYZA-V3模型,在考虑未来CO_2的直接增益效应情况下,模拟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未来不同情景下水稻生产可能的适应性调整方案,最后得出研究区域的水稻生产经过适应性调整后的产量、稳产性以及豫南地区水稻总产的变化。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中,若不进行适应性调整,在不考虑CO_2直接增益效应情况下,信阳地区在A2情景下的模拟产量较基准阶段减产14.1%,B2情景下减产8.6%。通过品种、播期的调整,并同时考虑CO_2的肥效作用,A2和B2情景下将分别增产17.2%和15.7%。适应性调整后豫南地区的总产在A2和B2情景下较基准阶段将分别增产14.8%和13.2%。因此,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评价研究中,将作物生产的适应性调整考虑在内,不仅更为科学合理,也更为乐观。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海南岛18个市县气象站1981~2010年共30年的气象资料,参照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制定的气候区划三级指标体系,对海南岛进行新的气候区划,以阐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南岛的气候概况。区划结果显示:海南岛划分为2个温度带、3个干湿区、8个气候区。区划结果中对8个气候区进行了分区简述,概括了其气候及自然地理条件,这对于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及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组件技术的热带作物气候区划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组件技术的特点,充分利用GIS在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上的优势以及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开发热带作物气候区划系统,并用气温数据对系统推算的可靠性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0-2009年2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临夏州马铃薯不同生长阶段所需气候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各生育期相关因子诊断和数据模拟,利用多元回归方程建立了马铃薯各生育期产量动态气候预测模型,实现马铃薯各生育期气象条件与单产的气候预测。  相似文献   

15.
为探寻山区单季稻和再生稻高产气象技术,在尤溪县高山区和低山区分期播种5个杂交稻品种。结果明确,不论低山区或高山区于3月中旬早播种,将产量物质形成期调整在强光适温的季节,结实率高,比迟播田增产5%~10%。其中2个具有较强再生力的品种在低山区早播种,再生季安全开花结实,比迟播田成倍增产。结果表明早播种趋利避害利用气候资源,充分发挥了气候生态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南平市主要气象条件和冰雹、大风灾害,以及1996-2005年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对单位产量、上等烟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平市热量条件较好,特别是季节温度变化与烤烟生长所需温度相一致;但光照略显不足;成熟期降雨量偏多、相对湿度偏大对烤烟成熟和采烤不利;冰雹、大风灾害影响明显。另,单位产量与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同时,实践表明,针对烤烟生产开展的种植气候区划、移栽期气象预报、人工防雹等气象服务和体系建设,达到了趋利避害的目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富阳市气候生态资源对茶叶生产影响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富阳市气象台1955~2007年气候资料及局地农业小气候观测资料,按照茶树栽培环境和茶园地理特征对气象条件要求,对富阳市境内温度、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进行资源评价,结合茶叶生产实际进行富阳市茶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并对不利富阳市茶叶生产的气象灾害加以分析,提出生产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环境条件对亚麻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品种区域试验结果显示,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环境条件差异极大,亚麻纤维强度在不同(区域)间、品种间和两者的互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有必要对黑龙江省亚麻(种植)进行优质区划,选择适宜的品种在适宜的区域种植,全面提高黑龙江省亚麻纤维的品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与纤维强度和可挠度均呈正相关,其它指标与两个品质指标间呈负相关。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与可挠度呈显著负相关,速效磷与纤维强度呈较大的负相关,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与之呈较大的正相关,二者与可挠度呈负相关。3个品种的纤维强度与开花前后的气象因子的关系比较复杂,开花前日照时数与强度负相关;开花后较多的积温、日照时数和降雨量有利于提高纤雏的纤维强度和可挠度。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云南耿马甘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耿马县1984-2006年甘蔗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甘蔗生长发育的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甘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一发芽期积温和日照时数与发育天数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其次是降水量,平均气温的升高则对成熟后的茎鲜重有一定的负影响.发芽—茎伸长期气温升高缩短了发育天数,并降低了茎高,积温对发育天数有较强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气候生态条件下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09,自引:0,他引:109  
 通过多个不同类型品种的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稻米品质诸性状在不同播期气候生态条件下的变异特征,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对水稻灌浆结实期间若干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稻米品质各性状可根据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的变异系数大小划分为3种类型,其中垩白度对气候条件变化最敏感,粒形、粒长等性状较迟钝,而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居中;同一品种晚播与早播相比,一般稻米的垩白度小、整精米率高、碱解值大,而直链淀粉含量的表现则与品种本身直链淀粉含量的高低有关;在影响稻米品质的诸气候生态因子中,水稻灌浆结实期间的日平均温度的作用最大,日平均太阳辐射、日平均温差和平均日照时数次之,而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降雨量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