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质型多角体病毒感染赤松毛虫幼虫后,幼虫死亡率随感染龄期的增大而减小,随处理一的增加而增大,老熟幼虫感病后死亡率低,但幼虫化蛹死亡率高达53.3%,羽化率仅为25.1% ̄27.5%。成虫产卵量比未带毒成虫产卵量减少40.9%,部分成虫甚至不产卵,卵孵化率较对照低10 ̄20个百分点,且子代幼虫带毒率高达61.1%,死亡率达49.8%,CPV与Bt混用,可迅速降低幼虫的取食量,处理后第5天幼虫的排粪量约  相似文献   

2.
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3年5月,在广东省阳西县程村镇进行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试验。示范试验3种处理的病毒用量为15G PIB/hm^2,75G PIB/hm^2,150G PIB/hm^2,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1.3%,75.9%,80.4%,对照区的虫口减退率为17.1%。大田试验虫口减退率为75.6%,两种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毛虫的质型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落叶松毛虫进行综合治理研究时,从得病幼虫体内分离出一株质型多角体病毒(DsCPV)。鉴于该病毒在国内未见报道,对其进行了形态、生物测定、组织病理及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质型多角体为0.16μm×1.57μm;病毒粒子为16.0nm×58.1nm;3龄和5龄落叶松毛虫幼虫的LC50分别为2.81×104PIB/mL和7.17×104PIB/mL;该病毒感染幼虫中肠72h后形成多角体,144h后形成大量的多角体。用1.17×108PIB/mL浓度的病毒悬液进行林间防治试验,其死亡率达82%以上,平均达84.62%。  相似文献   

4.
为了弄清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带毒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的方法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幼虫具有一定的侵染性;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随病毒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蛹重和羽化率随病毒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幼虫历期受到的影响不显著。利用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具有较好的开发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替代宿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尾松毛虫(D? p? Walker)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能交叉感染粉纹夜蛾(Trichoph?)、斜纹夜蛾(Spadop?)、亚洲玉米螟(O?)、大蜡螟(Go?riamallonella)、菜青虫(P?)等鳞翅目幼虫,致病程度随昆虫种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米蛾(Corc?)幼虫则对DpCPV不敏感.DpCPV对粉纹夜蛾幼虫的致死率可达100%.从粉纹夜蛾幼虫中复制出来的病毒(Tn-DpCPV)对松毛虫3~4龄和4~5龄幼虫的LC_?分别为1.73×10~5和3.06×10~?.在粉纹夜蛾幼虫中肠细胞中,多角体的形成是以小块状结晶开始,边包埋病毒粒子边相互聚合而成.  相似文献   

6.
 为了弄清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带毒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的方法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幼虫具有一定的侵染性;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随病毒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蛹重和羽化率随病毒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幼虫历期受到的影响不显著。利用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具有较好的开发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毛虫(Dendroljmus superans)核型多角体为不规则形或四角形,大小为1.21—2.33μm;病毒束含病毒粒子数为1或多个;病毒粒子大小为29.1—60.5nm×244.2—325.6nm。  相似文献   

8.
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是木麻黄的重要害虫。该虫分布广,蔓延快,食量大,严重危害着我省沿海10多万亩木麻黄防护林。为了多渠道开辟木毒蛾生物防治的途径,我们于1983年5月在福建省平潭县木麻黄林内对各种类型的自然感病死亡的木毒蛾幼虫进行调查,新发现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具有较强的感病力。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现将观察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1985~1987年,作者就利用德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Dendrolimuspunctatus techangensi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 防治德昌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techangensis Tsai et Liu 进行了初步研究。经室内及林间感染试验表明,该病毒对德昌松毛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0.
11.
观察并研究了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首镒发一,分离的落叶松毛虫CPV的组织病理学和病毒超微结构,感染幼虫早期症状不甚明显,末期大多数肛门粘有串状白录色粪便,病变只发生于肠,中肠肿大,变粗,呈乳白色。感染后72h,中肠上皮细胞质中开始形成多角体;114h,中肠上皮细胞中出现无数空洞;144h,中肠上皮细胞质中的出现大量多角体,DsCPV多角体在SEM下呈六角形,球形和多边形,并以多边形为主,大小为0.6  相似文献   

12.
用防治赤松毛虫2种无公害杀虫剂阿维菌素和甲维盐喷施三年生赤松幼苗,测试其对赤松幼苗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和甲维盐均导致赤松幼苗松针Chla、Chl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Chla/b比值上升;MDA含量下降。结果证实2种杀虫剂对赤松幼苗不会造成过氧化伤害,对赤松幼苗有益。  相似文献   

13.
2种药剂防治赤松毛虫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2种药剂对赤松毛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5%茚虫威悬浮剂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赤松毛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略好于15%茚虫威悬浮剂,其对赤松毛虫具有快速的毒杀作用,且持效性较好。适宜用药量为150~300 mL/hm2时,药后7 d对赤松毛虫的防效可达96.6%~97.0%。  相似文献   

14.
秦皇岛地区樟子松引种及其对赤松毛虫抗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5年从辽宁省章古台引种2年生樟子松苗到秦皇岛地区.经1996年调查,13年生樟子松高生长3.02m、胸径4.17cm,与当地同龄油松高生长2.63m、胸径3.45cm相比,长势要好,并优于北京山地及内蒙古红花尔基等地,证明秦皇岛地区引种是成功的.利用樟子松、油松针叶饲养赤松毛虫幼虫,2年生针叶饲养成活率相差42.8%,证明樟子松对赤松毛虫的抗虫能力大于油松.对针叶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樟子松和油松在精油萜烯、脂肪酸、酚酸含量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吴萍  刘挺  覃光星  郭锡杰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3):2814-2822
 【目的】筛选家蚕(Bombyx mori)中肠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答基因,为阐明家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含有约23 000个家蚕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比较分析感染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24、48及72 h的中肠试验组与中肠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分类及涉及的信号通路等进行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17个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 在感染24、48及72 h后,分别得到了9、51及258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析表明,在感染48及72 h后,大多数涉及到代谢通路的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所有涉及到核糖体通路和蛋白酶体通路的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一些免疫相关基因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脂酶、热激蛋白、细胞色素P450、核糖体P0蛋白等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结论】经荧光定量PCR验证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家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答机制相关,研究结果为从分子水平上阐明家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运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含孢量)的白僵菌、绿僵菌和森得保三种生物农药混配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混配剂中三种生物农药的最佳浓度组合为A3B1C3。即:即含孢量90亿/g白僵菌粉400g/667m2、含孢量50亿/g绿僵菌粉200g/667m2、1000g/667m2森得保的混配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效果达94.15%,其混配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植物源杀虫剂及其木醋液混合液对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白屈菜、大活的超声波水提物及其木醋液混合物对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白屈菜提取物加木醋液配制的杀虫剂稀释100倍,防治油松毛虫效果较好,死亡率为53.33%;大活提取物加木醋液配制的杀虫剂稀释5倍,防治油松毛虫效果最好,死亡率达到86.67%。  相似文献   

18.
松毛虫病毒的生产方法及使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毛虫病毒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文中介绍的3种生产方法为目前国内松毛虫病毒最为经济实用的生产方法,详述了影响病毒生产的各有关因子及整个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9.
DCPV-白僵菌-杀灭菊酯复合杀虫剂林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通过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白僵菌、20%杀灭菊酯三种药剂混合使用的林间正交试验,从中筛选出最佳配比的复合杀虫剂,供生产上推广应用.林间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组合为AaBaCa,即DCPV(CPB2×107个/mL),白僵菌(10亿个/g)和20%杀灭菊酯(1:2万倍液),防治效果达95.3%,比单一应用DCPV(Aa)、白僵菌(Ba)、20%杀灭菊醌(Ca)分别增效13.5%,23.0%和3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