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杉木良种选育科技协作组,于1976—1978年组织了有全国十四省(区)参加的全国杉木第一次地理种源试验。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领导和各省(区)有关部门、生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参加试验各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已按原试验方案完成了育苗对比试验及造林工作,进入造林后观测阶段,达到了预期目标。由于杉木的授粉、结实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大,一次种源的试验结果,难于作出科学的判断,加上第一次种源试验缺乏经验,在组织和试验实施上都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有必要总结经验,继续开展全国杉木第二次地理种源试验。现根据二年来的实践,有关协作单位的意见,对全国杉木第一次地理种源试验实施方案(讨论稿)进行修改、补充,提出全国杉木第二次地理种源试验实施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2.
杉木是我国特有重要用材树种,也是我省主要造林树种。为了解杉木不同地理种源在我省不同地区的适应能力、生长量和抗逆性,给当地杉木造林选择优良种源;为研究杉木地理变异规律,对杉木种子调拨和建立杉木良种基地提供可靠依据;为发掘和保存杉木优良素质,给进一步选育杉木良种提供育种材料,我们参加了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协作组,于1977  相似文献   

3.
杉木是我国特有重要用材树种,也是我省主要造林树种。杉木的自然分布及栽培范围广达16个省区,东自台湾山区和浙江福建沿海山地,西抵云南东部及川藏高原东南部的河谷地区,南到广东雷州半岛北部,北连陕西秦岭南坡,遍及我国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在其漫长的系统发育过程中,由于不同自然条件和人为措施的影响,许多性状发生了变异,形成了不同地理类型。不同种源杉木在某一地区栽培,则不论适应能力,生长速度,木材品质,以及抗  相似文献   

4.
苗期试验表明,杉木不同地理种源种子发芽率、苗木生长量、物候期、生长节律、生物产量等都存在明显差异,这初步说明了进行种源选择的必要和可能。但这种随地理位置不同产生的差异稳定性如何?苗期表现优良的种源在造林后是否具有稳定的优势,较本地种源增益又多大?更要地看林期表现如何,才能最后为种源选择作出合理评价和结论,以及为准确  相似文献   

5.
<正> 一、前言杉木(Cunming 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特有的用材树种,栽培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栽培区北自秦岭南坡,河南桐柏山,安徽大别山,南至广东中部和广西中南部。东自江苏南部,浙江、福建沿海山地及台湾山地。西迄云南东部,四川大渡河及安宁河流域。共达16个省区。垂直分布在中心产区为海拔800—1000米以下。在南部及西南部山区分布较高。云南东部可达海拔2900米,至东部及北部一般都在海拔600—800米以下。  相似文献   

6.
进行杉木不同种源杂交表明,杂交亲本间地理位置(经、纬度)相差愈大,杂种优势愈明显。江苏×德昌杉、江苏×广西融水、江苏×广西玉林、江苏×贵州锦屏、江苏×湖南靖排的杂种后代,造林8-9年生时,蓄积比亲本(♀)高16.8%-276.3%,比对照(优良林分子代或较好优树自由授粉子代)高14.9%-257.2%,据此认为在种源种子园中进行杂交,可进一步提高种源选择的增益。  相似文献   

7.
8.
杉木地理种源间杂交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杉木不同种源杂交表明,杂交亲本间地理位置(经、纬度)相差愈大,杂种优势愈明显。江苏×德昌杉、江苏×广西融水、江苏×广西玉林、江苏×贵州锦屏、江苏×湖南靖排的杂种后代,造林8~9年生时,蓄积比亲本(♀)高16.8~276.3%,比对照(优良林分子代或较好优树自由授粉子代)高14.9~257.2%,据此,认为在种源种子园中进行杂交,可进一步提高种源选择的增益。  相似文献   

9.
10.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是我国南方主要造林用材树种之一,生长迅速,材质优良,运输轻便,用途广泛。其分布区广,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遍及16个省区,横跨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分布区内气候、地貌、土壤等生态条件相差大,生态地理等条件的隔绝,造成种内随态、地理分布的变异,形成各种生产力很不相同的种源群体。种源试验是为了确定杉木各种源的适应力和生产力,为造林地区特别是新造林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林分生产力和进行林木改良,选择优良种源造林,近年来,在中国林科院统一布署下,我省承担了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协作任务.为搞好这一工作,我所于元自14~16日在句容林场召开了杉木种源试验造林整地现场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杉木种源协作会议精神;学习讨论了有关协作办法、观测的内容和要求;总结交流了苗期观测的经验,并制定了省内有关造林设计方案.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参观了该场第一次20个产地全国杉木种源试验林和第二次54个产地的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造林整地现场,使代表们深受启发.经会议研究,决定在宁镇低山丘陵、太湖弧山丘陵、苏北低丘台地处布置造林试验点.省林科所,句容林场,盱眙山红林场为全国试验点,统一采用8×8平衡格子  相似文献   

12.
在杉木自然分布区北缘苏南低山丘陵和苏北平原地区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寒害主要在苗期和造林初期1~2年生时发生,3年生时一般已无明显寒害.其种源的抗寒力主要受产地生态遗传因素的控制,在苗期具纬向渐变为主的地理变异趋势,幼林期受原产地温度因子、引种地异常非节律骤然降温气候及栽植环境条件的影响.引种只要选择避风、温暖的地形栽植,并注意在苗期、造林初期和异常降温天气时采取防寒措施,是可以成林成材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杉木Cunninghemia lanceolata(Lamb.)HooK分布达14个省(区)。由于各地生态因子的差异造成对气候、土壤的适应性、木材生长量、木材品质及抗病虫的能力等有很大差异。选择适宜的种源是提高杉木生产的重要一环。本文报道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江西试验点1980年育苗试验及初步分析情况。  相似文献   

14.
<正> 杉木分布区广,由于分布区内气候、地貌土壤等生态条件的不同,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保存了生产力相差很大的不同种群。我省武夷山与鹫峰山、戴云山相夹的中间地带是著名的杉木中心产区,参加全国第一次杉木地理种源试验的莱州试点就在此范围内,桃源试点在其南部边缘。苗期及幼树阶段的试验初报指出:苗期生长状况所表现出的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我区不同产地杉木种源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为我区杉木基地造林,选择生长快、抗性强、材质好的优良种源和确定我区合理的杉木种子调拨范围。提供科学依据。一九八○年春,我们承担了广西杉木地理种源试理协作任务。通过六年的育苗和造  相似文献   

16.
《江西林业科技》1994,(3):53-60
介绍了1977年和1980年在湖北省13个试验点进行的杉木地理种源选择试验结果,通过9年生和6年生两次重复试验的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侧枝、冠幅、结实与抗寒性等性状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种源生长与环境与作明显,杉木种源生长幼龄阶段的失次相关性强,采用多变量座标综合评定法,为湖北省五大杉木造林区分别选出了相应的优良种源,其中绵屏,邻水,江华、那坡四个种源在湖北大多数地区表现优良,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杉木不同地理种源遗传变异规律,合理地区划种源,使调拔种子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源,以提高林分生产力,并提供育种原始材料,由中国林科院林研所统一组织,于一九七七年春开展全国第一次杉木种源试验。现将4年生幼林试验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1977年和1980年在湖北省13个试验点进行的杉木地理种源选择试验结果。通过9年生和6年生两次重复试验的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侧枝、冠幅、结实与抗寒性等性状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种源生长与环境互作明显,杉木种源生长幼龄阶段与速生阶段的秩次相关性强。采用多变量痤标综合评定法,为湖北省五大杉木造林区分别选出了相应的优良种源,其中锦屏、邻水、江华、那坡四个种源在湖北大多数地区表现优良,适应性较宽。优良种源材积的选择效益为39.7%-134.5%。  相似文献   

19.
杉木种源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1、第2次杉木种源试验林进行生长量、开花结实、木材密度、冻害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材积与地理经纬度、海拔高呈显著负相关,树高与枝盘数、胸径与冠幅相关极为密切。不同种源生长期有差异,变幅在190~220d。杉木优良种源大多来自中心产区,产地分布自我国西南到东南。中心产区种源结实率和结实量明显小于南北两亚热带种源,其地理变异呈“V”形趋势。杉木种源冻害程度与地理纬度是密切负相关。木材密度同地理纬度相关极显著,从北到南呈纬向下降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杉木地理种源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杉木地理种源对杉木核型的影响,将20个杉木产区的种子在25℃条件下发芽,当根生长到5厘米时,用8-羟基喹啉预处理,压片观察。杉木染色体是22条,在5个种源内发现了1—2个B-染色体。杉木核型具有多态型,这种多态型表现在随体的形状、位置及上述两个方面特征的杂合性。随体形状有大随体、小随体、复和随体、线形随体和T-随体。随体不仅稳定地位于一对染色体上,而且变动在第一对和第五对染色体上。多数情况下随体位于短臂上,有时在长臂上也出现随体。多变量分析表明:四川德昌的核型是一个独特的类型,基因飘移并不明显,其余19个地区虽然地理分布广泛,但是有较为一致的核型,经纬度对随体的变异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