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丽娟  吴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05-1907,2167
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500hPa高度场在广西春季和夏季旱涝年的气候差异,找出了前期500hPa高度场与春夏季旱涝关系密切的关键区。分析结果表明,前一年9月大西洋副高活动区域和波弗特海地区是次年广西春季旱涝的关键区,前一年9月大西洋副高偏强,则次年广西春季偏旱,反之则偏涝;波弗特海地区位势高度大,则次年春季桂北偏涝桂南偏旱,反之则桂北偏旱桂南偏涝;前一年10月东西伯利亚海和大西洋低纬地区是次年广西夏季旱涝的关键区,这两个地区位势高度小,则来年夏季广西少雨,容易造成干旱,反之多雨,易造成洪涝。  相似文献   

2.
田晨  刘瑾  陈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28-2032,2074
利用空间自由度估计和自然正交展开(EOF)显著性检验方法对1948~2005年北半球冬季1月份和夏季7月份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进行分析,并用前10个特征值与相对应的EOF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月份,前8个EOF比较显著,而7月份则是前9个EOF比较显著。对冬夏季前4个EOF及相应的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北半球冬季1月份500 hPa高度距平场高空流场中存在太平洋北美型(PNA)、太平洋西部型(WP)、大西洋东部型(EA)、欧亚西部型(EU)等遥相关型;夏季7月份存在西大西洋型(WA)、欧亚型(EU)、西太平洋型(WP)、极地东西遥相关型(PEW)、东亚太平洋型(EAP)、北美东西遥相关型(NAEW)等遥相关型。遥相关型的年际变化都非常明显,从时间系数序列可以看出,1948~2005年PNA型在冬季十分明显,在1977年前大部分年都是正相关,1977年后是负相关。而夏季则是EAP型比较明显,1978年是正负相关的分界点,夏季PNA型不出现。  相似文献   

3.
采用铁岭地区4个国家气象站、区域自动站地面气温、降水资料以及500 hPa高度场资料,分析了铁岭市2021年夏季基本天气特征、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灾情。结果表明:铁岭市2021年夏季平均气温23.0℃,比常年同期偏高0.4℃,盛夏(7—8月)气温显著偏高;夏季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19.1 mm,接近常年同期(431.9 mm),降水以阶段性、局地性为主,时空分布不均,前期偏多,后期偏少,局地有暴雨、短时强降水出现;平均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偏少。500 hPa环流形势表明,前期中高纬度以经向环流为主,冷暖空气交换较强,为充沛降水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后期中高纬以较为平直的纬向环流为主,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且盛夏期间副高盘踞在辽宁地区稳定少动,造成该区高温少雨,发生阶段性干旱。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地区寒潮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江中下游地区14个寒潮个例,统计分析其500hpa高度场纬向谱和物理量谱。计算结果表明,寒潮中期过程各纬圈以行星波方差比为最大,高纬方差比又比低纬要大,行星波是寒潮中期过程的主要波。在47.5°N、32.5°N和57.5°N各有一支总动能带;总角动量输送辐合、辐散与总动能大小基本对应。  相似文献   

5.
6.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给出各项西太平洋副高指数、我国东部地区108个测站逐月降水量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网格资料,分析了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年际变化特征,并通过SVD方法分析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年际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均具有准2年的周期。副高的年际变化对我国东部降水分布空间型有显著影响,第1对空间分布型的方差贡献达56%,可知副高北抬是导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安徽夏季云系与东亚环流空间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有训  胡雯  袁野  奚和平  方四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224-2227,2229
用安徽17个测站2001~2004年夏季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美国NCEP/NCAR全球日平均分析场资料和历史天气图,对安徽夏季云系、降水和大尺度大气环流进行了分型分析。  相似文献   

8.
宁夏夏季降水变化及对前期高度场异常的响应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NCEP/NCAR提供的1961~2008年全球100 hPa和500 hPa高度场资料,以及宁夏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宁夏全境19个观测站夏季降水资料,利用EOF分解、相关普查和距平合成方法,分析前期1~5月全球100 hPa和500 hPa高度场与宁夏夏季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寻找显著相关区。结果表明:前期100 hPa和500 hPa高度场和宁夏夏季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降水偏多年和偏少年对应的高度场距平合成分布具有相反的特点,偏多年的正距平中心对应偏少年的负距平中心,正、负距平的中心位置基本一致,与对应各月的显著相关区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用美国NCEP/NCAR1998年5—8月全球日平均分析场资料,研究了安徽及其邻近地区低频降水的分布和传播特征。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存在准40、准20和准10d周期低频振荡。准40d周期低频降水主要是从东南方向海洋传播至安徽区域;低频降水频率愈高,传播特征不显著。850hPa辐散(合)场与地面无(有)雨区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雨带的传播与散度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彭模  韩雪  陈茂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45-4650
根据1979~1998年中国夏季(6~8月)逐月降水资料和同期的印度洋海温资料,分别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奇异值分解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同期印度洋海温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逐月降水存在着几种相对典型的空间分布形态;夏季印度洋海温与同期江淮流域降水之间呈正相关,而与我国其他大部地区降水之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运用NCEP/NCAR1958~2006年的500 hPa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结合500 hPa北极极涡的特征等直线对北极极涡环流指数(面积、强度、中心位置)进行了计算。根据所得的计算结果比较分析了500 hPa北极极涡环流指数的年际及季节变化,得到了一些北极极涡系统的变化规律:冬季500 hPa北极极涡面积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从长期趋势来看,1958~2006年极涡面积呈现出显著减小的趋势;500 hPa北极极涡的面积和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胡顺起  韩永清  朱义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76-10980,11047
[目的]研究夏初85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方法]利用NCEP/NCAR 2.5°×2.5°的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位势高度场、纬向风场、降水率、垂直速度场等与副高指数相关联的环流和降水异常进行了分析,探讨夏初85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结果]夏初西太平洋850 hPa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有重要影响。夏初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小、脊点偏东、偏北时,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无阻塞型控制,高纬冷空气路径偏北,梅雨锋区低压扰动减弱,东亚夏季风环流加强,江淮流域冷空气偏弱,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夏初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大、脊点偏西、偏南时,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为阻塞高压控制,梅雨锋区低压扰动加强,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江淮流域冷空气偏强,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多。[结论]该研究为江淮流域的降水异常提供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81~2006年夏季(6~8月)安徽中西部主要大型水库流域10个气象站点逐日(20:00~20:00)降水资料,运用最优面雨量计算方法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面雨量,分析了安徽中西部主要大型水库流域面雨量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的逐月平均OLR资料和陕西省96个自动站观测降水资料,对1981 ~2010年陕西夏季降水变化特征以及陕西夏季降水和太平洋地区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OLR)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1 ~2010年陕西省夏季平均降水有微弱的减少趋势,但不同区域表现并不一致,陕北降水明显减少,关中、陕南明显增加;陕西夏季降水存在一个7年左右、2年左右的周期,7年左右的周期占主导地位;陕西夏季降水偏多年,同期赤道西太平洋地区OLR正异常明显,对流偏弱,日本岛东南洋面OLR负异常明显,对流较强,前冬与前春赤道太平洋地区OLR呈“西正东负”分布,反之亦然;奇异值分解(SVD)分析表明,太平洋地区OLR与陕西夏季降水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皖北地区隶属于安徽省的北部,该地区以广袤的平原为主,适宜芝麻等农作物生长,芝 麻是我国食用油提炼的主要作物之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对于芝麻的需求量也不较 大。我国的芝麻作物以及其提炼的食用油不仅要满足国内需要,还要满足国外的市场需求,因 此需要对其栽培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采用高产栽培技术来提升其产量。本文分析研究如何提 升夏芝麻的产量,并据此研究分析提高芝麻产量的措施,解决当前的芝麻产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3年7月6日安徽省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方法]运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资料,对2013年7月6日安徽省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西风带低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在皖江一带交汇造成了这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西南低空急流的增强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热力条件,暴雨区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重叠,垂直上升运动深厚;暴雨区低层位于正涡度区、θse场的高能区、散度负值辐合中心及水汽通量散度负值水汽辐合中心附近;数值模式WRF V3.4输出产品模拟强降雨时段850 hPa风场,有β中尺度低涡系统先在皖西南地区形成并沿切变线东移;β中尺度低涡系统影响时,回波呈团状,结构紧密,反射率因子一般30~35 dBz,回波顶高6~8 km,团状回波内有多个强度45~50 dBz、顶高12 km的强中心。[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预报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安徽玉米病害田间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2008~2009年,对安徽省玉米病害调查采样,分离培养,鉴定,病毒病害采用提取病叶粗汁液通过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形态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结果表明,安徽省玉米种植区发生的玉米病害有10几种.主要病害是玉米锈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粗缩病、玉米褐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真菌茎腐病、玉米瘤黑粉病等病害.纵观近10年病害发生情况,粗缩病已成为安徽省的主要病害,褐斑病、南方锈病有明显上升趋势,应加强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